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共創(chuàng)奇幻劇《海底兩萬里》:黑光偶戲點亮深海奇旅
中法共創(chuàng)奇幻劇《海底兩萬里》改編自法國科幻巨匠儒勒·凡爾納于1869年所著的同名小說。僅僅六位演員,以精湛的演技在狹小的潛水艇空間內(nèi)展現(xiàn)了在海底世界生活的點點滴滴,將觀眾帶入了156年前那個充滿了新舊交織,充滿矛盾與探索的時代。這一年,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竣工,門捷列夫發(fā)表了首張元素周期表……這一年,離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實用的潛艇問世還有整整30年。
冷峻、未知、神秘、沉重還是抗拒?當156年以后的我們,站在新的歷史節(jié)點面對《海底兩萬里》這樣厚重的文學巨作,以何種風貌改編搬演是這個時代的人們對原著的一種提問,也是對當代改編者的一種審視。令人欣喜的是,中法兩國的藝術家和創(chuàng)作者們通力合作,將中式與法式的藝哲與美思相融合,賦予了“鸚鵡螺號”新的喜劇內(nèi)核,打破了人們對《海底兩萬里》原著的傳統(tǒng)認知。
故事從長達一分鐘的黑暗開始,當阿龍納斯教授與他的伙伴康賽爾、奈德登上“鸚鵡螺號”的那一刻,熟悉的滑稽色彩沖淡了黑暗中所蘊含的不安和緊張情緒,也奠定了整部劇的喜劇基調(diào)。
在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教授三人組與尼摩船長的三人組之間流淌著的中式幽默與法式滑稽。教授三人組的構(gòu)成,是基于一種經(jīng)典且普遍存在的固定化角色架構(gòu)。教授代表著領導者,通常這類角色具備理性、權威或使命感,負責制定目標與策略。奈德代表著行動者,此類角色通常以武力、技能或執(zhí)行力為核心,承擔著具體的任務。教授的學生康賽爾擔任著調(diào)和者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和幽默的元素。而尼摩船長和他的同伴們則是直接來源于傳統(tǒng)法式古典喜劇中主人與男仆的經(jīng)典設定。這種設定一般會通過仆人的丑陋外表、滑稽模仿、怪誕表演以及詭計多端的性格來與主人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更加凸顯出主人的英勇、純潔的美德或矛盾、復雜、深邃的人物性格。
這種現(xiàn)代平等的角色人物關系與古典尊卑的角色人物關系形成了一組強烈的對照,兩對經(jīng)典喜劇組合在全劇中奉獻出了跨越古今、超越地域的幽默,喜劇表演里經(jīng)典的重復技巧被運用到了極致,英夾中的臺詞中巧妙地融入“奧掃西開”“哪能意思”等上海話,豐富的小丑肢體表演推動劇情發(fā)展增加滑稽感。種種喜劇元素的運用使原本厚重的原著自然而然地轉(zhuǎn)變?yōu)橐粓銮〉胶锰幍姆ㄊ捷p喜劇,不僅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關于幽默的體驗,讓整個劇作在藝術表現(xiàn)上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魅力,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角色關系的對照巧妙地映射出了尼摩船長與現(xiàn)代社會之間的割裂與背離。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原著所描繪的時代背景下,尼摩船長在他們所處的歷史時期代表了那個時代最為先進的生產(chǎn)力。他象征著超越時代的存在,是科技與智慧的完美結(jié)合,更是對未知世界進行無盡探索的象征,代表了科技與探索的最前沿。當愚昧的人類還在與海怪進行著無謂的斗爭時,尼摩船長卻像一位先知一樣,早已洞察了人類的貪婪與愚蠢,最后如同仙人一樣消失在浩瀚無垠的生命誕生之地。
