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東莞素人寫作人物志
溫雄珍:身體里依然有山河
□文藝報記者 李墨波
溫雄珍不太記得母親的樣子。母親去世時她才上小學四年級。家里幾乎沒有母親的照片,那個溫暖的形象就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模糊。
小學上到五年級溫雄珍就不再念了。家里窮,負擔不起她的學業(yè),她開始出去打工。其實她的成績是不錯的,尤其作文寫得好。在外打工的時候,她給父親寫信,父親看著信里的文字忽然有些后悔,對她說要不然你去上個夜校吧。
溫雄珍沒去上,畢竟她小學都沒畢業(yè)。她自己看書,身邊能找到的書都拿來看。老板的兒子有一本《傲慢與偏見》,她去借,老板兒子還笑她,你能看懂嗎?那段時間她最喜歡席慕蓉和汪國真的詩,會模仿著寫一些詩,這些勵志的文字讓堂弟將她視為偶像。
后來結(jié)了婚,到了東莞,繼續(xù)打工。最初是擺攤賣拖鞋,生意還不錯。隔一段時間,她就會坐老公的摩托車去石龍進貨,路上會路過一個荷塘,夏天時開滿荷花。荷塘邊的路崎嶇不平,摩托車走起來一蹦一蹦的,那些荷花在溫雄珍眼里便上上下下跳躍。很多年后她都還記得這一幕。在她寫詩之后,她覺得這其中充滿詩意。
她還是喜歡看書,擺攤的時候看《紅與黑》,看《白鹿原》,一個顧客見了說,這你能看懂嗎?你看懂《家庭醫(yī)生》就不錯了。
2003年臘月二十七,快過年的時候,老公出了車禍,腿被撞壞了。于是整個家庭的重擔便落在溫雄珍一個人肩上?;叵肫饋?,那段日子不知道怎么熬過來的,她白天擺攤,晚上把掙的錢送到醫(yī)院。除了照顧老公,還要拉扯兩個小孩。日子像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再沒有荷塘風景,只有奔波與喘息。大概有十年時間,她沒有寫過一個字,有次堂弟發(fā)信息問她,姐你現(xiàn)在還寫詩嗎?她的眼淚嘩地流下來。后來她在詩里寫道,“這幾十年流水沖刷,我的身體早就沒有了山河”。
生活艱難,有天晚上她跟老公吵了一架,自己跑到江邊,看著黝黑的江水,生出要逃離這世界的沖動。但是想到自己就這么走了,幾個孩子怎么辦,她到底還是把自己拉回家。她又開始寫詩,詩歌可以讓她短暫地逃離。那是2015年,有了智能手機,她用手機寫,寫完就發(fā)在自己的QQ空間里。
她后來加入一些詩友群,因為對詩歌的共同愛好,大家聚在一起,切磋詩藝,交流經(jīng)驗。一些人看不起她,說她小學學歷字都認不全,還寫什么詩。但更多的人給她鼓勵和幫助。有個叫“瘦石別院”的浙江網(wǎng)友鼓勵她多寫,會給她布置作業(yè),寫完給她修改。還有一位老師對她說:“你要用最輕的字句寫最深的痛苦,如果從字面上看不到痛苦,卻能感受到你的痛苦,那你這首詩就成功了?!?/p>
她在詩歌群有兩個最好的朋友,一個叫張默涵,是一個漸凍癥患者,疾病讓他只能坐在輪椅里,只有手指可以動。另一個叫黑子。他們?nèi)齻€最要好,溫雄珍不開心的時候,他們就來安慰她:“想想小孩,他們懂事就是對你最好的回報?!比齻€人經(jīng)常一起寫同題詩,某人出個題目,大家一起寫,比誰寫得快寫得好。張默涵寫得好,總是拿第一。黑子寫得最快,一天能寫十幾首,溫雄珍則是字斟句酌,一天最多寫一兩首。一旦進入詩歌的世界,那些憂愁和煩惱就都忘掉了。
2017年,溫雄珍在企石鎮(zhèn)的綜合市場附近盤下一個小店面經(jīng)營童裝,終于不用再擺地攤。店里生意不溫不火,然而到底是有了一個相對安穩(wěn)的空間。顧客不多的時候,她就用手機寫詩。她把日常寫進詩里,把生活寫進詩里。綜合市場有一個掃地的大姐,常過來跟她聊兩句,大姐命運多舛,兒子去世,她一個人拉扯孫女。溫雄珍把大姐寫進詩里:“我喜歡看她擰開瓶蓋的動作,那里有悲傷,她總是擰得太緊。”
她的詩漸漸寫出了名堂。老家的《廣西文學》發(fā)了她的詩,還配了評論。2019年,她寫了一首《追綠皮火車的人》投給中國詩歌網(wǎng),被評為每日好詩,還在《詩刊》上發(fā)表了。她參加一個詩歌比賽得了一等獎,有人提出質(zhì)疑,真是她寫的嗎?畢竟都沒有人聽說過她。評委專門要來她以前寫的詩歌,看完后堅定地說,沒錯,一等獎就是你的!
