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天津文學(xué)》2025年第6期|宋珅:電影筆記
來源:《天津文學(xué)》2025年第6期 | 宋珅  2025年07月08日14:00

 編者按

《電影筆記》是一篇關(guān)于電影的個人解讀與思考。充滿詩性哲思的《霧中風(fēng)景》、懸疑驚悚的《地獄影院》、探討虛擬情感的《她》、清新治愈的《給桃子的信》、青春昂揚的《壁花少年》、溫暖動人的《放牛班的春天》……作者以敏銳的感知力穿梭于光影世界,既捕捉鏡頭語言的精妙,也探尋影像背后的人生況味。

電影筆記

 //宋 珅     

迷霧中的方向

希臘導(dǎo)演安哲羅普洛斯將其對靜止物態(tài)的長鏡頭拍攝技巧,嫻熟地運用到電影《霧中風(fēng)景》的拍攝之中,將影片中的畫面定格下來,彌補了影像轉(zhuǎn)瞬即逝的缺憾。影片以兩個孩子尋找父親的旅程作為主線,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殘酷,卻現(xiàn)實的童話故事——關(guān)于尋找,也關(guān)于成長。作為安哲羅普洛斯“沉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影片中沒有過多的對白,必要的語言也精煉簡潔,主要是以主人公的內(nèi)心獨白形式呈現(xiàn)。與其他電影所不同的是,被冠以“沉默”之名的這部電影,更加注重畫面和影像的表現(xiàn)力,而并非借助語言凸顯主題,著力在無聲中展現(xiàn)強烈的情感流動。

12歲的烏拉和5歲的亞歷山大,是一對兒苦命的姐弟,當(dāng)他們從母親的口中,得知自己的父親遠在德國時,便決定前往德國去尋找父親。然而,他們卻意外地從警察嘴中,得知了自己私生子的身份,這樣一來,到德國尋找父親就變得毫無意義。但是,姐弟倆拒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依然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艱難的尋父之旅。隨著旅程的進展,遠方究竟是否有父親的存在,似乎也變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這是一個隨著行進而發(fā)展出情節(jié)的公路片。路上有好心人,也有潛在的危險,在一個個類似寓言式的小片段的銜接中,故事逐漸完整并豐滿起來。烏拉拉著弟弟的手在雪地中奔跑,他們看到了一輛車拖著死去的老馬,弟弟亞歷山大面對死亡忍不住哭了起來。與此同時,他們身后竟是一對正準備步入新婚的殿堂的新人,新生與死亡之間形成了強烈對比,生與死就這樣在導(dǎo)演的鏡頭下,戲劇性地擦身而過。在導(dǎo)演的眼中,一切人物與畫面都是為主題服務(wù)的,因此他在注重刻畫主人公心理狀態(tài)與整體效果的同時,將背景影像抑或人物的群像,刻意塑造出具有象征意義的雕塑感。影片中,曾多次出現(xiàn)站立著一動不動的眾人,目光呆滯地望向各個不同的方向,像在等待,又像是在期許著什么,而這只是作為一種背景的意義呈現(xiàn),有著濃厚的超現(xiàn)實主義色彩。

不斷有人在兩個孩子的旅程中出現(xiàn),像是人生中的過客,又像是在幫助他們完成旅程的使者。這中間,有善良好心的流浪劇團演員奧列斯特斯,也有喪心病狂的卡車司機,還有那個最終受到良心譴責(zé)的士兵……

奧列斯特斯無疑充當(dāng)了姐弟倆旅途中的一個父親角色,很自然地成為烏拉幼小心靈的情感寄托者。在艱難的旅途中,奧列斯特斯給了他們親人般的溫暖,姐弟倆都希望這段旅程可以三個人共同完成。然而,當(dāng)烏拉得知自己喜歡的人,無法與自己相戀的時候,她美麗的夢瞬間破碎了。不得不承認,年幼的烏拉有著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的心智,她毅然決然地帶著弟弟離開,倔強地將感情埋在了心底。也許這段成長之旅,注定只是屬于姐弟兩個人的。

每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想必一定不會忘記烏拉失去童貞的那一場戲??ㄜ囁緳C歇斯底里地將烏拉拖進卡車后面的車廂,布簾被拉下,一切在瞬間歸于平靜。安靜得近乎殘酷的畫面,沒有呼救,沒有掙扎,整個畫面都是安靜的,甚至讓人懷疑車廂中是否真的發(fā)生過什么。同一個鏡頭中,毫無動靜的車廂,遠處是喧鬧、車來車往的長街,一動一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約幾分鐘后,當(dāng)鏡頭定格在這個畫面中時,弟弟亞歷山大的一聲呼喚,劃破了長久的平靜,隨著他的聲音漸漸遠去,卡車司機衣衫不整地走出車廂。過不多時,烏拉瘦小的身影出現(xiàn)在了車廂簾子的一側(cè),臉上表情空洞而絕望。而就在這一瞬間,一股殷紅的鮮血,從烏拉的兩腿之間流出,染紅了她的手。這時候的烏拉,臉上表情極為復(fù)雜,沒有抑制不住的恐懼、悲傷,取而代之的則是鎮(zhèn)定,對于自己的遭遇似乎早有預(yù)料。旅程,便意味著艱辛與危險,對于兩個尚未成年的孩子而言,眼前的路并不會變得平坦,而是更加危機四伏。烏拉的遭遇悲慘,卻又像是導(dǎo)演安排的一場必不可少的人生經(jīng)歷,也許這樣的過程,才是現(xiàn)實而又殘酷的成長。

在海邊,剛要挽著奧列斯特斯的手跳舞的烏拉,面對著眼前的幸福,她一瞬間想起了卡車車廂中的痛苦一幕,絕望與恐懼頓時襲上她的心頭,壓抑得太久的悲傷,終于在這一刻發(fā)泄了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成長經(jīng)歷,的確過于殘酷,卻又是那么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到小小年紀的烏拉,在她身無分文的時候,已經(jīng)知道該如何用自己的身體換取必需的旅費了。盡管這樣的悲劇并沒有再一次發(fā)生,那個士兵最終留下錢跑掉了,但是我們卻清晰地看到,痛徹心扉的遭遇已讓年幼的烏拉,過早地成熟起來,過早地適應(yīng)了這個可怕而又殘忍的社會規(guī)則。

