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干:滄桑南京城
一
南京是一座被嫉妒了兩千年的城市,就因為這兩個字:王氣。
金陵王氣。
什么是王氣?王氣是一種很玄學(xué)的說法,與中國的堪輿學(xué)有關(guān):中國歷朝歷代在選擇都城時,講究地形、地貌、地理,在自然地理諸要素中,尤其重視山和水的配合。在地理環(huán)境中,不同的山水組合,會生成不同的地氣、云氣,從而影響人和事。山水的格局,決定一個地方的氣象,而王氣則是說這個地方的風貌隱藏著一種帝王之氣,也就是能夠統(tǒng)領(lǐng)天下、安邦定國的氣象。南京地貌屬于丘陵地帶,有山環(huán)繞,瀕臨長江,遠通淮水,氣勢宏偉,境界開闊,因而“氣”象不凡、“氣”息深厚、“氣”韻生動,就有了金陵王氣的說法。
金陵王氣甚至呈現(xiàn)在“金陵”之前。南京最早的地名叫越城,后改為金陵邑,改名的原因就因為這玄而又玄的“王氣”。公元前三三三年,楚威王羋熊商率軍滅了越國,大片的吳越土地成為楚國的領(lǐng)土,楚威王在長江與秦淮河交匯口的石頭山上修建邑城,但在修建勘探過程中,有人向楚威王說此地不得了,有帝王之氣。于是楚威王下令在石頭山上埋下小金人,用小金人的“陵墓”來破壞、鎮(zhèn)壓這個地方的帝王之氣,金陵的地名也由此而來。
可憐的金陵王氣還未出世,就有人想扼殺于胎中。
本以為王氣已經(jīng)鎮(zhèn)住,但是時過一百二十年之后,金陵王氣居然又露出了端倪。公元前二一〇年,秦始皇東巡,途經(jīng)當年楚國的金陵邑,途中有術(shù)士堪輿之后告訴秦皇,說此地有王氣,將來會冒犯到大秦帝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對一切有可能威脅到大秦帝國安全的事物一律予以封殺,對有可能產(chǎn)生“王氣”的城池,當然不能放任不管,于是下令將方山(石硊山)截斷,引淮河水貫穿金陵城,壞其風水,斷其王氣。秦始皇對南京的地貌毀了容,還不放心,索性將金陵二字從地球上抹去,將金陵改名為秣陵,王氣自然就沒有附著的地方了。如果誰聲稱秣陵王氣,不僅不順口,自己也覺得別扭啊。一個養(yǎng)馬的草料場,有王氣?鬼都不信。秦始皇的這兩招形神兼?zhèn)?,先斷其筋骨,再取其魂魄,讓王氣“永世不得翻身”?/p>
然而,有人不相信“王氣”,陳勝、吳廣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揭竿而起的農(nóng)民起義讓秦始皇毀王氣的伎倆顯得很笨拙,前門拒狼,后門卻進了虎。秦始皇還是擋不住南京泄漏的王氣對大秦帝國的影響,或許是被秦始皇壓抑的“王氣”跑偏跑到長江以北的徐淮大地,沛縣的劉邦和宿遷的項羽等人義旗一舉,秦國大廈傾覆。大秦的王氣斷了,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劉邦帶著“王氣”建都咸陽,金陵也消停了許久。歷經(jīng)了西漢、東漢四百多年的漫長歷史,蟄伏多年,王氣在南京正式成形,而且出籠了,這次不僅是紙面的帝王之相,而是由“線上”轉(zhuǎn)為實體,南京第一次成為名副其實的帝都,流浪多年的王氣有了真正的歸宿。公元二二九年,東吳的孫權(quán)在武昌稱帝立國,但很快就遷都南京,帝都的名稱上當然不能用秣陵,得有一個與帝都匹配的地名,于是孫權(quán)改秣陵為“建業(yè)”,顯示了他建功立業(yè)、并傳至后世的偉大理想。孫權(quán)建都南京,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這里的“王氣”。據(jù)《景定建康志·山川志序》記載,與孫權(quán)同時期的諸葛亮一到南京就發(fā)現(xiàn):“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薄度龂萘x》中的孔明先生被魯迅譽為“近妖”的神人,生活中也是通天文、曉地理的大師,他的“虎踞龍盤”之說,甚至連毛澤東這樣的無神論者也引用了,“虎踞龍盤今勝昔”。一句話,孫權(quán)建都南京,看中的是王氣,關(guān)鍵是他把王氣坐實了,從此十幾個大大小小的王朝陸陸續(xù)續(xù)、綿綿延延、曲曲折折在此建都,興亡。