這次比賽的獎金有3000元,讓她很高興。她最高的一次稿費是《作品》給的,給了6000元。但這么高的稿費畢竟是少數(shù)。零零星星的稿費對于她的生活來說只是小小點綴。為了維持服裝店,她又打了一份工。每天下午五點去一家燒烤店上班,一直干到凌晨十二點半。雖然有些辛苦,但收入還可以,一個小時20元,一個月能掙四五千。
對她的寫作,老公以前覺得她是“中了毒”,現(xiàn)在會說:“寫得還可以。”家里三個孩子也都大了,老大考上了北師大,畢業(yè)后在深圳當老師,老二在深圳的比亞迪打工,老三也快要高考了。老三問他爸:“我媽會寫詩,你會干啥?”他想了想說:“我會做飯。”
后來老家的人也都知道溫雄珍是一名詩人,她再回去的時候,村里人都叫她溫老師。有一次一本年選選了她的作品,贈送給她20本,她帶回去送給村里人,但是有要求:“真看才給,不許拿去墊桌腳。”
她被作為素人寫作的典型,去參加東莞文聯(lián)舉行的研討會。東莞文聯(lián)跟花城出版社有一個項目,可以幫助素人寫作者出書,這讓她出一本詩集的夢想馬上就能實現(xiàn)了,她想好了詩集的名字,就叫《東江水暖》。
溫雄珍有時會想起母親。有次她去舅舅家看到一張母親的照片,跟自己幾乎一模一樣。她在詩里寫道:“我們共用一張臉,成功騙過所有人?!焙髞砘厝ダ霞?,她都喜歡去舅舅家,靜靜地坐一會兒。
曾為民:在文學的石材廠,沒有一顆抑郁的石頭
□文藝報記者 李墨波
柳冬嫵是安徽人,高中時就喜歡寫詩,常給《詩歌報》投稿。他記得《詩歌報》上有個人的詩寫得很好,名叫田文憲。
高中畢業(yè)后柳冬嫵來到東莞打工,最初他搞文印,接了很多廠報的印刷工作,其中一家叫《環(huán)球石材報》?!董h(huán)球石材報》上有副刊,發(fā)一些詩歌散文之類的文學作品,有個叫曾為民的常在上面發(fā)。
曾為民是江西人,92年時他還在老家一家硫酸磷肥廠工作,愛上了廠長女兒。雖然廠長堅決反對,他還是追了一年多。每天早上會買好煎餃和炒粉送過去。94年的時候,廠長松了口,但是曾為民沒錢結(jié)婚。他就跑到深圳打工。邊打工邊寫作。稿子投到《深圳特區(qū)報》等刊物,發(fā)一篇稿費少則80元,多則上百元。他還在《中國青年報》上開了專欄,連載《一個深圳打工仔的手記》,寫打工人的生活。他給女朋友寫信,三天一封,前一封還沒收到,后一封已經(jīng)發(fā)出。在信里他給女朋友講深圳的樣子,講他的打工生活,講他的思念。
這期間出過一次事。有次他爬梧桐山,被6個歹徒劫持,綁在樹上。后來還綁了一對情侶,女孩被幾個歹徒輪奸。男生跑下山去報警,武警包圍了那座山,但歹徒已經(jīng)逃之夭夭。兩個月后曾為民在205公交車上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兩個歹徒,他一路跟著歹徒下了公交,然后叫來路邊訓練的武警戰(zhàn)士,將兩個歹徒抓獲歸案。
當時剛設(shè)了沙頭角治安基金,曾為民因為破案有功,被獎勵了3000元。他半年時間打工攢了3000多,稿費也有3000多,加上這筆獎金湊夠一萬元,就回去老家結(jié)了婚。