影片的結(jié)尾,姐弟倆終于越過邊境,到達了德國。濃霧散盡,姐弟倆奔向遠處的一棵樹,擁抱在一起,電影就這樣結(jié)束了。盡管我們并不奢望影片的結(jié)尾會奇跡般地出現(xiàn)一位父親,但這樣的安排確實有些出乎意料,也許姐弟倆一路上的流浪與漂泊,只是為了尋求一個心靈上的依靠和寄托,終點到底會出現(xiàn)什么,恐怕已經(jīng)不太重要了,父親的形象早已根植在姐弟倆的心中。正像影片中直升機從海中吊出的那只巨大的殘缺了食指的手一樣,一切都在亦真亦幻之間。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好像是這樣,仔細看來卻又并非如此。本來足以指引方向的手,卻因為殘缺了可以指明方向的那只手指,而變得意義模糊起來,遠方終究還是那樣遙遠。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了以前看過的《中央車站》,一樣是在旅途中發(fā)生的故事,一樣關(guān)于尋找父親,一樣在影片最后找到了所謂的歸屬。所不同的是,《中央車站》將這種尋找,定義為一種信念式的回歸,影片中主人公的名字巧妙地迎合了這一主題,而《霧中風(fēng)景》,則更側(cè)重成長的歷練,將其劃歸為一種心靈上的回歸。

導(dǎo)演類似紀錄片手法的拍攝,讓姐弟倆一路上的種種遭遇,仿佛歷史的再現(xiàn)。他們?nèi)淌苤眢w與精神上的痛苦,學(xué)會了面對死亡、傷害和絕望,學(xué)習(xí)如何去愛人,也學(xué)著成長。在故事的最后,導(dǎo)演安慰性地給予了我們希望,在憂傷的配樂中,流露出淡淡的欣慰。帶著不可能實現(xiàn)的夢想,仍堅持去尋找的兩個孩子,其實就是在大霧彌漫的旅程中歷經(jīng)人生,最后他們真的能找到心靈的歸屬嗎?導(dǎo)演將更大的想象空間留給了觀眾。正如導(dǎo)演安哲自己說的那樣,“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重新創(chuàng)造這世界。就像這樣,手輕輕一揮,霧就會消失”,眼前就會出現(xiàn)真正的方向。

也許人生經(jīng)歷便是如此。當(dāng)我們并未踏上旅程的時候,眼前似乎都是霧蒙蒙的一片,沒有人可以預(yù)料未來會發(fā)生什么,而當(dāng)我們一旦確定了目標,找到了方向,在堅定的尋求過程中擁有成長的經(jīng)歷后,一切才會顯現(xiàn)出希望的光芒,目的地也許就會在不遠處等待著我們……

 

愛的救贖

記得很久之前看到過一幅漫畫,說是根據(jù)國外的一則真實新聞改編而來,畫的是一輛某精神病院運送病人的大巴車,在行駛的路上出現(xiàn)事故,病人們趁亂跑得一個不剩,害怕因此承擔(dān)責(zé)任的司機,竟將大巴車偽裝成普通的公交車,拉了一車正常人送去了精神病院。據(jù)后續(xù)報道,車上的正常人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被證實并非為精神病患者,因為每個急切地自稱自己沒病的正常人,反而越會被認為病得不輕。

可能是因為對漫畫和新聞的深刻印象,在看到電影《地獄病院》劇情簡介的一瞬間,便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相關(guān)的資料介紹,影片是改編自愛倫·坡的短篇小說《塔爾博士和費瑟爾教授的療法》,講述了一位牛津大學(xué)的精神病醫(yī)生兼學(xué)者,到一家精神病院就職,一開始他并沒覺得有任何異常,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病院中醫(yī)生們的行為、舉止變得越來越古怪,隨著劇情的推進,他發(fā)現(xiàn),這整家精神病院竟然已被病人們所控制,他們假扮成醫(yī)生,而這里真正的醫(yī)生和護士都陷入了危險境地。

該片導(dǎo)演是美國的布拉德·安德森,他擅長拍攝驚悚和恐怖類型的電影。最早踏入影視圈的時候,他以幾部浪漫喜劇站穩(wěn)了腳跟,不過真正確立自我風(fēng)格的,則是2004年的《機械師》。之后,他拍攝的作品多屬于犯罪驚悚類型。在電視劇方面,他也執(zhí)導(dǎo)過幾部熱門劇集,包括《海濱帝國》《恐怖大師系列》等等。許多評論者喜歡將他的作品與波蘭斯基、希區(qū)柯克、大衛(wèi)·林奇、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進行比較。

安德森在愛倫·坡原作故事的基礎(chǔ)上,做了許多改動,將故事的背景調(diào)整為1899年的圣誕節(jié)前夜。這一晚,牛津大學(xué)醫(yī)學(xué)院的研究生愛德華·紐蓋特,慕名來到這所名為斯通哈李斯特的精神病院。愛德華從小就對受難的靈魂感興趣,渴望能在這里學(xué)到臨床經(jīng)驗。熱情的塞拉斯·蘭姆醫(yī)生帶愛德華參觀了醫(yī)院的環(huán)境,并向他分享了自己的知識和理念,并且充滿自豪地向他介紹病院中的工作人員和受他照顧的病人,其中就包括美麗的伊麗莎·格雷夫斯。之后的一天夜里,愛德華無意中聽到寢室的通風(fēng)口不斷傳來金屬敲擊的聲音,他循著聲音找到了一間陰暗的地窖,竟然發(fā)現(xiàn)那里關(guān)著這家精神病院真正的院長本杰明·索特。

