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勝:雕刻金色時光的“工人院士”》:且以“誠”字立文心
日前,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大國工匠人物傳》叢書第二輯已經(jīng)面向全國發(fā)行,我所著的報告文學(xué)《胡勝:雕刻金色時光的“工人院士”》一書有幸忝列其中。
去年接到撰稿任務(wù)時,我便迅速趕往南京采訪。
南京的盛夏酷熱難耐,由于胡勝工作太忙,我的采訪過程算不上順暢,再加上軍工企業(yè)存在一些保密要求,這些因素或多或少對我的采訪和寫稿產(chǎn)生了影響,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對這位被譽為“工人院士”的“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的敬仰之情。
“大國工匠”往往有著“高大上”的特質(zhì),這樣的題材很容易寫得千篇一律,要寫出新意著實不易。在采寫之前,我便要求自己一定要寫出與眾不同的文字。誠實、誠信、誠懇、誠意、真誠、忠誠、坦誠、竭誠…… 這些是我在與諸多熟識胡勝的人交談時,聽到頻率很高的詞匯。在某個瞬間,我頓悟:何不以“誠”字為軸,為讀者呈現(xiàn)出一個親和、實誠、愛崗敬業(yè),卻又功勛卓著的“大國工匠”形象呢?
《說文解字》中有:“誠,信也。從言成聲。” 意思是對待他人要誠實、講信用?!抖Y記?中庸》中也講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這表明“誠”是天的根本屬性,而努力追求達到合乎“誠”的境界則是為人之道。
誠實,應(yīng)當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做到言行一致,既要保證自己不虛假,也不能接受虛假的事物。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一再提醒自己,胡勝首先是一個真實、真誠的人,“大國工匠”“工人院士” 等稱號不過是對他工作業(yè)績的認可,是榮譽的光環(huán)罷了。胡勝也多次囑咐我,千萬不要把以往那些拔高的、虛假的報道內(nèi)容移植到新的文本當中。
“1999年,胡勝因技藝精湛,作為特殊人才被引進到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以下簡稱“電子十四所”)?!边@是某知名媒體2020年在胡勝獲得“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后對他進行宣傳報道的內(nèi)容。面對媒體這般“貼金粉飾”,很多人或許會笑納,可胡勝并不認同。他覺得宣傳報道得客觀真實,不能為追求效果隨意美化。胡勝稱,自己當年技藝精湛是事實,也已是“南京市千名崗位能手”,但并非作為特殊人才被引進,而是主動跳槽而來。人往高處走,他覺得電子十四所這樣的軍工企業(yè)好、有發(fā)展前途,就主動投奔了。
剛到電子十四所時,胡勝受命讓兩臺德國進口數(shù)控機床運行起來,當時的他幾近崩潰,很多人勸他“吃回頭草”,回到原單位依舊能鶴立雞群,但胡勝始終沒有放棄。歷經(jīng)千辛萬苦,他終于啃下了如同“天書”般的兩本英語說明書,如愿加工出了合格的產(chǎn)品。在機床工位上,有多少人能坦然面對日復(fù)一日屢敗屢戰(zhàn)生產(chǎn)出來的一件件廢品呢?胡勝可以,因為他心里一直牢記著自己許下的承諾——無論有多艱難,都決不撂挑子,這是他做人做事始終秉持的誠信。有誠信在,就能堅守;有誠信在,就能達成目標。
“不許說謊、不許罵人、不許偷奸?;??!边@是外公教給胡勝做人的“十四字箴言”。這十四個字,涵蓋了文中所有關(guān)于“誠”的含義。在胡勝眼中,一生良善、老實巴交的外公就是他的啟蒙老師和人生導(dǎo)師。童年時期的胡勝,所受的教育受制于一些主客觀因素,但外公賜予他的這個“誠”字,卻讓他終身受益。人們常說,父母是自己最好的老師,可胡勝卻認為外公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師。由于工作忙或者其他原因,父母沒能很好地盡到撫養(yǎng)他的義務(wù),不過胡勝并沒有因此而責怪他們。學(xué)會獨立行走,才會更加敬畏生命;如螻蟻般堅韌地生存,才能讓生活更加真實。在胡勝看來,一片綠葉也可以代表一個春天,即便在狹小的空間里,也能感受到自足。
