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普通”的年輕人,內心正在經歷驚濤駭浪
來源:文匯報 | 顧拜妮  2025年07月07日09:38

有一次,在餐廳里吃飯,身后兩個女孩談論工作的壓力、房租的飛漲、家里催婚的嘮叨。其中一個聲音低低地說:“我們這種人可有可無的,也沒什么用,少一兩個也沒人在意?!边@句話像根刺,扎進我心里,但隨著生活瑣事的堆疊,這根刺又被掩埋。直到有一天,看到一條益生菌的廣告,再次聯想到那個陌生女孩說的話。我似乎一直在等待這樣一個概念,從寫這本小說集的第一篇開始,就在等它悄然降臨——“乳酸菌女孩”精準概括了這本書里的大部分角色:她們受過教育,生活在大城市,有份糊口的工作,努力遵循社會時鐘的節(jié)奏,卻總覺得自己是龐大機器里一顆隨時可被替換的螺絲釘。

信子楓和吳優(yōu)優(yōu),就是這樣的女孩。信子楓帶著逃離原生家庭的決心來到北京,渴望獨立與距離,卻在現實的高墻前碰得頭破血流。賣保險的挫敗感,讓她看清自己與“精英學長”的鴻溝,也看清那份工作對她本性的扭曲。轉而去花店工作,并非多么崇高的理想,更像是溺水者抓住的一根浮木——至少這里有鮮花,有莉莉姐偶爾的溫暖,有比推銷保險更接近“美”的東西。她身上有我們很多人的影子:對父母重男輕女的隱痛,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在“不甘平庸”與“接受普通”之間反復搖擺。她是我筆下那個努力想從“乳酸菌”身份中掙脫出來,卻又不斷被現實拽回的“大多數”。

吳優(yōu)優(yōu)是這個群體中更沉重的存在,她早早地,甚至帶著點詭異的“自豪”認領了“乳酸菌”的身份。她“死”字不離口,負面情緒如同實體般在房間彌漫,根源在于破碎的原生家庭。她像一株長在潮濕墻角、帶著與生俱來傷口的植物。寫她時,我心痛而無力。她提醒我們,那些看似“普通”的年輕人,內心可能正經歷著驚濤駭浪。她的死,不該像一粒微塵落入城市,無聲無息。

“乳酸菌”作為這本小說集的核心意象,承載了我對當代青年女性生存狀態(tài)的復雜感受。即使身為“乳酸菌”,也有權決定自己的一小片空間。這或許也是無數平凡女孩能在艱難生活中堅持下去的微光:承認自己的普通,卻不放棄對自我邊界的守護,以及對點滴價值的珍視。我試圖用文字捕捉的,正是這些在宏大敘事和生存壓力下極易被忽略的個體微光——那些關于尊嚴的堅守、邊界的試探、幻滅的痛苦,以及痛苦之后殘存的韌性。

我想接著聊聊這本小說集中的女孩們。

寫故事的人,大概都是些執(zhí)拗的觀察者,總忍不住把目光投向喧囂都市里那些沉默的角落。地鐵車廂里疲憊的面孔,寫字樓深夜不熄的燈火,合租屋里隔墻傳來的嘆息……這些碎片構成了現代人疏離又粘連的生存圖景?!逗献馀ⅰ防锏谋R凱琳與樊鹿,是無數都市獨居者的分身:她們共享一個屋檐,卻各自背負著他人不可見的深淵。

“水”是小說集里非常重要的意象,這個意象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占據重要位置。“藍得透明的游泳池”既是姐姐墜亡的隱喻變形,也是當代人精神困境的容器——水面之上是精致的生活表象,水面之下是窒息與墜落的本能。合租終會散場,但那些共享的脆弱瞬間,已悄悄將孤島連成大陸。她們用距離維系體面,在脆弱時刻又意外觸碰到彼此的溫度——這種若即若離的親密,恰是鋼筋叢林里最真實的救贖。姐姐的幽靈,始終在文本中游蕩,我只想呈現創(chuàng)傷如何被活著的人內化成身體的一部分。結尾的海邊回憶是留給盧凱琳的釋然,沙畫被潮水抹平,而幸存者終于懂得:所謂愈合,不是遺忘深淵,而是學會在深淵旁栽一朵花。

在《尼格瑞爾》里,我將加勒比海作為小說的背景板,這趟旅程從金斯敦啟程,鄒柚帆與賀佳瑩這對新人,尚未抵達目的地,他們的蜜月已經受磨損。我并非刻意營造戲劇沖突,而是生活本身具有的屬性——我們帶著過往的行李奔赴未來,但婚姻無法抹去個體生命書寫的復雜前傳。

卡麗的出現,如同一枚色彩斑斕的異石,投入表面平靜的湖面。這個張揚、真實到近乎莽撞的醫(yī)學院休學生,是故事里一個巨大的變量,也是一道刺破庸常的光。她的“不靠譜”外表下藏著救人的果敢,她對“永恒之愛”偏執(zhí)的向往,她毫無保留的自我袒露,都形成對主角夫婦謹小慎微的生活哲學的強烈沖擊。當我們撕開關系的保鮮膜,里面究竟是果實還是空洞?了解一個人,是捕捉其瞬間的切片,還是必須窮盡他幽暗的過往?

