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溫故】四月,書、人、識

現(xiàn)實主義的關鍵是要參與現(xiàn)實、再造現(xiàn)實,要將作品中描寫的生活和現(xiàn)實生活本身去連接。

01
【溫故】四月,書、人、識

2023年7月起,文史頻道將常設“溫故”專欄,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溫當月選載佳作及獨家文章。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階段性地溫故知新,并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有限地保留一點文學記憶與智識。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陳澤宇
02沈從文先生參與了《詩刊》編輯工作嗎

沈從文先生是極具個性的現(xiàn)代作家、學者,“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他是鄉(xiāng)土抒情的詩意構(gòu)建者,是用文字與生命探索人性、文明與美之永恒的思考者,也是學養(yǎng)深厚、貢獻卓越的文化學者和編輯家。

02
沈從文先生參與了《詩刊》編輯工作嗎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山水畫中常見“計白當黑”的妙法,《江雪》恰似一幅大幅留白的水墨長卷,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就是這個情景的絕佳詮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茫茫白雪留給天地間的,就是大片的“無”。

來源:中華讀書報 | 彭慧芝
03艾丹:懷念我的父親艾青

上個世紀50年代末,一家人遠赴新疆,在小城石河子生活、創(chuàng)作。父親下放時攜帶了一摞書籍,其中有常年翻閱的工具書,又厚又沉那類,有的已開線脫頁,記得有《法語辭典》《羅馬史》等。父親曾對別人講過,他想寫一部史詩,他覺著中國的革命與羅馬的歷史相似。

03
艾丹:懷念我的父親艾青

20世紀60年代,我們一家人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的一個農(nóng)場生活,周邊是廣漠的戈壁灘,白天可以望見天山,在夏季,山頂也是白雪皚皚。我們住在“地窩子”里,屋頂是個斜坡,上面有個孔洞,光線昏暗。農(nóng)場沒有通電,帶玻璃罩的油燈很受用。白天父母去勞動,收工后,母親做飯,父親有時會在油燈下讀書、做筆記。

來源:文藝報 | 艾丹
04何以確定自我:“鈔古碑”與魯迅《墓碣文》的創(chuàng)作

魯迅對金石拓片的濃厚興趣貫穿其一生,從事新文學創(chuàng)作后也沒有放棄抄校和整理金石文獻。他一生收藏拓片5100余種、6000余張,涵蓋碑碣、墓志、摩崖、石刻畫像、銅鏡、古磚、瓦當?shù)龋€整理編纂金石目錄,撰寫考證文章。

04
何以確定自我:“鈔古碑”與魯迅《墓碣文》的創(chuàng)作

所以,“鈔古碑”與魯迅文藝實踐之間的關聯(lián)持續(xù)吸引著研究者進行深入的探討,姜異新指出“金石尋訪、獨坐錄碑、古籍校勘”既是周樹人繼續(xù)“踐行文藝夢”,也是其“文化責任心的表現(xiàn)”,對“中國現(xiàn)代文藝之建構(gòu)”的深思也蘊含其中。

來源:《魯迅研究月刊》 | 黃愛華
抗戰(zhàn)時期的張元濟

近日,葉宋曼瑛 著、張人鳳 鄒振環(huán)譯《張元濟的生平與事業(yè):從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紀出版家》由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出版。該書詳細梳理了張元濟從科舉出身的傳統(tǒng)士大夫,到投身維新變法,再到成為商務印書館的靈魂人物的多重身份轉(zhuǎn)變。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葉宋曼瑛 著、張人鳳 鄒振環(huán)譯 2025/04/25
冼星海:為抗戰(zhàn)發(fā)出怒吼 為大眾譜出呼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赝榛饸q月,拿筆的戰(zhàn)士從未缺席,一部部文藝作品在戰(zhàn)火中誕生。這些作品如同戰(zhàn)斗的號角,擔負著喚起民眾、團結(jié)民眾、鼓舞民眾投入抗日救亡洪流的重大使命。

來源:人民日報 | 冼妮娜 2025/04/24
新文化運動的重識與再現(xiàn)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是重寫大歷史計劃“五四與新文化運動系列”中的第一部,主要描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演進,旨在講清被諸多后起認知遮蔽的新文化運動本身的歷史事實。

來源:人民日報 | 冼妮娜 2025/04/23
師陀與京派

“新時期以來的現(xiàn)代文學研究論著說及師陀時,幾乎總要強調(diào)他與沈從文的關系,而屢次被不加思索地選入京派文學選集、寫入文學史著,更成了師陀無奈到無法逃避的‘光榮’遭遇。”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 | 徐洪軍 2025/04/22
沈從文交游新考——從佚簡七封談起

目前所見沈從文書信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民國時期、共和國前二十七年以及新時期。這三個階段中,除比重較大的家書始終貫穿以外,從其余書信不難發(fā)現(xiàn),沈從文民國時期的交游對象基本集中在文壇,共和國前二十七年的交游主要在文博界,進入新時期之后,由于被重新發(fā)現(xiàn),形成了“沈從文熱”,又逐漸增多了與文學界的交游。