孫權(quán)的吳國雖然面積不如魏國和蜀國,但都城卻是一流的。經(jīng)歷代苦心經(jīng)營,到南陳時,不論城市的規(guī)模、建筑的豪華,還是財富的聚集,南京都堪稱當時中國甚至世界最繁華的都市之一,鼎盛的時候城市人口達一百萬,在當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建業(yè)后因為避諱改為建康,但南京皇城的格局形成了東亞都城特有的以中軸線為基準,主要建筑左右對稱的布局和風格,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對后世影響深遠,成為后世都城建設(shè)的范本,上承秦漢下啟隋唐,并深刻影響到東亞各國。從南朝建康起,后代宮城基本呈南北長的矩形,宮前道路兩側(cè)布置官署,隋、唐、宋、金、元均如此。
據(jù)史載,當時的建康城東西南北各四十里,宮墻三重,南擁秦淮、北倚后湖、西臨長江,苑囿主要分布于都城東北處,宮城北有華林園,覆舟山有樂游苑,華林園、天淵池等宮苑點綴其中。四周有石頭城、西州城、東府城、白下城、南瑯琊郡城等眾多衛(wèi)星城環(huán)繞并構(gòu)成拱衛(wèi)之勢,成為中國城市建設(shè)史上的孤例。宣陽門至朱雀門的御道兩側(cè)布置官署、府寺,居住里巷主要分布在御道兩側(cè)和秦淮河畔,城內(nèi)外遍布佛寺五百余所,盡一時之盛。
王氣既然已經(jīng)釋放出來,自然就不可阻擋了。東吳建都之后,南京開啟了王朝之都的漫漫長途,六朝的輝煌歷史就此開創(chuàng)。從公元二二九年到公元五八九年,三百六十年間,除了西晉的五十二年建都洛陽外,吳、東晉、宋、齊、梁、陳都以南京作為首都。雖然王朝更迭頻繁,但絲毫不影響南京近四百年的帝都地位。六朝成為“煙水”,六朝也成為繼春秋戰(zhàn)國之后又一個文化盛世。
當然,成也王氣,敗也王氣。王氣這個好詞,后來因為陳后主的荒淫和昏聵而一度成為笑柄。那個“隔江猶唱后庭花”的陳叔寶,是南朝陳國最后的皇帝,公元五五七年武帝陳霸先代梁自立后,到最后一位皇帝后主陳叔寶,陳前后總共存在三十三年。陳后主不問國事,但對王氣卻很敏感。據(jù)《資治通鑒·陳紀十》(卷一百七十六),傅因為言論被陳叔寶關(guān)進大牢,傅上書指責他荒淫誤國,“神怒民怨,眾叛親離,臣恐東南王氣自斯而盡”。
陳叔寶聽罷大怒,將他殺了,且自豪、自信地說:“王氣在此,無不摧??!”
陳國最后還是被摧敗,隋軍摧枯拉朽,南陳不堪一擊,而陳叔寶“死”相難看,和兩位妃子相擁跳井自殺,有點殉情意味。然而,歷史開了一個玩笑,陳叔寶跳井沒有死,成為隋文帝的俘虜,后世留下一片罵名。
這是一個被王氣欺騙了的亡國之君,亡國之君也辜負了王氣。
二
在寫這篇文章的中途,我專門到南京的石頭城去看了一下。我去石頭城的原因,因為當年孫權(quán)在南京建都留下的地面遺跡只有石頭城了。和秣陵、建業(yè)、建康等名字相比,石頭城作為南京別名的知名度僅次于“金陵”。石頭城與鐘山(今稱紫金山)形成一東一西、遙相呼應(yīng)的態(tài)勢,諸葛亮的虎踞龍盤之說,也是源于此。當年孫權(quán)選擇石頭城建都,認為此處地勢險要,退可守、進可攻,于是在武昌建都不到一年,公元二二九年就由武昌遷都建業(yè),開創(chuàng)了南京建都的歷史。一直到“一片降幡出石頭”,隋文帝楊堅滅了陳叔寶,建立了隋朝。
楊堅占領(lǐng)南京后對南京城實行了最為野蠻的“平蕩耕墾”,讓南京成了廢墟,唯一沒有能夠廢掉的是石頭城,石頭城堅固,不是人工建筑,成為幸存的東吳遺跡。奇怪的是,石頭城也被南京人稱為鬼臉城,是形狀如鬼臉還是歷史的塵埃讓它蒙垢?