胡勝奪得全國數(shù)控技能大賽第一名后,到手的獎金林林總總加起來有將近7萬元,這對于當年收入低、經(jīng)濟困難的他而言,無異于雪中送炭。然而,他卻拿出一半來犒勞工友和回饋親友。胡勝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沒有團隊的共同努力,沒有親友的大力支持,這筆獎金是拿不到的。懂得分享,才能體現(xiàn)真誠,在金錢面前,更能看出一個人的誠意。
業(yè)界有這樣一句順口溜:“緊車工,慢鉗工,不緊不慢是銑工,吊兒郎當干電工,不要臉的是焊工(因為要戴面罩)?!币馑际钦f車工是個非常累人的工種,當了車工,不但要受領(lǐng)導(dǎo)制約,還要受工作限制,苦累、枯燥是難以承受之重。和胡勝一起進廠的同班同學(xué),到了第10年,就只剩下胡勝這一棵“獨苗”了。
位卑未敢忘事業(yè)。胡勝認為,自己身為一名國防軍工人,同時更是一位匠人,把手中的活計干好,便是他唯一的使命。既然有些現(xiàn)實困境無法跨越,那他便決定把這份工作當成終生的事業(yè)去用心經(jīng)營。而他對事業(yè)的這份執(zhí)著,充分彰顯了胡勝的赤誠與熱忱。
“我這一輩子最感激的人是胡勝?!闭f出這句話的人名叫王誠,是當年班組里唯一的本科生,由于沒有正式職工的指標,只能以勞務(wù)派遣的臨時工身份進廠。王誠學(xué)歷高、人也機靈,是個可造之才,胡勝決定親自帶他。但王誠畢竟是新手,加工零部件的差錯率很高,有幾次還因為造成機器故障要被單位追責。追責就意味著留下污點,但不能讓這棵好苗子就這樣荒廢了,胡勝冒著被處分和被罰款的風險,主動把責任攬了下來,承認是自己因操作不當所致。
此后,王誠將對胡勝的感激之情化作工作動力,業(yè)務(wù)能力提升很快,不到一年就成了胡勝的得力干將。不負胡勝所望,王誠成長為“江蘇省技術(shù)能手”,并因此直接進入正式編制。胡勝帶領(lǐng)的班組之所以多次被所、廠兩級評為先進班組,除了他自身過硬的專業(yè)技術(shù)、埋頭苦干的工作作風外,還得益于他誠懇、坦誠所帶來的親和力。不能手里拿著錘子,看什么都是釘子,只有寬厚仁愛,才能與人友好相處,才能實現(xiàn)共贏和多贏。對于自己的問題或過失,胡勝會誠懇地接受領(lǐng)導(dǎo)和同事的批評,坦誠地作出深刻檢查。當工友出現(xiàn)工作失誤被問責時,胡勝總是率先把責任攬過來,然后和大家一起分析原因,共同進行整改。
熱愛不曾衰退,奮斗便不會泯滅,選擇了便無悔。那些由苦累鑄就的榮譽和光環(huán),不正代表著胡勝這個普通車工的忠誠嗎?
具體到每一個人,身上必然會沾上現(xiàn)實的“灰塵”。如果沒有豐厚的學(xué)識,又缺乏良好的品行,那么天賦和才華必然會受到影響,想要不被淘汰出局,就得秉持“誠”字,重視品德修養(yǎng)。胡勝做任何事看似都沒有什么明確目的,其實他心中始終有一個隱形的目標,那就是做任何事都要盡可能做到最好。朝著該走的方向前行,不需要太快,一步一個腳印,永不停歇就行。
胡勝靠著一個“誠”字立身,憑借一個“誠”字行事,收獲的是內(nèi)心的安寧,換來的是他人的敬重,贏得的是自己的事業(yè)。他常說:“你以‘誠’交心,別人就會以‘誠’回饋。”
幾易其稿,我如果圍繞“大國工匠”的“高大上”去寫,或許會顯得更光鮮亮麗。但是,不盡能全方位地彰顯出胡勝的“誠”,我心里那道坎就過不去。如今,這本書已經(jīng)放在了我的案頭,《大國工匠人物傳》叢書主編和出版社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這本書還算成功的話,可能是因為我著眼于胡勝“大國工匠”與平常人雙重身份的契合點,圍繞他身上最為寶貴的那個 “誠”字來謀篇布局、深挖細節(jié)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