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讀詩:手倦拋書午夢長
春天讀詩已經(jīng)說過了。夏天讀什么詩?夏天的特點是天變熱、花減少、人發(fā)困。古人生活在大自然里,多敏感?。∮谑沁@些都成了詩歌的主題。把這些主題當線索,分門別類來讀詩,也就不會在詩詞海洋中迷路了。
古人沒有冰箱、沒有空調,夏天一定比我們更難過。于是把夏天寫得很可怕。比如:“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因此乘涼、納涼的方法就很多,五花八門。有搖扇子的,“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有上船的,“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有睡竹涼床的,“堂中無長物,獨置湘竹床”;有躲樹陰下的,“借與門前磐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有靠修行來避暑的,“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有晚上才出門的,“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脫光,脫得一絲不掛的人肯定不止一個,但敢于寫出來的只有李白:“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夏天倒是有段日子不熱,就是梅雨時節(jié),但又潮乎乎濕答答的,什么東西都容易發(fā)霉,讓人對梅雨愛恨交織。寫梅雨的詩詞有好幾首值得背誦:雨多的年份,“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雨少的年份,“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雨不多不少的年份,“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陰晴”“半濕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麥秋天”。
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解釋:“夏,大也?!毕奶鞓溟L大了,花也就少了?!熬G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季節(jié),只有不多的幾種花點綴著相對寂寞的夏天,比如薔薇花,“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比如石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比如梔子花,“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比如紫薇花,“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與這些花相比,荷花堪稱夏天的主角。荷花,也叫蓮花、芙蕖、菡萏、芙蓉、藕花。從春生到秋殘,都有人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還有采蓮,詩人很喜歡寫:“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采蓮是一種勞動,很辛苦,但場景很美,因而也是眉目傳情的好場所,“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蓮子諧音“憐子”,就是“愛你”的意思。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最發(fā)困的季節(jié)首推夏天,午睡通常也是在夏天。男人打瞌睡,“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女人也打瞌睡,“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無聊的時候打瞌睡,“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讀書的時候也打瞌睡,“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大人尚且如此,如果你家小孩在學校當“瞌睡大王”,千萬要有一份寬容心。
除了上面三條線索,還有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夏天,那就是端午。端午的詩詞可以單列。端午一般都認為來自屈原,“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至于“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起中流”,都是端午的習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