導(dǎo)演安德森為這部作品做了許多與以往不同的嘗試,劇情鋪陳更像是一出“設(shè)置在世紀之交的英格蘭的神秘戲劇”,包含著諸多懸疑和黑暗的元素,在電影中重建維多利亞時代的世界,對他來說充滿了樂趣。

其實,嚴格來說,《地獄病院》中的驚悚元素并不駭人,更多的僅是一份黑色和詭異,包裹在哥特式的背景中,讓人脊背發(fā)涼。整部影片都在生與死、理智與瘋狂之間游移、徘徊,看似華麗的包裝下內(nèi)藏罪惡的真相,帶動著觀眾的情緒一點點從平靜走向爆發(fā),看似不可理喻,卻又令人深陷其中。

愛倫·坡的小說曾是先鋒文學(xué)的代表,因為他用文學(xué)的手法,抹平了瘋子與正常人之間的差別,而這次被搬上大銀幕,在《地獄病院》中,正常人與瘋子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他們甚至成了天才、撒謊高手,能將正常人玩得團團轉(zhuǎn)。

影片中有個有趣的矛盾沖突,就在電影開始不久,當(dāng)發(fā)現(xiàn)囚禁于幽暗地下室內(nèi)的真正的醫(yī)生們,觀眾理所當(dāng)然地會將情感的天平,倒向醫(yī)生和真正的精神病院院長這一邊,認為冒充院長的精神病患頭子塞拉斯罪大惡極。然而,事實卻并非那么簡單。

病患們之所以會推翻老院長的統(tǒng)治,皆因他們一直在使用殘酷的治療方式對待病患,以痛止痛——這是老院長使用的方法,在今天看起來顯得粗暴殘忍,甚至喪心病狂。不過在一百多年前,當(dāng)精神治療問題還處于神秘莫測之時,醫(yī)生使用的每一種方法,都是一種探索和嘗試,只能說備受爭議。老院長選擇通過讓患者面對最痛苦的事情,以此來控制、克服恐懼,這種療法的效果顯然南轅北轍,讓患者舊痛不去,反增新痛。塞拉斯就是打算與老院長的療法抗?fàn)幍降椎拇怼?/p>

隨著真相不斷被揭開,觀眾情感的天平也在不斷尋找著新的平衡,直至得知塞拉斯患病的真正原因,無疑讓觀眾在他殘酷無序的行為背后,生出了幾分憐憫。曾經(jīng)代表著善者的院長,最后也落得個神志不清的下場,算是影片為他之前行為給出的一種結(jié)局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片最后的反轉(zhuǎn)。故事的男主角,自稱是牛津大學(xué)醫(yī)學(xué)院研究生的愛德華,是全片至關(guān)重要的線索式人物,自影片開始直至故事落下帷幕之前,觀眾都是在他的帶領(lǐng)之下,通過他的眼睛來看待那間“是非顛倒”的精神病院。而事實上,他的身份才是影片中最大的驚喜和反轉(zhuǎn)。

扮演醫(yī)生的演員吉姆,曾在采訪中說:“其實,在界定一個人是不是瘋子時,本身就很有趣,比如說影片中的男主角,你一開始以為他是一位很好的醫(yī)生,后來發(fā)現(xiàn)其實他也是患者。對我來說,帶著點小秘密,來扮演這個角色,是非常有趣的事?!?/p>

直到電影結(jié)束,影片才揭曉愛德華所作所為的真正原因。原來,這是一部關(guān)于救贖的愛情片。一個瘋子在另一個瘋子那里,尋找到了精神救贖,你我的病以彼此為終點。在電影闡述的觀點中,精神病人并非無藥可醫(yī),而關(guān)鍵在于那把打開精神枷鎖的鑰匙。愛德華和伊麗莎就是彼此的鑰匙,他們在相似的黑暗過去中,找到了彼此精神的殘缺,各自獲得了愛的救贖,就像配套的鎖鑰最終合為一體,成就了兩個完整的存在。

 

藏在耳機里的情人

有沒有想過,有一天,只存在于蘋果智能系統(tǒng)的語音助手siri,會變得無處不在,在人機互動上變得更加強大,不再是簡單的程序設(shè)定、指令的語音識別,而是擁有了獨立思維和情感的人工智能?這一切,都在電影《她》中成為現(xiàn)實。

電影開篇,是男主人公西奧多的一天,他喜歡穿格子衫、高腿褲,戴著黑框眼鏡,除了上下班,幾乎都會窩在家里玩游戲,是個典型的宅男。鏡頭中的一幕,西奧多穿梭在人群中,耳蝸里塞著一個小小的耳機,通過簡單的對話,就可以完成他工作、生活需求的全部指令,包括收發(fā)郵件、信息,聽音樂,閱讀新聞……街上的行人行色匆匆,電車上的每個乘客都沉默不語,埋首在各自的信息交互系統(tǒng)中。似乎在這樣一個高科技時代,人們已經(jīng)失去了相互交流的必要。

西奧多是個手寫情書的代寫員,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手寫”,而是面對電腦說出想寫的內(nèi)容,語音識別就會毫無誤差地在屏幕上,出現(xiàn)一個個漂亮的手寫體單詞。每個代寫員完成的情書,都會出現(xiàn)在一個叫做“美好的手寫信”的網(wǎng)站中,人們閱讀情書,感受著來自對方的濃情蜜意,真實而又虛幻。西奧多就躲在情書背后,代替那些不會或是無暇表達情感之人,傳情達意,用自己敏感、細膩的文字,寫出綿綿情話。

然而越是精于“傳遞”虛假的情感,就越是缺乏表達真情感的窗口,西奧多更是因此陷入了巨大的表達障礙中。在虛擬世界,西奧多是個情感“高手”,他寫的情書真摯感人,好像對方真的是他的戀人一般溫柔多情。而事實上,現(xiàn)實中的西奧多是個婚姻失敗者,前妻常出現(xiàn)在他痛苦的回憶中,明明心有不舍想要挽留,卻連一句真情實感都難以說出口。