孫權(quán)之后,建都南京的南朝諸國與北方王朝開始了漫長的對抗,一度還北伐到河南,然而,“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公元二八〇年東吳為西晉所滅,國祚五十二年(如果自公元二二一年成為吳王算起是六十年);公元三一七年,司馬睿帶領(lǐng)世家大族的官員仕子們衣冠南渡建立東晉,開創(chuàng)了南北文化交流的先河,于公元四二〇年被南朝宋劉裕取而代之,國祚一百零四年;公元四七九年,南朝宋被蕭道成建立的齊所取代,國祚六十年;公元五〇二年,南齊又被蕭衍建立的梁取代,國祚二十四年;公元五五七年,南朝梁又為陳霸先建立的陳所取代,國祚五十六年;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楊堅派兵滅陳,南朝陳國祚三十三年。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徹底剿滅了南朝最后一個小王朝陳國之后,為了防范南京的王氣,隋文帝采取了史無前例的“平蕩耕墾”,也就是將當時繁華的建康城毀為菜地。南京歷史曾經(jīng)遭受過多次劫難,這一次是空前絕后。南京城多災(zāi)多難,先后六次遭毀城之災(zāi)。
第一次毀城,是公元三二八年至三二九年間的東晉蘇峻叛亂。蘇峻當時已經(jīng)手握重兵,統(tǒng)治階層忌諱他的威懾力和軍事才能,想要削弱蘇峻的兵權(quán)。蘇峻不甘心,于是起兵造反。他攻破建康時,瘋狂破壞宮殿,放火燒掉房屋,宗廟都成土灰。
第二次是公元五四八年至五五二年的侯景之亂。侯景軍隊攻占南京后燒殺搶掠,百姓流離失所,死者枕藉,侯景叛軍還燒毀東宮藏書三萬卷,象征梁朝文治的士林館也在戰(zhàn)亂中化為灰燼。
第三次就是公元五八九年,隋朝滅陳以后,對南京城的“平蕩耕墾”。這一次的毀城最為徹底,后面將詳細敘述。
第四次是一一三〇年,金兵撤離之時,到了建康城開始搶劫金銀珠寶,而后又放了一把大火,將建康城化為灰燼。
第五次則是太平天國與湘軍的雙重毀城。一八五三年至一八九四年,太平天國定都與被湘軍攻滅前后,南京都遭遇了劫難。太平天國一八五三年三月攻取江寧后,對南京城進行了極大的破壞。此時的南京還是南方佛教中心,城內(nèi)寺廟多達千座,但由于太平軍篤信拜上帝教,因此進入南京后,對城內(nèi)大小寺廟進行各種破壞,并且對駐居在城內(nèi)的幾萬八旗子弟進行了大屠殺。南京城里也是血流成河,生靈涂炭。一八六四年七月,曾國藩率領(lǐng)湘軍攻陷南京城后,又把整個城市洗劫一空,還放火燒了七天七夜,全城的房屋,十有八九被焚毀,明故宮也被燒成了殘垣斷壁。有人作詩感嘆道:“十年壯麗天王府,化作荒莊野鴿飛?!?/p>
一九三七年底至一九三八年初,日軍攻陷南京以后,南京大屠殺震驚世界。
南京多次遭遇毀城災(zāi)難,但最全方位的毀城還是楊堅這一次。歷史上多次對南京的洗劫與破壞大多是戰(zhàn)爭層面上的仇恨,而楊堅和秦始皇針對的是一種“空氣”——王氣。同樣對金陵王氣的警惕與剿殺,與楊堅相比,秦始皇對金陵破壞簡直說是一次“裝修”性的改造,開挖溝渠引淮水進城甚至有點改變生態(tài)的意味,而楊堅對金陵王氣的仇恨是宇宙級別的,因為看他的那些舉措,就是要將南京從地球上抹去。
楊堅是如何鎮(zhèn)壓建康“王氣”的?據(jù)《隋書·地埋志下》(卷三十一)載“丹陽郡”條透露出的信息,其手法與秦始皇差不多,但更為慘重。秦始皇僅將方山地脈鑿斷,楊堅則把整個建康城毀了。楊將城內(nèi)地面上所有建筑拆毀,推成平地,開墾成田,供農(nóng)民栽菜耕種,《隋書·五行志下》(卷二十三)也反映了此事:“及陳亡,建康為墟”,在世界都城史上,也是罕見的。接著,廢“建康”一名,恢復(fù)了秦始皇譏辱南京的“秣陵”。
于是,南京在隋朝之前的各種歷史古跡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那座搬不走毀不掉的石頭城。整個隋朝都采取刻意貶低南京的措施,隋朝大運河也是故意繞開南京,取道鎮(zhèn)江。以至于李白來了這里慨嘆: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說隋文帝殘忍毫無人性一點也不為過,他對南京城的毀城可謂是以殺戮為快事,已經(jīng)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但對陳叔寶卻抱以仁慈之心,也許是勝利者對亡國之君的一種傲慢。他沒有殺陳叔寶,卻把和陳叔寶一起跳井的愛妃張文華當街殺了示眾。因為是傾城傾國的美女,當時的建康城萬人圍觀。這也是對陳叔寶的一種嘲諷和侮辱,但之后又讓陳叔寶參加隋文帝自己的國宴。
