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中的“類散文“
當下的中國文壇,散文創(chuàng)作十分繁榮,然而好作品不多,精品尤其稀少。
2018-05-24
-
精神導師與五四文學的發(fā)生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父”不僅是“子”的養(yǎng)育者,而且還是其思想和精神的培育者。
2018-05-24
-
日記的私語言說與解構
日記文體是最具民間性和最私人化的言說方式。
2018-05-24
-
都市景觀,西方想象和現(xiàn)實消費的縫合體
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都市景觀是文學空間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時期的文學所虛構的空間呈現(xiàn)不同的地理景觀,通過分析這些空間景觀的變化可以管窺中國文化轉型的特點。
2018-05-22
-
程桂婷:當疾病遇上文藝
記憶中故鄉(xiāng)的清晨,都是從奶奶的咳嗽聲中開始的。
2018-05-22
-
李壯:“現(xiàn)實”與“現(xiàn)況”
一 毫無疑問的事情是,即便我們能夠從并不漫長的生命中提純出一種理念性或閃耀著某些總體性色彩的“現(xiàn)實”,這一“現(xiàn)實”也是首先根植于無數(shù)日常生活的經驗細節(jié)片段。
2018-05-22
-
李建軍:當代作家的精神困境與思想局限
摘要: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依然處于不夠充分的狀態(tài),無論是作家的主體精神,還是作品的內在價值,都存在許多不足和殘缺。
2018-05-21
-
洪子誠:詩人的“手藝”概念
之所以是“詩人”,而不是“詩歌”,原因正如詩人雷武鈴說的,詩人是從發(fā)生學角度談技藝,詩歌評論家是從闡釋學角度談技藝;也就是說,這里關注的是“寫作”中的,而不是閱讀、批評中的技藝;雖然這兩者難以截然區(qū)分。
2018-05-21
-
程一身:詩歌秩序與詩歌正義
在我看來,談論王東東最好從艾略特一百前寫的那篇名文《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1917)切入。
2018-05-21
-
呼喚小說的先鋒精神
小說的先鋒探索不僅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
2018-05-21
-
文學社群與文學流派
在文學流派研究學術史上,文學流派與文學社群是怎樣的關系,學術界爭議頗大。
2018-05-21
-
在我之外,又知道些什么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王國維的這個論斷放置在當代文學的語境里,大約可以將其進行一番 “快進”,盡管 “代際”并不是個十分可靠的劃分方式,但每個代際的作家都提供了一個時代的寫作經驗。
2018-05-18
-
邱煥星:“回到魯迅”之辨
“首先回到魯迅那里去”,是八十年代中期王富仁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的著名口號,由于它的革命性意義,最終獲得了學界的普遍認同,并進一步濃縮為“回到魯迅”,實際成為了之后魯迅研究的理論支點,以及研究者批判現(xiàn)實的重要武器,它給了倡導者如此強烈的鼓舞和自信,以致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場合,我們經常聽到“回到魯迅”的強力呼吁。
2018-05-17
-
當前長篇小說的經典化還欠缺什么
一 說到長篇小說的經典化問題,有三個重要的參照坐標概念或價值理念,必須要闡釋清楚。
2018-05-16
-
劉復生:純文學的迷思與底層寫作的陷阱
近年來,書寫底層似乎成為文壇的一個突出現(xiàn)象,也成為批評界和理論界的一個重要話題。
2018-05-16
-
呼喚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經典化
2017年11月,“首屆恩施少數(shù)民族文學高峰論壇”上,學者吳義勤在肯定“少數(shù)民族文學大繁榮大發(fā)展”的同時,指出:“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歷史化和經典化滯后,這比整個當代文學大的文學史可能還嚴重。
2018-05-15
-
散文比的是氣魄而非篇幅
散文在比賽氣魄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比拼篇幅。
2018-05-15
-
對難度寫作的再倡導
2002年4月,我在撰寫年刊《難度寫作》發(fā)刊詞時,曾開列了刊物的大致“方向’,共有四條: 1、在平面化寫作日益泛濫的今天,保持寫作的深度和難度是對寫作者起碼的道德要求。
2018-05-11
-
百年漢詩本土性的理論反思與實踐
當代漢詩的本土性問題,既涉及到21世紀漢語詩歌的基本走向,也涉及到強化中國文化自信的問題。
2018-05-09
-
現(xiàn)實題材小說的獨到發(fā)現(xiàn)
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愈益向著縱深處推進,橫在我們面前的社會現(xiàn)實狀況明顯地呈現(xiàn)為一種復雜的狀態(tài)。
2018-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