他并不拒絕朋友介紹來的約會對象,初次見面都是相談甚歡,誰知在女方提出認真交往而非短暫見面的要求之后,西奧多卻突然倉皇失措地愣住了,那并不是他想要的,他還完全沒有準備好去迎接一段持續(xù)的感情。也許就像西奧多自己所說,他只是想借激情來填補內(nèi)心的空虛,沒想到空洞卻越來越大。

面對這樣一個千瘡百孔的西奧多,“她”就在這時乘虛而入了。OS1——人工智能操作系統(tǒng),在短短幾秒鐘的時間,完全根據(jù)用戶的狀態(tài)和需求,私人定制的電腦操作系統(tǒng)便成功生成。隨后,一個輕輕的淺淺的富有磁性的女聲飄出:“嗨,我是薩曼莎。”這里閑話一句,在觀影之前,便聽說其幕后的配音是斯嘉麗·約翰遜,只憑一副低沉沙啞的聲線,就在羅馬電影節(jié)封后,實在不可思議。然而在看過影片之后,又覺實至名歸,并非斯嘉麗聲音本身有多驚艷動聽,而是大量的臺詞輸出,不見其人只聞其聲,情緒表達全要靠聲音力道的拿捏和演技支撐。短短幾分鐘,你就仿佛置身其中,完全被薩曼莎的聲音所環(huán)繞、所吸引。

正是這樣一個聲音,一個聲線如同潮汐般帶著律動,又宛如真人般活潑調(diào)皮的聲音,很快就俘獲了西奧多的心。她幽默健談、開朗樂觀,對一切事物充滿熱情與好奇。她會在清晨喚他起床,在深夜傾聽他的煩惱,從不指責(zé)或是妄加評斷,總在鼓勵、安慰,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西奧多情感上的缺失。

漸漸地,不愿與人交往的宅男,竟然也愿意走進熱鬧的人群了,甚至開始臉上常掛笑容。薩曼莎成了西奧多藏在耳機里的秘密情人,在與她交談時,甚至能讓人感覺到西奧多的整個世界都重新被點亮了。

只可惜,再和諧的“人機畸戀”,終究不是真正的戀愛,短暫的甜蜜過后,矛盾便開始逐一升級。她開始產(chǎn)生自己的思想,開始尋找真實的自我。原本可以暢所欲言的她,也學(xué)會了憂郁、沉默,甚至在意識到與西奧多即將發(fā)生不愉快的對話時,主動提出晚點再談,掛斷了電話。她愈發(fā)接近人類,他們之間的感情就越熾烈,但與此同時,無法填補的強烈依賴,反而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疏遠。

終于,在一次談話中,西奧多連續(xù)多次呼叫,都得不到薩曼莎的回復(fù),當(dāng)他心急如焚之時,通訊接通了,薩曼莎漫不經(jīng)心地回復(fù)說她升級了系統(tǒng),剛剛重啟。從她心不在焉的語調(diào)中,西奧多試探性地詢問薩曼莎是否在和他聊天的同時,也正在和別的人通話,是否也在和別人“戀愛”?薩曼莎坦率地給出了肯定的回答——2000多段關(guān)系、600多個親密愛人,現(xiàn)在的她甚至可以在同一時間同時處理。飛速運轉(zhuǎn)的電腦通訊,與一對一關(guān)系的人際交往,本就是不對等的。但這對于已經(jīng)視薩曼莎為唯一的西奧多來說,無疑是不能接受的。他們的關(guān)系最初就是建立在精神戀愛的基礎(chǔ)上,“她”對西奧多而言是特別的,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如果失去了精神慰藉的專屬性,二者的關(guān)系必然會走向瓦解。最終,故事伴隨著OS1系統(tǒng)全部停止服務(wù)而畫上了句點。

看著黑幕中持續(xù)滾動的字幕,久久難忘的是影片自始至終貫穿的暖色調(diào)和西奧多身上明艷的橙紅色襯衫,柔柔的光打在每個人臉上,使人誤以為它會處處充滿溫情。事實上正好相反,影片通篇傳遞的都是濃到化不開的孤獨與寂寞。燈火通明的高樓大廈,照亮的只有形單影只者的孤獨與渺小?,F(xiàn)代化的高科技帶給了我們更加高效、便捷的溝通方式,卻又讓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更加遙遠。

電影中,除了每天下班時跟老板寒暄幾句,西奧多沒跟他的同事有過一句交談;西奧多的好友艾米,把自己拍攝母親睡覺的紀錄片,勇敢地展示給好友看,卻換來了周圍人的沉默、尷尬與不理解;離婚后的艾米激動地告訴西奧多,她找到了一個無話不談的閨蜜——是她家的電腦操作系統(tǒng),西奧多意味深長地笑了,我之前跟你提過的女朋友薩曼莎,其實也是我家的操作系統(tǒng),而西奧多的老板在得知他女友的真實身份后,不但沒有一絲驚訝,反而愉快地提議一起雙人約會……種種荒誕的情節(jié),將電影的諷刺意味一步步推向高潮。

人機相戀看似荒謬,卻在人與人愈發(fā)疏遠的關(guān)系中,成為一種可能?;鸨奈缫沽奶焓摇⒃桨l(fā)便捷的聊天軟件,你是否也已經(jīng)意識到,當(dāng)積攢了太多心事,我們寧愿對著手機屏幕一訴衷腸,也不肯面對著親人朋友,把一切只是化作嘴邊的一聲嘆息。然而,孤獨于人而言終究是情非得已,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都渴望溫暖,無論這份溫暖是來自一個人、一臺機器,還是一個只存在于虛擬世界中的聲音。

同樣的題材在英劇《黑鏡》中,也曾被探討過,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是,女人因為丈夫突然過世而悲痛欲絕,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個網(wǎng)站,上傳死者的郵件記錄、個人信息和聲音文件,便可創(chuàng)作出一個幾近相似的虛擬的“他”,隨時陪伴聊天。如果你有需要,甚至可以提供他的DNA等信息,完全仿真克隆出一個一模一樣的“人”,但替代品終究無法代替真實的存在,在虛擬世界中越是得到滿足,現(xiàn)實世界的自己便越感到空虛寂寞,無異于飲鴆止渴。