也就是說,隋文帝楊堅對南朝的陳國并沒有特別在意,他沒有擔心陳叔寶的親信和余黨反攻倒算、卷土重來,也不擔心陳叔寶這個六朝的“根”對他的江山構(gòu)成威脅,寬待前朝的皇帝,但不能容忍前朝的都城,說到底還是對“王氣”太不放心。因為自東晉在此立國起,到陳滅亡,南京城已有二百六十九年的都城歷史。隋文帝對南京城采取了毀滅性的“屠城”,不是殺人,而是殺城。
隋文帝對南京的“平蕩耕墾”的毀城行動中,唯一對棲霞山的棲霞寺沒有摧毀,之后還重修擴建。不僅沒有毀滅,反而重建了一座舍利塔,也是現(xiàn)存的全國第一座舍利石塔。這座舍利塔至今還在棲霞寺內(nèi)屹立著,雖然是后人不斷重建和修繕的成果,但這座塔開了先河,之后的舍利塔都按照這樣的格局建制。
楊堅對亡國之君的王氣一點也不在乎,但對南京城的王氣卻一萬個不放心。后來,陳叔寶被隋軍擄至隋都城洛陽,五十二歲時病歿。隋廷追贈他為大將軍,封“長城縣公”,葬于河南洛陽的邙山。還謚號“煬”,竟然和后來亡國的隋煬帝楊廣一樣,不知道怎么想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和秦始皇一樣對金陵王氣咬牙切齒的楊堅,也同樣對南京風水動了超級手腳,但幾乎要抹去金陵和建康所有的痕跡以及王氣的DNA,最終也沒有讓自己開辟的王朝沿襲久遠,秦二世而亡,隋朝也難逃短命王朝的命運。
三
楊堅對南京的毀滅性的“平蕩耕墾”,讓一座繁華的都城淪為菜地,都說滄海變桑田,而楊堅卻讓城郭變成了桑田。自此,南京成為詩人最傷感的城市,唐朝詩人幾乎一寫到南京就才華橫溢,就能留下經(jīng)典詩篇,這些詩里面是充滿了對前朝、前前朝的懷念和想象。南朝成為唐詩的一個靈感觸發(fā)點。其時南京的地位很低,只是一個縣級的建制——秣陵“村”而已,遠不如揚州,唐代詩人在盛贊揚州繁華的時候:“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李白),總是會對金陵(其實只是秣陵)無限傷感、無限滄桑。“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保ǘ拍痢督洗骸罚?/p>
在這些詩人中,劉禹錫對“金陵”情有獨鐘,念念不忘。劉禹錫不是第一個為南京感傷的詩人,但是他的詩數(shù)量之多,影響力之廣泛,在唐朝詩人中可謂第一人,他的《金陵懷古》組詩承前啟后,既承載李白等人的感傷,又開辟后來金陵懷古的風氣。在詩的小引里,劉禹錫道:“余少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后為歷陽守,跂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爾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且曰《石頭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詩人,不復(fù)措詞矣!余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p>
劉禹錫年輕時曾在江南游歷,非常遺憾,他當時沒有去金陵。后來在和州當刺史,和金陵城隔江相望,眼巴巴地看著。有人寫了《金陵五題》給他看,劉禹錫一下子有了靈感,創(chuàng)作了這組詩,其中“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深得白居易贊賞。一個沒有到過南京的人,卻寫出經(jīng)典詩篇??纯磩⒂礤a的這五首: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臺城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jié)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生公講堂
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
池臺竹樹三畝余,至今人道江家宅。
唐代詩人對金陵的懷古情緒又激發(fā)了宋元詩人的文本再生,著名宰相詩人王安石,到了南京也頗感慨,寫下了《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謾?quán)禈s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王安石的這首詞名聲很響,但比之唐代詩人的作品少了些感染力。仿佛是一種傳染,也是一種傳承,元代詩人也愛寫“金陵懷古”之情,最有名詩人薩都剌,他的《滿江紅·金陵懷古》在各種詩詞選本中都會看到。