98年的時候,硫酸磷肥廠破產(chǎn),曾為民和妻子都沒了工作。曾為民跑去東莞打工,憑著一本發(fā)表作品的剪貼本,他獲得了環(huán)球石材廠的工作。妻子隨后也去廣州新塘打工,這里是全球最大的牛仔褲生產(chǎn)地。每到周末,曾為民就坐了公交,搖搖晃晃三小時去新塘看妻子。周一早上五點他再坐車返回東莞。三年時間,每個禮拜都如此,風雨無阻。
環(huán)球石材廠當時有28個東莞戶口的指標,曾為民憑借自己的努力拿到了第一個指標,在東莞安定下來,妻子也跟他來到東莞,一家人終于團聚。
他在石材廠一干就是25年,日日跟石頭打交道。他見過全球各個地方各種品種的石頭,白的,黑的,綠的,黃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兩塊相同的石頭?!痹谠鵀槊裱劾?,這些石頭是有生命的。當一塊石頭切開,里面會有化石,會有恐龍蛋,都是時間留下的痕跡,然后這些石頭被工匠們精雕細琢成不同的樣子,被賦予第二次生命。
他開始為這些石頭寫詩。寫了一首又一首。每天跟石頭都會見面,每有所感便凝結(jié)成詩。這些年下來他一共寫了四百多首石頭詩。
以前稿費收入還是很可觀的。他的工資一個月1200,每個月要給家里寄1500,那多出的部分基本就來自他的稿費收入。后來發(fā)稿越來越難,以前投稿還會有退稿信,后來投出去就杳無音信。他不再投稿,寫完了發(fā)在朋友圈。他開了一個叫“零石館”的公眾號,里面都是他的詩。有時在工作時間他也會發(fā)幾首,領(lǐng)導看見了還會點贊,讓他在高興之余生出些忐忑。
寫東西不能掙錢了,然而他還是喜歡。文學于他像是一個永遠的女神。他把看到的好詩,尤其是寫石頭的詩都存在手機里,用來學習,已經(jīng)存了800多首。即便不能發(fā)表,他還是像一個石匠一樣,不斷地雕琢自己的詩篇,磨煉自己的技藝。
身邊的人也都知道他寫詩,是一個詩人。詩人這個名號,是一個標簽,也是一種詮釋。有次跟客戶談業(yè)務,客戶要求他們必須一個月做完,他一聽就火了,“我們要保證質(zhì)量,這么短時間就是砍了我腦袋也做不完”。眼看就要談崩了,同事出來打圓場,給他解了圍,后來生意談成,對方說原來你是詩人,怪不得如此堅持原則。還有一次,昆侖飯店二期改造,洽談的時候同事介紹說他是一個作家,對方說,作家那總歸是有底線的。于是項目順利簽訂合同。
妻子以前并不看重他的寫作,只是會問稿費收到?jīng)]。后來妻子刷抖音成了董宇輝的粉絲,看了《人民文學》在“與輝同行”的直播,馬上訂閱了一年的《人民文學》,從此成為文學的擁躉。她開始鼓勵曾為民創(chuàng)作,還勸他不如專職寫作,最好能夠?qū)憥撞坑蟹至康淖髌烦鰜怼?/p>
文學沒有為曾為民帶來多少名利,但是他依然對文學愛得赤誠。文學對他來說更像是一種自我修行,帶給他“慰藉和光亮,治愈和安慰”。他為石頭寫了那么多首詩,也讓他更加理解石頭?!耙粋€人的成熟就是能跟別人換位思考,再成熟就是能跟世界萬物置換?!痹谠姼柚?,他完成了和石頭、和世界萬物的置換,文學帶給他觀照生命、觀照自我的不同角度,這讓他豁達而坦然。他覺得“在文學的石材廠,沒有一顆抑郁的石頭”。
2023年的時候,柳冬嫵已經(jīng)是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的副主席,正在籌辦一個勞動者文學的研討會,他聽朋友夏陽說到有一個叫曾為民的詩寫得不錯,還說曾為民以前有個筆名,叫田文憲。柳冬嫵想起高中時就讀過他的詩,如遇故人。曾為民就此進入東莞文聯(lián)的視野,被作為素人寫作的典型。