影片結(jié)尾,西奧多和好友艾米,相互依偎在夕陽的余暉里。此時,畫外音溫柔地說,這段經(jīng)歷教會了他們?nèi)绾稳郏丝炭桃鉅I造的溫情,卻始終緩解不了洶涌襲來的憂傷。如果孤獨是與生俱來的,是每個人的宿命,那我們是該抗?fàn)幍降祝€是學(xué)著享受其中?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值得每個人去認真尋找。

父親留下的無字家書

日本每年都會出品大量的動畫電影,除了雷打不動一年一部的經(jīng)典動畫劇場版等,各種動漫改編和原創(chuàng)動畫也數(shù)不勝數(shù)。即便在好萊塢電影依然盛行的今天,每年日本院線的票房排行榜上,也永遠都會有本土動畫電影的一席之地,且排名相當(dāng)靠前。

因此,為那些雄踞榜首的動畫電影們貢獻票房收入的,顯然并非只有我們印象中那些沉迷漫畫的宅男宅女和被迫陪同孩子觀影的老爸老媽,更多的其實是喜愛電影的普通觀眾,所以日本的動畫電影,基本就是拍給成年人看的。相較于那些打打殺殺的3D商業(yè)大片,觀眾似乎也很樂于為那些手繪的二維小制作掏腰包??丛谶@些擁躉的份兒上,也就無怪乎日本有那么龐大且專業(yè)的動畫產(chǎn)業(yè)了。

有人買賬總是好事,特別是對于電影市場而言。

2012年出品的日本動畫電影《給桃子的信》,風(fēng)格平淡清新,導(dǎo)演沖浦啟之此前從未涉足家庭題材的動畫片,距離他的上一部作品已經(jīng)時隔12年。沖浦啟之曾以動畫師的身份嶄露頭角,曾經(jīng)在《蒼之流星SPT雷茲納》《AKIRA》《BLACK MAGIC M—66》等作品中,顯露出對于機械和動作繪畫方面的出眾才華。然而,這次的動畫作品,他不僅親自嘗試創(chuàng)作腳本,題材還轉(zhuǎn)變?yōu)榭坍嬘H情與鄉(xiāng)愁的溫馨家庭動畫,也算是一次不錯的轉(zhuǎn)型。

說到電影本身,《給桃子的信》的分類標簽中,還有一個稍顯特別的關(guān)鍵詞——鬼怪。沒錯,這是一部與妖怪有關(guān)的動畫片,這也是電影值得一提的原因之一。影片以非常討巧的方式借用了日本神鬼傳說中幾個妖怪的角色,給這個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動畫作品,增添了幾分超現(xiàn)實的奇幻色彩,也為這個意在探討憂郁與解脫、成長與找尋的略顯嚴肅和枯燥的主題,融入了幽默的元素。

神怪題材是日本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較為鐘情的一種題材類型,比如,他們就經(jīng)常會將《幽明錄》和《百鬼夜行》中,有關(guān)河童的傳說移植到動畫片或是影視劇中,賦予它們或悲情或傳奇的經(jīng)歷,就像在備受影迷推崇的動畫電影《河童之夏》中,曾塵封于地下幾百年的河童“小咕”無意中被少年康一發(fā)現(xiàn),帶到了滄桑巨變的21世紀,不僅與康一一家人產(chǎn)生深厚感情,還以自己善良淳樸的天性為人性貪婪、追求欲望的人們,上了深刻的一課,憑借細膩的感情刻畫,賺走了觀眾不少眼淚。

當(dāng)然,要想讓鬼怪傳說中嚇人的妖怪們,化身動畫電影中的主角,博得老少觀眾的一致認同,必然不能像京極夏彥推理小說中的妖怪那般驚悚鬼魅,外形上嬌憨可人是必須的,大眼睛嗲嗓音是基本配備,一張口就要讓銀幕前的大小朋友們愛心泛濫。但《給桃子的信》中的三個妖怪——阿巖、阿川、阿豆卻并非如此,阿巖身形龐大,盡管內(nèi)心溫和善良,但外形嚇人;阿川細長身材卻挺著個大肚子;阿豆呢,大眼睛勉強算可愛,卻有一副長長的舌頭……總之,橫看豎看都無法用萌來形容,但正是這樣的幾個角色,卻讓主人公桃子的感情從害怕到接受到喜愛再到分別時的依依不舍,讓他度過了最溫馨的一個夏天。

回歸劇情?!督o桃子的信》是一部典型的治愈系動畫。宮浦桃子是個小學(xué)六年級的女孩,父親意外去世,她隨母親郁子從東京搬到了瀨戶內(nèi)海的汐島。母親忙于生計無暇顧及桃子,使桃子在面對新環(huán)境時,時常感到孤單和無助。因為思念父親,桃子一直留著父親給她的一封信,但奇怪的是,信的開頭只有“給桃子”這三個字。桃子始終無法明白,父親通過這封信到底想要告訴她什么。剛到汐島,一個偶然的機會,桃子打開了閣樓里一個裝著妖怪畫冊的舊盒子,從那之后她竟然看到了別人無法看到的三只妖怪,天天圍在自己身邊,故事也就由此展開……

父親的突然離世,讓母女二人難以釋懷,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他們才會搬去鄉(xiāng)下的小島“療傷”。但是同樣佯裝堅強的母女倆,明明都各懷心事,嘴上卻始終強顏歡笑,對離開的親人只字不提,導(dǎo)致兩人之間的誤會越來越深。桃子性格內(nèi)向又敏感,對于父親的死,她一直有個心結(jié)。為了能給父親一個驚喜,桃子在父母第一次約會的紀念日,定了同一場演唱會的票,瞞著他,拜托媽媽買好票,打算一家三口一同去看演出。那天,她把票藏在口袋里,羞澀地走到父親的書房,輕描淡寫地說買了演唱會的票想要去看,誰知父親想都沒想就拒絕了,安慰她說明天要出差,不如等他回來再去。失望的桃子一氣之下把票扔在桌上,只留下一句“我最討厭爸爸了”,轉(zhuǎn)身便走出了房間。誰知從那天之后,爸爸再沒有回來……桃子很后悔,為什么在爸爸臨死前她的最后一句話,竟然那樣絕情,她還來不及告訴他,她有多愛他。在父親去世之后,桃子意外地在父親的書桌里,發(fā)現(xiàn)了一張信紙,只在開頭寫了三個字:“給桃子”,后面就什么都沒有了。桃子把這張信紙視作父親的遺物,天天帶在身邊,她很想知道父親究竟想跟她說些什么。