他寫道:
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諓澩酱ㄐ蝿?,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
薩都剌的這首詞,幾乎是唐詩的改寫,明顯沒有真情實感,只是在故紙堆里找詩意,也就是用典用得很自然,但明顯感到缺少生命力感受力。薩都剌作為少數(shù)民族,他對南京的感觸不像漢人那么切身之痛,只是被那些唐詩帶了節(jié)奏。歷史上很多詩歌都是被帶節(jié)奏帶出來的,有時也會產(chǎn)生經(jīng)典詩歌,比如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可以說成為金陵懷古的絕唱。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辏瑧n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辛棄疾帶過兵打過仗,對亡國之恨有切膚之痛,既有“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豪氣,也有“紅巾翠袖”的英雄淚。
當然,最金陵、最懷古、最悲催、最亡氣的還是李后主。
歷史仿佛為了再次驗證唐代詩人們的傷感和詩意,隋唐之后南京淪為秣陵。但到公元九三七年,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始主李昪定都金陵,南京再翻了一次“龍身”,黯然收的王氣又短暫閃爍一下,很快又墜入更令人傷感哀嘆的絕境,甚至被鎖定了亡國之都的稱號。都因為李后主,那個大詞人李煜。
南唐毀在李后主的手上不奇怪,金陵短命王朝很多,亡國之君也很多,能讓人記住被痛恨的除了陳后主外,便是李煜。李煜的詞讓金陵的亡氣濃得化不開:“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保ā队菝廊恕罚┻@是金陵王氣黯然收的絕唱,也讓唐代那些感傷懷古的詩顯得矯情。李白、杜牧、劉禹錫、辛棄疾等人都是以旁觀者的身份憑吊,不免缺少親歷感,而李煜是自悼,以親歷者的身份寫亡國詩寫得太刻骨銘心了,以至于一些人誤把他和那個陳后主聯(lián)系起來?,F(xiàn)在南京不少的小導(dǎo)游在介紹雞鳴寺的胭脂井的時候,說李后主在此與妃子們跳井。
李煜選擇的詞牌也充滿胭脂氣,“虞美人”這種粉色格調(diào),不免讓人想起項羽的虞姬。詞牌不一定說明詩的內(nèi)涵,但岳飛的那首《滿江紅》如果用《虞美人》來寫,會有那么大的震撼力嗎?
李煜啊李煜,你為中國詩詞增添了璀璨的一頁,卻讓南京城再度蒙恥遭辱,金陵亡氣再度降臨,讓我怎么說你呢?
四
歷經(jīng)了隋唐宋元的冷視和擠兌之后,南京城并沒有消沉而消失,它的倔強和堅韌依然孕育著新的生命力,中國沒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這么有生命力,能夠一次次死而復(fù)生。
明朝的崛起,讓秣陵、建業(yè)、集慶這些不那么響亮的名字變成了南京。朱元璋最早建都在開封,那里叫北京,金陵叫南京。最后還是定都在南京。南京的名字從此被響亮地叫響,英語中南京“nanking”的稱呼,也是此時出現(xiàn)的,然后一直沿用至今。
和以往建都南京的朝廷相比,明朝是個大朝廷,也是歷史上首次南北統(tǒng)一后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南京地處南北交會之處,大江穿越而過,水陸聯(lián)系四通八達,建都后,城市高速發(fā)展,成為東南的明珠。明人余光在其所寫《兩京賦》中描寫當時盛況道:“萬艘云趨,千廩積穰;貢琛浮舫,既富斯強?!G江之粟如云,吳浙之秔如霧。舳艫載之,蔽江而赴;舸舫輸之,溯流而聚。鮮集潮汐,互市迷渡……寶藏東山之府,錦積姑蘇之庫。其貢獻則鉛銅水銀,膠漆丹青,瑤琨砥礪,瑪瑙水晶,琉璃赪沙,珊瑚熒熒,火齊之寶,辟寒之珍,貝石瑯玕,素玉南金,鮫人織綃,淵客珠琛,包匭青茅,尺龜獻禎,流黃縹碧,隱賑充庭,羽毛齒革,升越簟藤,琥帽鶴頂,玫瑰珣璒,磲磊珂,琥珀空青。卞和顧之而駭,隨侯斂其照乘?!绷宅槤M目,奇珍異寶,經(jīng)濟富裕。明初南京各稅課司的年稅總額達三百七十八萬余貫,比號稱全盛的萬歷年間的二百九十萬余貫,還多八十萬余貫。
