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王勃的歷史留白
王勃的文學成就,是大唐文學以至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個亮點。王勃領(lǐng)銜發(fā)起的文學革新,是宮廷詩風窒息之下的奮起突圍,是唐代文學轉(zhuǎn)型跨越的激越開啟,是盛唐氣象氤氳而成的嘹亮先聲。
王勃以26歲的韶華,雕塑了一座青春雕像。這座雕像,也是大唐詩人和文學的象征與縮影。今天重讀王勃,有三處“歷史留白”,需要我們把目光停下來,特別注視一下。
第一處歷史留白:王勃詩人之外的人生:光照歷史的文學家、思想家,深諳天文、醫(yī)學
詩歌是唐代的靈魂,而王勃就是唐詩早春最耀眼的一抹亮彩,是唐代詩歌恢宏交響樂的序曲,是唐詩浩瀚星河中的啟明星。
唐代切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而初唐有“王楊盧駱”四個杰出詩人,其中王勃領(lǐng)銜為首。歷史的手,將大唐第一杰出詩人的桂冠,神圣地戴在了王勃頭上。明朝學者胡應(yīng)麟說王勃“自是唐人開山祖”。鄭振鐸稱王勃為詩歌“黎明女神”。
王勃博學廣識,通曉陰陽五行,深諳天文醫(yī)學,詩歌、文賦、序表、碑記,他的成就像一束禮花凌空綻放,左右開弓,八面出鋒。
王勃是駢文大家,《滕王閣序》亦序亦詩,空谷足音,被譽為“千古第一駢”。
王勃是散文領(lǐng)袖,《上百里昌言疏》傾滿刻骨泣血之孝,輝耀中國古代散文星空。
王勃是美文高手,《采蓮賦》與《滕王閣序》,一賦一序,雙璧輝耀。其賦文化繁縟為清麗,變滯澀為流暢,創(chuàng)造出氣象高華、神韻靈動的時代風格,成為初唐賦體繁榮的標志。
王勃是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傳人。王勃整理傳承王通著述,并為之作《續(xù)書序》,使得文中子思想穿破歷史的霧靄塵封,傳播于千秋萬代。
王勃所著《唐家千歲歷》學術(shù)理論,被唐玄宗采納,成為唐代“以唐承漢”的五行立國依據(jù)。
王勃在多個文學領(lǐng)域標新立異,創(chuàng)造了許多第一:留存在六榕寺內(nèi)的《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是中國文學史上迄今已知篇幅最長的寶塔銘文;所擬樂府詩題《落花落》,開唐人新樂府之先河。
第二處歷史留白:王勃的文學成果與“龍朔變體”的歷史事件
“龍朔變體”,是唐高宗龍朔年間,由王勃倡導發(fā)軔的一場文學變革。對此,歷史似乎沒有給予足夠重視與探究。
初唐詩壇,陳舊保守的遺風陋習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綺錯婉媚”“骨氣都盡,剛健不聞”宮廷詩風,窒息著文學的吐納呼吸,桎梏著文學的生機與活力。
“龍朔變體”,以一場新文化運動的狂飆,為大唐詩歌吹進了清醒剛健的新風,奠定了大唐的陽剛之氣,以及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象。
文學的身影,一經(jīng)在人類思想與情感的舞臺亮相,就有三句畫外音響起:為什么而寫?寫什么?怎么寫?松間明月,石上清泉,經(jīng)典而永不落幕。
詩言志是中國詩歌的基調(diào)和底色,然而文學主張,或許從來不是一種聲音、一種色彩。隋代之時,王勃祖父王通曾以文以載道反擊六朝文學。王勃接過王通批判的旗幟,宣言:開辟翰苑,掃蕩文場。思革其弊,用光志業(yè)。楊炯注解說,王勃詩文“縱橫以取勢,非鼓怒以為資。長風一振,眾萌自偃……積年綺碎,一朝清廓”。中唐時期韓柳的“古文運動”,應(yīng)為“龍朔變體”余脈的承襲與光大。
歷史的原野上,文場變革每經(jīng)一次惠風春雨的洗禮,都會應(yīng)然聳峙一座文學高峰,俊采星馳一批文學領(lǐng)軍人物。王勃及四杰感召呼喚,初唐以至盛唐,詩人輩出,星光燦爛。“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一聲蒼涼吶喊,激起無數(shù)歷史浪花。
第三處歷史留白:王勃的文學精神氣象與生命精神氣象,及其帶給我們的人生啟迪