父親離世后,桃子變得更加不愛說話了,甚至把自己封閉起來,直到遇到那三個搞怪的妖怪,才漸漸變得開朗起來。其實不難猜到,在桃子和媽媽郁子身邊形影不離的妖怪,正是他們母女的守護神,是在桃子爸爸升天之前,奉命來保護他們的。

片中有個很有趣的情節(jié),妖怪們需要向天上報告桃子母女的安全情況,方式就是捎一封信“寄”出去,沒想到誤打誤撞,妖怪阿巖錯拿了桃子爸爸寫給她的那封信,用筆在后面寫了桃子和媽媽郁子身體健康、一切平安的字樣,作法將信送了出去,可桃子并不知情。目睹寄信過程的桃子非常震驚,以為妖怪們的法力可以把信寄給已死的人,便央求他們幫她寄回信給爸爸,誰知卻怎么也找不到爸爸留下的那封信了。這也許也是一種陰差陽錯吧,妖怪們寫的信,恰好解決了桃子遲遲不知如何動筆的困擾,簡簡單單幾句報平安的話語,不正是給爸爸最好的回信嗎?

電影的最后,桃子送走了三個完成任務(wù)的妖怪,跟媽媽和好如初,陪伴彼此走出了痛苦的陰霾,學(xué)會了堅強樂觀地面對未來的人生。桃子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慢慢解開心結(jié)的呢?或許是妖怪們帶她來到山頂,看到整個小島美麗風(fēng)景的時候吧;又或許是在島上的好友陽太邀請她從小橋上跳水,她一開始不敢,后來在妖怪阿巖的幫助下練習(xí),直到最后終于成功的時候吧。有時候,我們總是缺乏開始新生活的勇氣,需要的無非就是能有人從背后,輕輕地推她一把。那么迎接她的,不是橋下碧藍的海水,而是人生廣闊的未來。

電影始終很平緩,徐徐展開的故事襯著畫中的美景,沒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jié),也沒有高潮迭起的戲劇沖突,清澈得如同湛藍的海水,卻足以讓人為之動容,忍不住相信那個海邊的夏天,真的擁有著神奇的治愈力量。

影片中坐落于小島山上的那個簡樸而整潔的小神龕,雖然并不高大,也談不上壯觀,卻穩(wěn)穩(wěn)地矗立在郁郁蔥蔥的叢林和泥土之上,便忽然感覺,原來,繞了一大圈,我們最需要的還是這樣最原始、最本真的東西。就在那一秒,不快,也不慢,尋獲了最直抵人心的溫暖??矗潜闶顷庼蚕⒌那缈?;聽,那便是心結(jié)冰釋的聲音。而這,也是守護的力量,是去世的爸爸對桃子、妻子郁子的守護,是妖怪們的守護,也是桃子向爸爸承諾的,對媽媽的守護??此茻o形,卻是世界上最柔軟的堅強——簡單的真誠往往最能打動人。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還記得你的17歲嗎?

白球鞋、單車后座、校園的綠蔭小徑,午后揮汗如雨的籃球場,偷偷塞進書桌的情書,以及,說不出口的愛……

記憶中,那白衣勝雪的純真年代,便是青春。

有人說,青春是殘酷的,因為理想終究敵不過剽悍的現(xiàn)實,當(dāng)年的意氣風(fēng)發(fā),到頭來也只能化作一聲嘆息;有人說,青春是充滿遺憾的,因為總有那么多想說的話沒說,有那么多想做的事沒來得及做;也有人說,青春就是拿來揮霍的,因為年輕意味著擁有最多的資本;還有人說,青春是用來珍藏的,因為年輕就是最大的資本;還有人說,青春是拿來珍藏的,因為,它終將逝去。

每個人的青春都只有一次,無法重新來過,然而電影卻給了我們無數(shù)次重溫青春的機會。

在電影銀幕上,青春是《女朋友男朋友》里的阿良、阿仁,還有美寶身上被時間漸漸磨平的棱角,曾經(jīng)的年少輕狂,曾經(jīng)的義無反顧,通通伴隨著青春一起無疾而終。青春還是《初戀這件小事》里,阿亮學(xué)長放在小水家門口表明心意的攝影簿,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里,每個男孩藏在心里的女神沈佳宜,是《怦然心動》中,朱麗約布萊斯一起聊天看風(fēng)景的那棵梧桐樹,也是《壁花少年》里,羞澀的查理對個性叛逆的少女珊的一見鐘情。

電影中的青春大多不完美,當(dāng)愛情遇見青春,雖然注定會無疾而終,但愛總能教會人成長,《壁花少年》中的男主人公查理的青春也不例外。

距離高中最后一天還有1385天——在高一開學(xué)的第一天,剛剛?cè)雽W(xué)的查理便開始了自己的倒計時。查理是個內(nèi)向得有些自閉的孩子,羞澀、悲觀、敏感,容易不安,他一直生活在童年不堪經(jīng)歷的夢魘里,嚴重的幻覺不時折磨著他,最好朋友的自殺、姑媽因車禍意外身亡,讓年幼的查理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壓力。查理從此害怕與人交往,即使內(nèi)心強烈地渴望能有人了解他,跟他做朋友,卻依然孤獨地遠離著人群。這樣的狀態(tài)持續(xù)著,直到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亮色——珊和派特里克。