當時的京師南京,既是全國的政治、軍事和經(jīng)濟中心,也是文化、人才中心。南京開設(shè)了歷史上最大的國家教育機構(gòu)國子監(jiān),學(xué)生除了來自全國各地外,還有來自朝鮮、琉球和安南等國家的;《永樂大典》出于此時;鄭和率領(lǐng)舉世無雙的龐大船隊七次遠下西洋,完成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南京更是明朝對外交往的窗口,各國的朝貢使節(jié)不絕于途,東南洋乃至東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使節(jié)云集于此。
萬歷中期,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其《中國札記》中描述南京:“在中國人看來,論秀麗和雄偉,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而且在這方面,確實或許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與它匹敵或勝過它。它真正到處都是殿、廟、塔、橋,歐洲簡直沒有能超過它們的類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超過我們的歐洲城市?!谡麄€中國及鄰近各邦,南京被算作第一座城市。”
然而,大明王朝最后還是遷都北京了,至于遷都北京的利弊,一般認為保證了大明的穩(wěn)定長久?,F(xiàn)在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定都南京,也許明朝不會垮那么快。例證就是南宋遷到杭州之后,還延續(xù)了二百年。這只能是假設(shè)了。
明代消亡之后,清兵并沒有對南京進行毀滅性的破壞。但清代中后期,太平天國又在南京建都,號稱天京,然而好景不長,很快被曾國藩的湘軍攻克。湘軍攻克天京后,傳說曾國藩有抗清復(fù)明稱帝的念頭,南京當然是現(xiàn)成的登基的地方。但曾國藩沒有稱帝,且迅速裁減湘軍。解甲歸田的湘軍攜帶著太平天國的財富、人才、宮女、珠寶等都城好物回老家,造就了湘潭乃至整個湖湘地區(qū)在近代史上的鼎盛。一九一二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布建都南京,但四月又遷都北京,到一九二七年正式宣布中華民國首都在南京,北京改名為北平,直至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翻開歷史新的一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對民國都城南京沒有絲毫的毀與損,甚至南京的地名也尊重,沒有改為“南平”,更沒有換成“秣陵”,不像國民政府改北京為北平,這是自信!
五
在人們的印象中,南京城在每次改朝換代的時候總會遭遇災(zāi)難,因而余秋雨說南京是悲情城市。其實也不盡然。南京在改朝換代的時候,也有躲過了戰(zhàn)爭和流血的時候。清兵入關(guān)進入中原,在南方遭遇強有力的抵御,揚州、江陰、嘉定等都進行了殊死的抵抗,而到了南京,這也是南明福王的登基之地,但時為南明宰相的王鐸卻選擇了投降,去跪拜迎接清軍。
有人說王鐸的投降讓南京免了流血,但王鐸自己畏懼死亡是根本,他如果要保全南京城和南京百姓免遭戰(zhàn)爭之禍,他可以選擇陸秀夫式的自殺。他為了讓自己茍活下去,才讓南京城沒有像揚州、江陰、嘉定那樣血雨腥風,也讓明代南京城的格局一直沿襲到現(xiàn)在。而揚州被清軍屠城之后,唐以來的城市格局不復(fù)存在。與王鐸一樣明白身后的遭遇,史可法知道抵抗到最后,流盡最后一滴血必然青史留名,他生前就在梅花嶺建好了衣冠冢,報效大明王朝,忠誠不投降。史可法成為民族英雄,而王鐸被世代唾棄,以至于他的書法作品也不受后世待見。
和王鐸相似的是汪精衛(wèi),日本人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在南京大屠殺之后,國民政府首都遷到重慶。身為國民黨政府黨魁的汪精衛(wèi)居然在一九四〇年三月逃離重慶,去擔任日本人扶持的傀儡政權(quán)的首領(lǐng),擔任偽中華民國的魁首,他就職的儀式在現(xiàn)在南京市政府門前的和平公園進行。
和平公園里有一座鐘樓,據(jù)說汪精衛(wèi)“還都”時將它改名為“還都紀念塔”。和平塔正對著當時的國民政府的大門。
現(xiàn)在每年春季路邊盛開的櫻花就是當年種下的,飄灑如雨,如怨,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