人生海海,浮生若詩,文學牽動著相隔萬里的兩個人,也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馬益林:在生活的磨煉中一步步靠近文學
□文藝報記者 教鶴然
1992年出生于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馬力鎮(zhèn)的馬益林,在2008年初中畢業(yè)以后,跟隨父母來到東莞打工,先后做過西餐廳服務員、足浴店服務員、酒店水吧員等小工。有一次,父親騎著自行車,后座載著16歲的他,頂著烈日當空,走街串巷挨家挨戶詢問是否招工。從白天找到晚上,倆人的嘴巴都干裂開了,父親還是舍不得買一瓶水,他永遠記得那一天的狼狽。直到第二天清晨,他才在河南老板開的工藝品廠里面,找到一份通過模具加工制作塑膠掛件的工作。工廠包吃包住,十多個人住在一間充滿煙味、霉斑和污漬的大屋里,他和另外兩個工友睡在鐵架床上下鋪中間的過道,一個破舊的床墊子就是他們的床。他說:“這段經(jīng)歷很短暫,要不是被問起,我可能永遠都不會、也不愿想起來了?!?/p>
后來,父親在工廠當保安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做模具的老板,讓他去跟著學習。他從事沖壓模具零件加工行業(yè)十余年,其間還考取了中南大學的繼續(xù)教育,讀機電一體化專業(yè)。在五金廠做學徒的時候,天天上晚班,可能是黑白顛倒,也可能是青春期的余韻,他那時非常喜歡古詩詞,自己仿寫后發(fā)在QQ空間里。雖然沒什么讀者,但那是文學在他心里生根的時刻。真正對他產(chǎn)生文學啟蒙的作家是王朔,他在網(wǎng)絡上“沖浪”時接觸到王朔“罵人”的語言藝術(shù),跑去把他所有代表作買回來,并學著那種調(diào)侃的語言方式寫作。后來,他讀到了蕭紅的《生死場》,“我一直以為寫作是矯揉造作的東西,但這時候才發(fā)現(xiàn)文學其實是真誠的”。他學著那種腔調(diào)寫一些幾百字的短文,被給他上過課的一位中學歷史老師,也就是詩人亦村看到,亦村列了一些書單給他,他才真正大量接觸到當代文學的作家作品。馬益林在生活的磨煉中一步步靠近文學,走上了文學之路。
不過,他發(fā)表作品的過程并不十分順利,總是處于“投稿—拒稿—再投稿—再拒稿”的狀態(tài)中。2016年,他把第一篇原創(chuàng)小說習作投給了《特區(qū)文學》,編輯冬雷加了他的微信,肯定了他的創(chuàng)作潛力。雖然那篇稿件并沒有被錄用,但他們卻因此成為了朋友。冬雷把他拉進一些作者群和雜志群里,認識了鄭在歡、魏思孝等青年作家。在鄭在歡的引薦下,他與《西湖》雜志的編輯李璐建立了聯(lián)系,將短篇小說《十八歲的列車》投給了對方。第二天一早,李璐給他回電話,非常興奮地說:“這是我這兩年看過的最好的一篇小說?!焙髞磉@篇小說發(fā)表于《西湖》2021年第1期,也獲得了東莞市青年文學獎。他頗為得意地說:“我覺得這篇比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寫得好!”
