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當時成敗已滄桑——《晚清傳奇朋友圈》創(chuàng)作談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馮俊龍  2025年05月20日11:42

千百年來,歷史風云聚散,浪花淘盡英雄,那些在“非常之世”里橫空而出的“非常之人”,以 “非常之事”建立的“非常之功”,如同一場場風 雷激蕩的歷史活劇,不但主導了時勢走向、神州格局,也令人感慨嘆惋、掩卷長思。

縱觀晚清所處之大變局,無疑正是這樣一個新舊轉(zhuǎn)型、涅重生的“非常之世”。而在石破天驚的時代風潮之中,回望那些主導歷史走向的風云人 物,他們力挽乾坤的成敗得失,應對危局的艱難抉擇,依然能夠給予我們當世之人諸多啟迪。

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以下簡稱為“曾左李”——作者注),這三位被稱作“晚清三杰”的大清名臣,不唯生前拜相封侯、聲威隆烈,其身后影響之廣、褒貶之多,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不遑多讓。

然而,人們對于曾左李的生平事功津津樂道,關于他們的軼聞趣事汗牛充棟,不計其數(shù),但圍繞曾左李三人的事功交際、對比研究,卻屈指可數(shù)、乏善可陳。這導致關于曾左李的眾多歷史書寫只有“縱”的深度,缺少“橫”的視野,形成一種“只在廬山”的自我循環(huán),失去了更大的坐標和參照,也失去了更高的鑒識和高度。

事實上,在名臣和權(quán)臣之間、在功名和家國之間、在事功與義理之間,他們所作所為的動機和效果有著天壤之別,道德評判上差距巨大。他們在歷史路口的沉浮抉擇,既是個人命運的奮爭縮影,也是風云際會的時代回響。

青山依舊,雪盡江清。歷史風云散盡之后,對于曾左李這三位影響了近代中國走向的著名人物,如何看待他們在時代變遷中的人生際遇,如何洞察他們在飄零世事中的關系真相,如何從他們的人格氣度、生存哲學中探尋文化成因、一辨是非曲直……這無疑是一堂有趣的人生處世課,也是一場不無裨益的思維訓練、史學探險。

細究起來,其中原因其實很簡單。在風云激蕩的晚清,曾左李三人都像一座永遠開采不盡的礦山,又像一條深不見底的大河。他們的身上糾集了一個時代最劇烈的沖突和矛盾,又體現(xiàn)出不同價值理念的撕裂和纏斗。人們對他們的許多詆毀,后來又變成贊美;后世對他們的所謂理解,又往往是一廂情愿的誤解。這三張各不相同的面孔,構(gòu)成了那個既強大又虛弱、既偏執(zhí)又渙散的大清王朝的最后剪影。

更重要的是,如果從凡俗眼光來看,曾左李三人的故事,都不是那種傳奇天才一步登天的神話,而是普通人百戰(zhàn)艱難、自我成就的過程。這種精神上的自我砥礪、不斷超越,對于今天身處職場、競爭激烈的年輕人而言,相信也有諸多啟發(fā)意義。如果能夠提供一些立身行事的鏡鑒參考,能夠讓讀者從這三人身上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復雜,也不失為一種知人論世、讀史閱世的精神樂趣。

本書作者馬青塵、馮俊龍從事歷史寫作多年,對晚清史尤其對晚清三杰的比較研究甚有心得,近年已發(fā)表多篇相關作品。本書由馬青塵搭建框架、潤色文本,馮俊龍負責具體創(chuàng)作,歷經(jīng)數(shù)載披沙揀金,多次增刪披閱,力求“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今天終于向讀者捧出了這部系統(tǒng)對比研究晚清三杰的拓荒之作。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曾國藩比左宗棠只大一歲,他的老家湖南省長沙府湘鄉(xiāng)縣(今湖南婁底市雙峰縣),距離左宗棠老家長沙府湘陰縣,僅百余公里。但出人意料的是,這對同鄉(xiāng)好友在四十歲之前罕有交集。即使后來聯(lián)袂并肩、卓然奮發(fā),成就不世之功,但兩人的個性脾氣卻大相徑庭,彼此氣質(zhì)多有不合。

不過兩人并沒有因為私交影響家國公事。左因樊燮案發(fā),曾為國家保護人才,伸出援手,向咸豐皇帝求情;左抬棺西征,曾義無反顧,竭盡全力為左統(tǒng)率的楚軍輸送糧餉。不因私而廢公,僅這一點無論古今皆屬不易。

相比曾氏為人之圓融,左宗棠一生則極為倔強自負,為此吃盡苦頭。他早年在湖湘擔任軍政秘書時就因為得罪要人而差點被處死;后來又因為軍餉等事,左不管不顧,與曾鬧僵;曾氏兄弟攻下天京,左不惜公開翻臉,向朝廷打了一次“小報告”。左宗棠不但有“眼睛里揉不得一粒沙子”的“精神潔癖”,也有“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報恩心理。這位終其一生都愛憎分明的湖南“犟騾子”,展現(xiàn)了最為特立獨行的個性特征。

至于李鴻章,大半生都在替朝廷奔走救火,也代替清廷“背鍋”挨罵。因其擅長打“痞子腔”,后來又代表清廷簽訂大量不平等條約,一時如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以至自嘆“半生名節(jié)”被后生輩“描畫殆盡”。至于左和李則因時勢機緣相與共事,但私交基本與普通人無異;在國家公事面前,二人絕大多數(shù)時候是針尖對麥芒,觀點時有對立;在洋務運動中,對所辦海軍、軍工等企業(yè),更是你爭我奪,互不相讓,甚至言辭激烈,不惜公開互揭老底……曾左李在內(nèi)心修為、個性磨煉方面的優(yōu)劣長短,如同一面復雜又多彩的鏡子,照射出三人殊途迥異的處世之道。