然而,在現(xiàn)代觀眾看來,這些情節(jié)顯得有些過時。現(xiàn)代觀眾反而會覺得,教授等一行更像是現(xiàn)代文明人誤入到156年前就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他們的到來打破了尼摩船長精心維護的與世隔絕的寧靜,將外界的紛擾與喧囂帶入了這個原本純凈無瑕的海底世界。無論是尊卑的主仆關系、繁復的用餐禮儀、野蠻的海底野人、荒誕的治療手段等種種細節(jié),看似是創(chuàng)作者們采用的喜劇化的處理方式,但無一不表現(xiàn)出尼摩船長和他的同伴已經(jīng)成為了被時代和社會所拋棄的人。他看似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科技,在海底建立起一個與世隔絕的王國,試圖擺脫社會的束縛和限制,然而這種抗爭背后所隱藏的,卻是一種深深的無奈和悲哀,所擁有的一切不過是對社會孤獨而高傲的抗爭,而最終,尼摩船長也不得不獨自面對自己的失敗……這種復雜的情感沖突,使得尼摩船長的形象更加立體和生動。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被時代所拋棄的天才的悲哀和抗爭,也看到了一個孤獨而高傲的靈魂在海底世界中的自由與束縛。這種從輝煌到邊緣的轉(zhuǎn)變,正是此次改編版作品中喜中生悲的深刻之處,是與原著不同的反轉(zhuǎn)之處,也是跨越了百年的創(chuàng)作者們對文本思考的獨特之處。
本劇在展示海洋生物的舞臺呈現(xiàn)上運用了來自捷克的黑光劇技術。1958年,黑光劇的誕生曾在世界各地引起轟動,風靡全球。即使放在近70年后的今天看來,也依然顯得非常特別。上個世紀90年代,由上海木偶劇團創(chuàng)作的《春的暢想》便采用了該種技術,此后創(chuàng)作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等木偶劇,均獲得了極高的藝術評價。從技術手段上來看,黑光劇所采用的方法不難破譯,其難度一方面來自于演員的表演,一方面來自于燈光的鋪設和與演員的精準配合,才能在眾目睽睽之下上演奇妙的消失術、飛翔術和精彩絕倫的視覺畫面。
本劇的黑光偶戲在燈光處理上堪稱絕妙,在反射出演員影子的玻璃外,那黑暗中若隱若現(xiàn)的海洋生物的身影,瞬間將觀眾帶入了一個神秘而又夢幻的海底世界。這種獨特的光影效果,不僅增強了本劇的視覺沖擊力,而且巧妙地利用了光與影的對比,營造出一種既真實又超現(xiàn)實的氛圍。當燈光聚焦于演員身上時,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顯得格外生動,而當燈光暗淡下來,那些隱藏在黑暗中的海洋生物仿佛在觀眾眼前緩緩游動,讓人不禁對這個未知的領域充滿了好奇和想象。
相比之下,偶的運用并不算多,場面上的處理與常見的黑光劇相比而言,可以看出并未投入更大更多的制作力量。但偶的運用之所以獲得好評,就在于其與劇情相得益彰,恰到好處,尤其是在玻璃窗戶外與室內(nèi)演員的配合,堪稱神來之筆,體現(xiàn)了導演的匠心獨運和對細節(jié)的精妙把握。通過這種巧妙的偶戲運用,不僅為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新鮮感,而且在戲劇表達上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整個劇的喜劇氛圍和戲劇層次更加豐富和立體??梢哉f,偶戲與表演的完美融合,無疑為本劇增添了不少藝術魅力。
演出的最后,隨著預先設定好的燈光提前亮起,原本隱藏在黑暗中的秘密一覽無余:一個黑衣演員吃力地托舉著另一個黑衣演員,后者則賣力地手舉著海鷗木偶在舞臺上飛翔。霎那間,喜劇效果與黑光偶劇的結(jié)合達到了完美的頂峰,完成了一場酣暢淋漓的交鋒。這一幕戲劇性的轉(zhuǎn)折,也使觀眾收獲了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體驗。
當然,在本劇中仍存在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例如原著文學價值的保留與關鍵情節(jié)的篩選問題,以及角色塑造的立體化空間。然而無論如何,作品讓我們見證了1869年文學作品與1958年黑光偶劇形式的融合,同時也讓我們領略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式與法式、戲劇與偶劇藝術形式交匯所迸發(fā)的精彩火花。
(作者為上海戲劇學院木偶專業(y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