但很好的起點并沒有讓他的創(chuàng)作之路一帆風順,接下來幾乎所有的投稿都石沉大海、杳無音信。直到2022年底,在編輯趙志明的幫助下,他的一篇寫夢境的短篇小說《浮游》發(fā)表于《青年文學》第12期新作家專號。在編輯顧拜妮的推介下,短篇小說《跛爺》發(fā)表于《青年文學》2024年第1期。最新的短篇小說《三人行》將發(fā)表于《作家》2025年第5期。這篇他自認為很不滿意的作品,最初投給《西湖》沒有得到錄用,又經(jīng)過修改再投給了《十月》的編輯蔣在。還記得蔣在給他回電話的那一天,他正在模具工廠上班,在機器的轟鳴聲中,他顧不得擦去手上的機油,就接起了電話。“文學好像有很奇妙的能量,我只是一個東莞的普通工人,遠在北京的名刊編輯和我離得那么遠,但文學可以打通我們之間的隔膜?!彪m然那通電話依然是委婉的拒稿,仍給他些許安慰。
去年下半年,在莫華杰的引薦下,他成為了東莞作家陳啟文最年輕的徒弟。在這之前,他稱自己是處于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沒有加入作協(xié),沒有參與活動,也沒有熟悉的本地文友,一個人閱讀,一個人寫作,摸著石頭過河。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文學,了解文學圈的朋友們都在讀些什么,他辦了“看理想”的會員,在模具廠的機床前,放了一個很小的音響。在一年的時間里,他收聽了1154個小時35分鐘,包括竇文濤《圓桌派》、許志強《20世紀歐美經(jīng)典小說》、楊照《人心之謎: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的思想宇宙》、劉文飛《審美的烏托邦:俄國文學100講》、駱以軍《故事便利店》、葛兆光《從中國出發(fā)的全球史》等120個節(jié)目。
今年3月份,他從工廠離職,準備做全職作家。不過,剛離職之后的那兩天,當文學已經(jīng)成了唯一的精神支柱的時候,他反而什么都寫不出來。除了打游戲、睡覺就是發(fā)呆,他感覺非常絕望??粗笆煜さ呐笥?,逐漸變成各大刊物的“新寵”,他很迷茫,也很“擰巴”?!扒澳甑臅r候我們還都是一些默默無聞的文青,天天聊些憤世嫉俗的東西,突然看著他們一下子變得好火,我們也就沒怎么聯(lián)系了。”但他不愿意去寫那種過于迎合流行趣味的、找不到一點生活質(zhì)感的東西?!拔铱偸歉杏X自己沒有以前那么純粹了,認識的作家朋友們越多,他們對我造成的改變越大。以前,我寫小說就是要追求純粹的,哪怕寫的東西發(fā)表不了,但是有人喜歡看就很好?!?/p>
為了更好地理解文學,他考取了廣東師范大學的繼續(xù)教育,即將讀漢語言文學本科學位,最近正在著手采訪東莞網(wǎng)紅“炒粉姐”,打算寫一個關(guān)于她的非虛構(gòu)文學作品。未來的路要怎么走,對他來說,還有無限的可能。
黃立明:市井煙火,詩意人生
□文藝報記者 劉鵬波
在東莞的細村菜市場,有這樣一個人。每天下午4點,準時出現(xiàn)在菜市場,忙碌到凌晨6點,收單、發(fā)貨、整理蔬菜,日復一日。很少有人知道,這位看似普通的蓮藕批發(fā)商,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詩人。
黃立明出生在湖北赤壁的一個偏遠農(nóng)村,家中有六個兄弟姐妹,他是最小的一個。父親早逝,家庭的重擔落在了孩子們的肩上?!澳菚r候家里窮,連飯都吃不飽,我們只能把紅薯絲摻在米飯里煮。”早年的經(jīng)歷,讓他早早體會到什么是生活的艱辛。
黃立明自小就喜歡閱讀和寫作,作文經(jīng)常被語文老師當作范文表揚?!澳菚r候,我偷偷看了很多小說,像《苦菜花》《青春之歌》之類的。我就想,以后我也要當作家。”然而,命運并未如他所愿。高考失利,再加上家庭條件也不允許復讀,黃立明只能進入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打工,先后當過紡織工、保安和機修工,最終當上了副廠長,管理著幾百號工人。