來源:《新文學史料》 | 劉銳 2025/04/21
莫礪鋒:故人生死各千秋——《師友記》自序

人生在世,除了家人外,最親密的人首推師友。唐人柳宗元說得好:“不師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可見師友實即良師益友,不良無益之人是稱不上師友的。

來源:《新文學史料》 | 劉銳 2025/04/18
顧農(nóng):讀《林長民集》的兩點感想

林長民是一位值得敬重的愛國主義者,他早年留學日本期間翻譯過一部《西力東侵史》,激勵國人勿忘國恥。當時他是一位典型的愛國青年;后來誤入政界,希望通過議會政治來促進中國的進步,這其實是做不到的,好在他的愛國熱情始終高昂不衰,對帝國主義列強一向采取強硬立場。

來源:澎湃新聞 | 顧農(nóng) 2025/04/07
丁言昭:讀許幸之來信想起的

1983年的一天,父親丁景唐收到一封信,信封上寫的是:“上海紹興路374號上海文藝出版社 丁景唐同志”,下面署名是“北京中央美術(shù)學院許緘”。父親打開一看,原來是許幸之寫來的,但并不是給他的,而是寫給我的。那時我父親在上海文藝出版社任職,許幸之不知道我家地址,因此寫到出版社去了。

來源:文匯報 | 丁言昭 2025/04/03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可能不是杜牧寫的?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边@首七絕《清明》千古流傳,但你知道嗎?這首詩的作者可能不是杜牧。其實,不僅作者存疑,這首詩自問世以后,一直存在許多問題,包括“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杜牧”“‘欲斷魂’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杏花村’究竟是在何方”等等,在后世一直爭議不斷。

來源:北京青年報 | 陳品 2025/04/03
上巳節(jié)——桃花欲發(fā)杏花謝 細雨斜風三月三

3月31日是農(nóng)歷三月三,古稱上巳節(jié)。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qū)有“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jié)日。

來源:“孔子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 陳建輝 2025/03/31
梁啟超的教子之道

人生在世,誰不希望家庭和睦,事業(yè)興旺?為人父母,誰不希望子女德才兼?zhèn)?,有所作為?盡管“此事古難全”,并非沒有范例可供參考,比如梁啟超。梁啟超有十個子女,除一人早夭外,竟出了三個院士,其余六人也各有所成。近讀《梁啟超家書》,頗得教益。

來源:北京晚報 | 李碩儒 2025/03/31
楊壽康的文藝創(chuàng)作及譯著

作家、翻譯家楊絳(楊季康)女士的大姐,名為楊壽康,也是一位才女。楊絳本人的文章及他人有關錢鍾書、楊絳的文章,屢屢提及楊壽康,只是文字甚少,以至于楊國良編寫《楊絳年譜》時,只能注解:楊壽康“生平資料不多見”。

來源:北京晚報 | 李碩儒 2025/03/28
讀戰(zhàn)時名家日記 思和平幸福來之不易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收藏到一本1935年出版的新編文學讀本《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日記選》(上海中央書店印行)。有趣的是,當時就已有版權(quán)意識,書封上面標明“版權(quán)所有 翻印必究”。

來源:北京日報 | 冰德 2025/02/14
虞云國:五十年前的海上書事

我現(xiàn)今還保存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福州路買的兩本書。一本是《書的故事》,中華書局民國三十六年(1947)初版本,作者伊林在第一時間就記住了,譯者很晚才留意,竟是周有光的夫人張允和。

來源:《隨筆》 | 虞云國 2025/02/11
花燈璀璨的宋朝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稱夜為“宵”,故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因為有張燈的習俗,所以又被稱為“燈節(jié)”。在古書的記載中,宋朝的元宵節(jié)尤為熱鬧。

來源:北京晚報 | 劉海永 劉一瑋 2025/02/12
吳心海:開啟故紙堆中的歷史寶庫

《故紙堆里覓真相》致力于挖掘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歷史細節(jié)。作者吳心海仿若一位執(zhí)著的尋寶人,深入浩如煙海的史料之中,從原始信件、日記到鮮有人關注的文獻記載,全方位搜羅素材。在對歷史人物的刻畫上,他摒棄了傳統(tǒng)的單一維度敘述,而是通過多渠道資料的整合,讓歷史人物躍然紙上。

來源:解放日報 | 辛達 2025/02/17
高秀芹:師生三人的“花事”

“花間一壺酒”,由“酒事”到“花事”在別人看來十萬八千里的事在我們這里就是一杯酒的事。先生剛寫完美文《我與紫藤有緣》,由紫藤想到好文《豈止水仙,更有臘梅》,還有更早的《豈止橡樹,更有三角梅》,老孟倡議,把先生寫花的文章輯成《花事》。

來源:中華讀書報 | 高秀芹 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