小說終結于一片狼藉的清晨。賀佳瑩隔著餐廳玻璃與丈夫對望,海風裹著霧氣,沒有戲劇性的和解,只有一種疲憊的確認。尼格瑞爾的日落壯美非凡,但真正穿透迷霧的,或許是那認清彼此后,依然愿意并肩前行的微光。這微光,正是生活贈予我們的,比愛情更堅固的東西。

寫作《水形物語》時,我仿佛日日沉潛于那片虛構的蔚藍水域。水,是秀妍棲居的介質,是包裹傷痛的巨大容器,是隔絕喧囂的結界。她橘色漸變魚尾包裹的軀體,是謀生的工具,更是她隱藏創(chuàng)傷的地方。讓她選擇這份職業(yè),并非出于獵奇,而是看中水所象征的復雜維度——它既是撫慰的子宮,又是隔離的屏障;它提供失重的自由,也暗藏溺亡的風險。當彬彬的身影在玻璃壁外一閃而過,她隔著水與淚的界限,在眾目睽睽之下無聲崩潰,那一刻,水的溫柔與殘酷交織得如此驚心。

彬彬——那個永遠停留在童年的孩子,他的離去,抽空了秀妍和漢文的婚姻。我避免沉溺于煽情的悲慟,而是將巨大的悲傷溶解在日常的細節(jié)里:冰箱門上那些旅游紀念冰箱貼的無聲對峙;臥室門口那箱落滿灰塵的玩具……這些空洞的“物證”,比任何哭喊都更能訴說失去的重量。秀妍最終選擇潛入海底世界,賣掉房子,遠離熟悉的一切。她像一只被迫離群的水母,在無人知曉的深藍里,重新定義自己的輪廓。

最終我領悟,所謂“水形”,并非一種固定的完美姿態(tài)。秀妍在麗景花園的出租屋里,聽著貓咪“火龍果”的呼嚕聲,環(huán)顧當下清晰而溫順的輪廓時,那份短暫而珍貴的寧靜,正是對“形狀”最動人的詮釋——它不在于外表的完整或世俗定義的圓滿,而在于歷經破碎后,依然能感知自身呼吸的節(jié)奏,能在冷暖自知的現實中,辨認出那獨屬于自己的、不斷流動又不斷重組的生命形態(tài)。

羅颯身上,凝結著我對“高學歷普通青年”精神困境的觀察。名校碩士的光環(huán)并未給她的人生鋪設坦途,那份裸辭后的“至暗時刻”是都市叢林里迷失的縮影。她渴望藝術帶來的自由與超越,現實卻把她推回教培機構或家教崗位,為富家子弟服務。她的困境在于:藝術殿堂的臺階太高,而現實的門檻又太低。她既不甘沉淪于徹底的庸常,又無力攀上理想的高峰,這種懸浮狀態(tài)是她深海般孤獨的根源。穆澤文是她黑暗中的一束光,在她失業(yè)低谷時伸出的援手,她誤以為靠近了那片向往的精神高地。然而,隨著她踏入穆家,那層光環(huán)開始剝落。

那顆在黑暗中的夜光蘋果,是穆澤文親手所做,對羅颯而言,曾是一份珍貴的慰藉。然而,當她看到湯小姐脖子上金光閃閃的蘋果項鏈時,瞬間明白自己手中玻璃蘋果的位置——它只是藝術家隨手饋贈的“小玩意兒”,遠非獨一無二的珍寶。她看清了自己的位置,看清了穆澤文的局限,也看清了那條必須獨自游下去的航道。最終在公交站,她買下老人的小熊玫瑰,主動給予微小的善意,在寒冷中確認自己尚存的溫度。

城市不會因為她們的困惑而停止運轉,但她們的存在,她們的故事,為理解這個時代復雜的精神圖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棱鏡。每一個在平凡生活中努力辨認方向、守護內心綠光的靈魂,都值得被書寫和看見。寫作于我,就是在這浩瀚人海與喧囂都市中,固執(zhí)地打撈這些微光,并試圖用故事,告訴每一個盧凱琳、羅颯、賀佳瑩、秀妍、信子楓:你的孤獨與掙扎,并非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