那個年代,文學風氣正濃,人人心懷文學夢。廠里的文學愛好者辦了一份叫《二月蘭》的詩報,大家在此揮灑青春和才華。1992年,《工人日報》全國征文,黃立明的一篇散文《一幀淡藍色的紙片》從十多萬份稿件中脫穎而出,發(fā)在“七彩生活”欄目。他還在多家地方報刊發(fā)表過諸多詩歌、散文作品,這對黃立明堅定自己的文學夢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2001年,黃立明所在的工廠倒閉,他來到東莞打工。初到東莞,日子并不好過,由于年齡偏大,他很難找到合適的活。無奈之下,只能在火車站附近打零工,搬運貨物,生活過得十分艱辛。黃立明沒有被困難打倒,半個月后,他決定做蔬菜生意。
先在小攤位上賣菜,后來在細村菜市場經(jīng)營家鄉(xiāng)湖北蓮藕的批發(fā),黃立明憑借著自己的勤勞和堅韌,逐漸站穩(wěn)了腳跟。每天下午4點準時開市,忙到凌晨6點才能休息。20多年如一日,只有大年三十休息一天,正月初一、初二都要出門擺攤。
在東莞立足后,黃立明整日忙于生計,很少有時間寫作。直到新冠疫情暴發(fā),生活按下了暫停鍵,他才有了一些時間和精力重新寫起詩歌。有時在漫長的通宵勞作間隙,黃立明會在凌晨三四點的燈光下,用泡沫箱當桌子,用圓珠筆在對聯(lián)紅紙的背面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有時候下雨,我就一邊打傘一邊寫,寫著寫著淚流滿面?!被貞浧鹉嵌翁厥獾臅r期,黃立明感慨萬千,把個人感受都寫進了詩里。那時候,他寫了一首關(guān)于袁隆平的詩,詩長435行,取名《世界神農(nóng)》,以詩歌的形式展現(xiàn)了袁隆平的偉大事跡和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巨大貢獻。
“袁隆平的世界是水稻的海洋。他用一生的努力,讓幾億人吃飽了飯?!秉S立明說,“我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時候。我非常感動,也非常敬佩他”。
2020年,黃立明出版了自己的詩集,這是他多年堅持寫作的成果。一首叫《東莞望月》的詩,是他的《中秋組詩》其中一首,詩中寫道:“東莞此時中天月,問訊赤壁是否斜。素娥款款穿云裙,與爾同步心向北。”他的另一首詩《高鐵贊歌》充滿對時代的關(guān)注:“縱橫勾勒亙古遼闊大地,穿山掠地乘空貼水。昆侖秦嶺太行無阻,長江黃河淮水漢水飛渡?!?/p>
黃立明還關(guān)注社會的發(fā)展,計劃創(chuàng)作一首以粵港澳大灣區(qū)發(fā)展為主題的長詩《蔚藍之弧》 ,希望以詩歌的形式記錄大灣區(qū)的歷史變遷和發(fā)展成就。他相信,詩歌可以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和時代的記錄者。
“我好浪漫,邊喝酒邊寫詩,我和李白有得一拼?!秉S立明的這番有感而發(fā),也是他的無奈表達。每天凌晨收攤回家睡覺前,他有一小段自己的時光,他便一邊小酌一邊寫詩。寫好后,他會發(fā)給詩歌群的詩友們看,征求大家的意見。
他寫菜市場的煙火,寫家鄉(xiāng)的山水,寫在東莞的奮斗歷程,也寫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在東莞,像黃立明這樣堅守夢想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在生活的重壓下,不曾放棄對文學的追求,在平凡生活中書寫著屬于自己的不凡詩篇。
蘇燭:寫作一定會獲得來自未來的回答
□文藝報記者 康春華
第一次碰到蘇燭,東莞文聯(lián)的工作人員笑稱,這位“90后”小伙是來搞文學的“富二代”。蘇燭的父母在20世紀90年代初從湖北來到東莞打拼,白手起家,創(chuàng)辦了一家中等規(guī)模的工廠。2018年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父母把廠子賣掉,一直在國外生活。