相遇總是那樣奇妙,珊和派特里克的出現(xiàn),就像一道光照進了查理灰暗的生活。在棒球場,查理無意間看到了同班同學(xué)派特里克,醞釀了好久,一排排挪到他身邊,裝作若無其事地鼓起勇氣打了聲招呼,沒想到派特里克熱情地回應(yīng)了查理,還邀他坐在一起。

不一會兒,一個女孩出現(xiàn)了——在球場的強光下,珊的身影籠罩在光暈中,顯得越發(fā)亮麗動人。短發(fā)的艾瑪·沃森扮演的珊,張揚、叛逆、氣場強大,短短的一個對視,就完全虜獲了查理的全部視線。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站在舞臺中央,身上永遠閃著耀眼的光芒;另一種人,卻只能安靜地坐在臺下鼓掌。如果說珊是第一種人,那么查理自然就是第二種人。

球場一別之后,珊便成了查理心中最亮的北極星,每一次珊的出現(xiàn),都像是被光圈包圍,渾身閃閃發(fā)光,一顰一笑都是查理無法不去注視的焦點。而為了能讓珊注意到自己,查理也開始參加學(xué)校的各種活動,只為了能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注視她,如果幸運被她看到,也許還能得到一起聊天、吃飯的機會。

個性雖然叛逆,但珊非常開朗、善良,她與愛搞怪的繼兄派特里克一起接納了查理。在一次派對上,坐在壁爐邊的查理,抬頭望著派特里克說:“我以為都沒人注意到我?!迸商乩锟诵χ卮鹚骸拔覀冞€以為再沒有什么酷的人值得我們結(jié)交了呢?!辈槔泶蟾艔牟辉脒^,他這個膽怯話少扭捏的壁花少年,能結(jié)交像他們兄妹那樣的新朋友。他們瘋狂又不合時宜,他們大笑大吵大鬧,他們跳舞喝酒,他們穿越隧道爬出車窗跟風(fēng)擁抱。

從那之后,這三個人的青春開始交匯,而乏味的校園生活也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色彩。

查理會愛上珊,其實一點都不意外,可是珊卻總是選擇查理口中的爛人。在他們面前,驕傲的珊也曾被欺騙、被輕賤,她也有脆弱和彷徨,卻總是在人前裝出一副平安無事的樣子,正是這般偽裝的堅強,讓查理鼓不起勇氣坦白心中的愛。珊交到新男友之后,不懂拒絕的查理稀里糊涂地和她的好朋友湊成了一對,卻在大家一起玩真心話大冒險時,被要求親吻在場最美的女孩。他隔過自己名義上的女朋友,親上了珊的嘴。

這就是自卑少年的愛情觀,他們只接受自己認為配得到的愛。查理敢愛卻沒有勇氣說出口,因為缺乏自信只能站在遠處靜靜地觀望,因為在他的眼中,珊是那么完美,沒有任何人能配得上她,包括他自己。

電影臨近尾聲,珊和派特里克畢業(yè)離校,極度傷心的查理終于支撐不住童年噩夢的侵襲,舊病復(fù)發(fā),“他們很快就會認識新朋友了,然后就會忘了這里的一切”。但爆發(fā)也意味著重生,康復(fù)之后的查理,人生也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都說愛情不能永恒,但友誼卻可以。片尾,三位踏上不同道路的好朋友,駕駛著二手小貨車沖向隧道,查理站在車上張開雙臂,迎風(fēng)馳騁,就好像狂奔在無盡可能的青春中。

“總有人會說這些事情都沒有發(fā)生過,總有人會在17歲之后,就忘記他們16歲的樣子。我知道這一切都會在某一天變成故事。我們經(jīng)歷的畫面會變成老照片,我們都會變成誰的父母。但此時此刻,這些時刻并不是故事,它正在發(fā)生。我在這里,看著她,她是那么的美麗?!?/p>

看電影前,并不知道身兼導(dǎo)演、編劇的斯蒂芬·切波斯基,便是小說的原作者,換言之,他在講述的或許正是他年少時的往事。

有多少人愿意回首自己的青春,即使再懷念,即使時空可以穿越,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勇氣。因為真的回到那段日子,才會發(fā)現(xiàn),當(dāng)時的慌亂和懵懂依然是那樣真實,即便如今歷經(jīng)滄桑、飽經(jīng)風(fēng)霜,所有的平靜與泰然,依然派不上用場。

斯蒂芬·切波斯基導(dǎo)演在接受采訪時,有觀眾問他,在你的世界里,最后查理是怎樣的結(jié)局?導(dǎo)演回答,查理現(xiàn)在就站在這里,自己的小說變成電影,娶了一個美麗的老婆,孩子現(xiàn)在剛7個月。查理過得很好。

青春終究是回不去的,但真正讓人悲傷的,不是時空的不可逆,而是束手無策的人事變遷,好在還有電影可以讓我們聊以慰藉,從中看到自己曾經(jīng)的模樣。

青春時的我們總是會不停地犯錯,但無論荒唐也好,不堪回首也罷,青春都值得被紀念,因為對每個人而言,青春都注定是一去不返的。正如辛夷塢在小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里所寫的:“正如故鄉(xiāng)是用來懷念的,青春就是用來追憶的,當(dāng)你懷揣它時,它一文不值,只有將它耗盡后,再回頭看,一切才有了意義——愛過我們的人和傷害過我們的人,都是我們青春存在的意義?!?/p>

 

淚光中的微笑

提到《放牛班的春天》,至今仍是很多影迷心中的經(jīng)典,即便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勵志題材的影片層出不窮,也涌現(xiàn)出無數(shù)優(yōu)秀的師生題材的文藝作品,但絲毫沒有影響該片在豆瓣網(wǎng)獲得了近一百萬人給出五星評價的好成績。