道雖不同,不妨礙英雄相惜。李鴻章雖然一度嘲諷左宗棠是“破天荒相公”(左在晚清官場以一介舉人身份做到軍機大臣,實屬罕見),但也絲毫沒有否認左的辦事能力,對于左抬棺出征、費盡心力收復新疆等大事,李的內(nèi)心還是被深深觸動了。左宗棠去世后,李鴻章在挽聯(lián)中寫下“為天下惜公”之語,感傷悲悼之情盡顯,終不失君子之風。

一個人的成功,乃資質(zhì)、機遇和能力等協(xié)同作用的結(jié)果。曾左李雖然最后都榮膺封疆大吏,但在追求事功的道路上又各有千秋:曾氏為清廷力挽狂瀾,左氏為國家挺身急難,李氏則以“裱糊匠”身份奔走操勞。他們都以軍功發(fā)跡,為維護清廷不遺余力,不過畢生所求又有明顯不同:曾希望通過事功業(yè)績,追求身后不朽,為此寧愿百般壓抑自己,也要追求“內(nèi)圣外王”,達至修身為政的最高理想;左前半生走得磕磕絆絆,甚至一度絕意仕途,只想茍全性命于亂世,沒想到后半生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幾乎扛起了大清的半壁江山;口含金湯匙出生的李鴻章剛出道時春風得意,志可吞天,待到年光漸老,滄桑歷盡,一生“拼命做官”的李中堂為大清救了半輩子火,終于發(fā)出“秋風寶劍孤臣淚”的潸然長嘆。

此外,他們?nèi)酥g的恩怨糾纏,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v觀曾左李三人,雖然同為晚清的朝廷柱石,曾國藩生前影響遠超左宗棠,但他時常感嘆“論兵戰(zhàn),吾不如左宗棠”。這種知人所長、知己之短的胸懷格局,一般人并不具備。左宗棠雖然和曾國藩一直齟齬不斷,甚至形同水火,但當最后兩人生死相隔時,左不但在給曾國藩寫的挽聯(lián)中以一句云水襟懷的“自愧不如”,道出了自己對曾國藩的傾服,更以另一句“無負平生”表達出惺惺相惜的君子真情。尤其讓人意外的是,一輩子硬氣得從來不肯向任何人低頭的左宗棠,居然在挽聯(lián)落款處署名“晚生左宗棠”,這就不但具有春秋戰(zhàn)國“將相和”的古人之風,還有一份令人動容的人間至情了。

性格決定命運,但經(jīng)歷決定性格。這一切都與他們的人生軌跡有著深厚關系。曾、李是師生,更是利益、思想比較接近甚至相同的戰(zhàn)友,他們與性格激進、品性純直、膽識過人的左有著較大的差距。曾穩(wěn)拙厚樸,固守功名但更忠孝義誠。作為學生的李,繼承發(fā)揚了他的大部分思想精髓,但又變通地加入了所謂的“痞子氣”,更加圓滑地處理各方關系;左因為性格以及獨特的行事作風,比李更接近曾,但在很多事情上又受自身局限,因此在當時功績聲名上稍遜于曾。

曾左李三人身上展示的既是人在歷史中的特定境況,也是特定文化在人身上的折射。他們在一個風雨飄搖的衰亂之世登上歷史舞臺,每一個人的角色都演得相當不易。他們恩怨交織、毀譽相隨的一生,包括如何塑造權(quán)力人格、領導權(quán)威,如何身教示范、知行合一,如何對待下屬、凝聚共識等,既是一部宦海生存史,也是一部生活教科書。

本書試圖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生平交往為主線,表現(xiàn)三人在艱難時世中的奮斗,在理想和現(xiàn)實間的取舍,從人性角度切入歷史現(xiàn)場、從歷史深處還原人物面目,從而挖掘三人關系中的奧秘與真相。如果跳出歷史來看,他們像極了我們普通人在生活中沉浮飄零的樣子,他們的勇氣和堅毅同樣也給人信心與鼓勵。因為實踐證明,一個人只要不斷自我磨礪,自我完善,看得透,立得定,說得出,辦得來,一樣可以成為自己的“圣人”。

知人論世不可掩耳盜鈴,讀史閱世更應有全球眼光。實際上,人類對歷史現(xiàn)象及其過程進行比較研究,從史學誕生之日起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西方的希羅多德、塔西佗等古典史學家都曾在他們的著作中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歷史比較研究的傳統(tǒng),在我國也源遠流長。因此,本書以比較史學的研究方法,借鑒太史公寫劉邦與項羽的方式,對比展示曾左李生命歷程中鮮為人知的艱辛與痛苦,聚焦其悲歡際遇、分析其成敗得失,把史實精神與當下思潮有機結(jié)合起來,使其具備一定的理論價值和文史價值。

“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比魏斡星閼选⒂凶非蟮臍v史寫作者,應該遠遠地避開熙熙攘攘的康莊大道,默默穿行在人跡罕至的蠻荒荊棘之地,去書寫充滿同情、真情、溫情的作品。既有史識、史鑒、史膽,也在歷史敘述中做到言之有據(jù)、言之有益、言之有趣。只有當作品如同照射到“歷史暗角”的一道光,讀者才能為之動容,深入思考其意義,書寫出這樣作品的作家才稱得上帶領讀者一起經(jīng)歷天人交戰(zhàn)的精神穿越。

倘能如此,哪怕相隔萬水千山,我們彼此宛如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