“文章經(jīng)緯天地,器局蓄泄江河”?!端投派俑问裰荨防镆慌伞俺顷I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的開闊氣象,一抹“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明亮底色,在《滕王閣序》里得到了續(xù)寫和再現(xiàn)?!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青春燃燒的精神氣象,正是羅曼·羅蘭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沒罷了;真正的英雄絕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
王勃英氣縱橫,才奪天下。卻一生坎坷,險象環(huán)生,充滿戲劇性。6歲即可作詩文,以“臣學不照古,才不曠時”自勵。9歲讀顏師古注的《漢書》,撰寫十卷之文予以《指瑕》。10歲飽覽六經(jīng)。12歲至14歲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yī),先后學習了《周易》《黃帝內(nèi)經(jīng)》等,知曉“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shù)”。16歲應(yīng)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并做了沛王李賢的侍讀,前景一片亮麗。孰料,一篇斗雞檄文得罪了朝廷,被逐出皇宮。21歲時欲重拾中醫(yī)治病救人,遂去藥材豐富的虢州做了一個參軍,卻又不知何故犯了殺人死罪,幸遇朝廷改換年號,被赦免回到故鄉(xiāng)。而他深愛的父親卻因此受到牽連,被貶做了交趾縣令。
生活與命運的獨特體驗,讓王勃領(lǐng)悟而感慨: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王勃有過少年得志的人生高光時刻,“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笔撬麘?yīng)試及第,步入沛王府明媚心境的映射。
王勃向往“視泉石而如歸,佇云霞而有自”的人生境況,常以“仗信義以為楫,浮忠貞以為航”自勉。告誡自己:“君子不以否屈而易方……忠臣不以困窮而喪志。”
理想與現(xiàn)實的錯位落差,反射到王勃心靈,激起一種無法釋懷和解脫的巨大痛感,可謂“王勃之痛”。
遭受苦難越深,反彈強度越高。遵循“天道盈虛”理論,突出“盛衰之變”主題,表達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的哲理認知,展現(xiàn)不甘寂寞、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讓每個會呼吸的思想,都穿上自己合身美麗的衣服,這或許是王勃文學作品驚艷的奧秘,也是王勃精神氣象閃耀的一道曙光。
《滕王閣序》思緒多層次交織,情感多維度輻射。每每讀來,都可以聽到王勃心韻的激烈轟鳴,感受到王勃青春精神的詩意交響。
有過懷疑: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有過低沉: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有過感傷: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也有過失意、矛盾和彷徨: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王勃屈指歷數(shù):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突然,筆鋒一轉(zhuǎn),云開日出,秋水長天。所有驚心動魄的命運擊打,都化作譜寫人生嶄新篇章的厚重素材。
不為境遇所困,昂然超越命運。王勃孤吟“貧窮無有種,富貴不選人”,長嘯“其身可辱,而志不可奪”,并對未來充滿金色的期待。他力透紙背,聲震寰宇: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王勃定格的26歲青春脈搏,輕輕觸摸,就會怦然感受到盛唐的激烈胎動和整個大唐的心跳。
王勃青春光焰炫燃的精神氣象,儼然一晨彤彤朝霞,流照大唐天空,昭示盛唐氣象郁郁生發(fā),絢爛千秋。
你好王勃!你從黃河岸邊走來,你愈挫愈奮的精神,就是黃河百折不回精神的歌唱。你文學的精神氣象與生命的精神氣象,就是一首平平仄仄的生命詩,一篇旭光春暉、飛霞萬里的青春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