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則臣:大運河蘊藏著我們民族的發(fā)展史
5月3日,作家徐則臣攜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北上》做客河北省第十一屆惠民閱讀周暨2025惠民書市。 河北日報記者 肖 煜攝
“大運河和長江、黃河一樣,蘊藏著我們民族的發(fā)展史?!?月3日,作家徐則臣攜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北上》做客河北省第十一屆惠民閱讀周暨2025惠民書市,與讀者分享了他的創(chuàng)作感悟。
長篇小說《北上》以京杭大運河為背景,講述了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作者力圖穿越歷史的時空,探討大運河對于中國政治、經(jīng)濟、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變遷的重要影響,書寫百年來大運河的精神圖譜和一個民族的發(fā)展史。
“寫運河完全是順其自然,它是我最熟悉的場景?!弊鳛榻K東海人,徐則臣從小在水邊長大,后來去淮安上大學,運河對他的影響更進一步。
淮安被稱為“運河之都”,當年漕運總督府、清江閘都在那里。徐則臣說:“我寫作無外乎三個原因:第一是熟悉,第二是有感情,第三是重要性。事實上,在寫《北上》之前,我已經(jīng)寫了很多年運河,也一點點理解了運河的重要性,所以才開始寫它。而且我既沒辦法完全撇開童年那些關于河流的記憶和體驗,也不能忽略大運河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p>
除了空間維度,大運河還為徐則臣帶來了另一個想象世界的維度——時間?!皶r間與空間一起,支撐起探索世界奧秘的坐標。”徐則臣說,大運河從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開始,歷經(jīng)隋唐大運河至元代再到今天,本身有著遼闊的時間跨度。
為創(chuàng)作《北上》,徐則臣花費四年時間重走運河。他說:“大運河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加上中國南北地勢起伏、地形復雜,河水流向也反復多變,不到現(xiàn)場做詳盡的田野調(diào)查,僅憑紙上談兵是理解不了的?!?/p>
一次次田野調(diào)查,如同在漫長的歷史中自由穿梭,帶給徐則臣眾多歷史細節(jié)和古老畫面。此外,他還搜集了大量關于運河的繪本、照片、電影以及宋朝至今關于運河的地圖等資料,希望每個細節(jié)都能在小說中扎下根來。徐則臣認為,作家作品和讀者建立聯(lián)系,取得信任,靠的就是這些扎實的細節(jié)。
小說《北上》從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羅來華尋親講起,以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結束,講述了百年來運河沿岸百姓的生活圖景?!皻v史”與“現(xiàn)實”兩條線索在多個時間段里交叉進行,最后匯聚為一點,將整個故事與諸多人物串聯(lián)起來。
徐則臣坦言,之所以分成兩條線,是因為運河從古至今一直發(fā)揮著作用。“對很多人來說,運河的意義更多體現(xiàn)在古代,尤其是它作為漕運交通要道的作用。如今,大部分地方的運河運輸功能減弱,很多人覺得運河和自己的生活并沒有太大關系。但是運河的意義不能只看它眼前的功能,還要看它歷史上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產(chǎn)生的影響。”徐則臣說,大運河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文化結構,所以,必須把歷史和現(xiàn)實兩條線都寫出來。他更希望能呈現(xiàn)今天的我們?nèi)绾握嬲斫膺\河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除了運輸、水利、文旅之外,運河還蘊含著更抽象、更深遠的文化價值。
《北上》面世后引起多方關注,被改編為音樂劇、話劇、電視劇,以不同藝術形式展現(xiàn)大運河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帶動沿線城市游客量激增,形成文化與經(jīng)濟交融互動,成為茅獎IP改編的又一成功范例。
對于不同藝術形式的改編,徐則臣表示自己持相對開放的態(tài)度。他說:“每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小說變成電視劇,就像翻譯,在此過程中一定會丟失一些東西,但也會增加一些原來沒有的新東西。所以我充分尊重他們的創(chuàng)作,而且劇組需要參考意見的時候也會找我。小說是兩條線交織,電視劇選擇了現(xiàn)代線,音樂劇選擇了古代線,話劇則更接近小說,兩條線交錯。小說轉化為不同藝術形式,得以繼續(xù)生長。不管是電視劇,還是話劇、音樂劇,都為小說插上了翅膀,使其闡釋空間變得更大,從而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