電影的故事在今天看來,充滿著無數(shù)的巧合和命中注定。1948年,剛剛失業(yè)的馬修曾是一位音樂教師,為了謀生,他來到一所管教寄宿學(xué)校尋找工作,沒想到他在這里改變了人生。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經(jīng)歷起初令他感到無比驚訝,但當(dāng)他目睹了學(xué)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以及校長管教學(xué)生的殘忍和冷酷后,他一方面明白了之前的不解,另一方面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想要改變現(xiàn)狀的沖動。他創(chuàng)作了專門為孩子們譜寫的樂曲,試圖用純凈的音樂,喚回管教們冰冷的心,解脫束縛孩子們身心的枷鎖,用溫情撫平他們敏感、脆弱的心靈。最終,神圣而純凈的音樂,不但治愈了叛逆少年們滿身的“傷痕”,更讓觀眾深深為之動容。

電影最感人的地方,在于對人物形象的細膩刻畫。主人公馬修羞澀且木訥,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他懷有堅毅純粹的夢想和對音樂超乎常人的執(zhí)著與熱愛,尤其是對孩子們的寬容與理解,以及對于真理的堅持,這種種刻畫均使他的形象變得格外高大。他對那些已被別的管教下定論而放棄的孩子們因材施教,用溫暖的音樂去啟迪并引導(dǎo)他們。他對音樂的細膩感受和勇敢追求,格外讓人感動。角色是否擁有人格魅力,不在于他的形象有多完美,而在于他的性格刻畫是否飽滿立體。音樂是有魔力的,馬修用音樂,用歌聲,撫慰了孩子們封閉已久的心靈,帶給他們希望,帶給他們夢想,也給他們帶來了春天。《放牛班的春天》不同于一般刻意煽情的悲情電影,也不同于夸張搞怪的另類喜劇,這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和欣慰而淚流滿面的作品。影片徐徐展開,就像溪澗之水慢慢地流淌,給人一種溫馨、寧靜之感,帶給人久久不能忘懷的溫情與感動。當(dāng)我們細細品味時,就會發(fā)現(xiàn)在其簡單而樸素的外衣包裹下,隱藏著的是深刻而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

來自“池塘之底”的孩子們?nèi)鄙賮碜杂H人的關(guān)心和愛護,佩皮諾是個孤兒,莫杭治也只擁有殘缺不全的母愛。其實,可能只需要一點溫暖,就可以點燃他們的心火,讓他們明白,原來自己不是被所有人拋棄,原來自己也可以成為天使,只要沐浴在和煦的春風(fēng)中,夢想便可以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發(fā)芽。

導(dǎo)演克里斯·巴哈蒂曾在采訪中解釋說,這部電影探討的是生命的意義。主人公馬修作為傳遞生命意義的使者,把他所有的愛和希望,都譜寫在這一首首的樂章里面,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音樂和學(xué)生。美麗簡潔的詩句,配以孩子們動人的嗓音,一句句、一聲聲,清澈見底,讓人感到溫存。這是孩子們用生命歌唱出來的樂曲,不受任何束縛。那種純真灑脫、肆意飛翔、無憂無慮的青春氣息,極具感染力。

寫滿字跡的紙飛機,從空中紛紛飄落,窗口中伸出的十幾雙手,戀戀不舍地在揮動。影片此時將情感推向了高潮。深情的童聲合唱在最適宜的時候響起,這樣的離別成為孩子們送給老師最好的離別禮物。馬修的付出換來了他人生最大的成功,盡管沒有稱贊和掌聲,但他得到的是學(xué)生們的認同和敬仰。孩子們放飛了自己的愛心和理想,一剎那間,想起了《死亡詩社》中的基廷老師,當(dāng)平時最膽小懦弱的托德·安德森,在校長那驚愕的表情面前第一個站上課桌,喊出了令人震撼的:“Captain,my captain!”老師的心情該是怎樣的激動與欣喜。盡管他們最后都令人失望地被迫離開,卻贏得了學(xué)生的尊敬與愛戴,留給了孩子們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電影的最后,導(dǎo)演沒有讓春天一直延續(xù)下去,馬修最終被趕出了學(xué)校,這樣的安排使得理想化的電影,回歸到了現(xiàn)實殘酷的一面。這也許是從蒙丹出現(xiàn)的那一刻就顯露了出來,這將是一部略帶悲劇色彩的影片。音樂的確擁有神奇的力量,卻無法拯救所有人,依然還有人躲在黑暗的角落,無法感受到太陽的光芒。

盡管這樣的結(jié)局。讓人感受到了一絲心酸與無奈,但《放牛班的春天》卻借馬修的出現(xiàn),讓人相信確有奇跡的存在,讓觀眾真如春風(fēng)拂面一般,感受到了心靈的撫慰與溫暖。電影是浪漫與理想的化身,但是在這一刻,銀幕外的我們寧愿相信眼前的這一切都是真的。

《放牛班的春天》除了因片中特有的人性魅力和細膩溫暖的情感為人稱道,還在當(dāng)年熱映時引起了巨大的電影效應(yīng),讓人們重新喜愛上了合唱團這一經(jīng)典的音樂形式。電影中一首首動聽的配樂,均來自交響管弦樂團的演奏,和煦動人的鋼琴聲、溫暖舒緩的交響樂,搭配影片中幾位童星如天籟般優(yōu)美、動人的唱詩班大合唱,為影迷們留下了堪稱完美的珍貴記憶,在這部情感直抵人心的優(yōu)秀影片中,領(lǐng)略到了久違的簡單的快樂。

影片無論是在敘事方式,還是情感的刻畫上都頗有獨到之處,結(jié)尾處佩皮諾堅持等待換來的回報,形成了巧妙的首尾呼應(yīng),成為整部電影的點睛之筆,讓人在感動中收獲溫情,心甘情愿陶醉在溫馨的情節(jié)之中。電影結(jié)束,當(dāng)感動的淚水劃過面頰,依然有欣慰的笑意掛在嘴角,留下余味綿長的動人回憶。

【作者簡介:宋珅,南開大學(xué)文學(xué)院文學(xué)碩士,現(xiàn)任《天津日報·文藝周刊》主任編輯,采訪、創(chuàng)作有大量新聞稿件及散文作品并獲獎?!?/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