其實,“富二代”或者“廠二代”是蘇燭身上最不值得提起的“標簽”。這個標簽的另一面,是他翻轉(zhuǎn)的人生:他與妹妹跟隨爸媽在東莞待到小學畢業(yè),然后回湖北老家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老家上了初中和高中。作為進入青春期的留守少年,蘇燭在老家遭遇了艱難的精神困境。后來,他考上了一所大學的中文系。每年大學的寒暑假,主動到父母的工廠里勞動,與工人同吃同住,熟練掌握了激光焊接、生產(chǎn)叉車、模具加工等工廠流水線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他發(fā)在《作品》的組詩,就是他在大學畢業(yè)的第二年寫的,是以工廠經(jīng)驗為題材的創(chuàng)作投稿。
現(xiàn)在,蘇燭在東莞生活和工作,開設(shè)了一家青少年硬筆書法工作室,一邊教孩子寫字,一邊寫詩。蘇燭聊起在家鄉(xiāng)作為留守兒童讀書的六年。他說,小時候生活非常困難,父母常常就在工地睡,一周全家的生活費只有50元。后來,父母生意忙碌,無暇分身,只能將自己和妹妹送回湖北老家,讓老人幫忙照顧。
蘇燭覺得,在老家的時光非常漫長?!澳憧梢韵胂?,每一天回到家想得最多的事,就是從學校門口回家的路上,怎么才能不被別人打和勒索。我記得我打架受傷后,經(jīng)常去小鎮(zhèn)的一座水塔上,吹吹風,看著下面的竹林發(fā)呆,到天黑了才往家里走。因為天色暗了,爺爺奶奶看不見我受傷的樣子?!?/p>
蘇燭說,有時候也瞞不住,奶奶發(fā)現(xiàn)他嘴里流血了,就只能說自己磕的。不止青春期的苦悶,還有遭受的歧視,親情陪伴的缺位,身世的變故……從東莞到老家,12歲的蘇燭幾乎要獨自面對生活的復雜性。他懂事很早,因為明白只有打碎自己再重建,才有可能走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蘇燭獲得了來自文學的救贖。“在文學里,我找到了跨越人格與時代的共鳴。兩個靈魂隔著遙遠無盡時空的相擁。我的成長,以及把自己打碎和重建的過程,克服走向絕望、滑向虛無甚至犯罪的深淵,文學的作用,至關(guān)重要?!?/p>
大學期間,蘇燭讀了很多歷史著作,也看了很多文學作品,對一切能嘗試的文學體裁都進行自覺的訓練,比如小說、散文、駢賦、古體詩、現(xiàn)代詩等?!白x書很重要,它讓我了解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許多同類。所有詩人都是未曾謀面的親人,語言是我們共有的血統(tǒng)。在讀詩、寫詩的時候,我感覺到我所有疼痛在此刻流向一顆巨大的心臟?!彼38杏X,“所有人類歷史上那些最偉大的心靈們,在此刻,與我一同流淚”。
蘇燭選擇新詩作為表達的方式,因為現(xiàn)代漢語詩歌還存在很多未曾抵達的疆域,也更符合當下時代的表達。寫作是一種對世界的凝視,蘇燭的詩歌涉及生命、愛、死亡、存在等各式各樣的母題,他試圖以語言的哲學本質(zhì)抵達詩歌的“未至”之境。
蘇燭說,自己被貼上“富二代”的標簽,但自己一天都沒過過所謂“富二代”的生活。大學畢業(yè)之后,在家全職寫作兩年。雖窮困潦倒,但從未伸手向父母要過錢。可父母依舊不同意他“不切實際”的想法,希望他要么找份穩(wěn)定工作,要么接手家業(yè),管理工廠。蘇燭最后選擇搬出去。那個時候,內(nèi)心選擇與外在境遇的沖突,讓他遭遇“無盡的碰壁”,但仍舊沒有放棄文學。“哪怕是8點30起床工作,也常常寫到凌晨5點多。心臟的抽疼和肉體的苦累不值一提,精神的虛無和存在意義的缺失才是永恒的痛苦。”過往經(jīng)歷和文學閱讀讓他知道:這個世界本就是意志者的游戲。“如同我寫詩總喜歡推翻反復修改一樣。即便我真的寫得不行,不被所有人認可,我仍舊永不止懈地去追求:今日之我勝過昨日之我,明日之我勝過今日之我,終有一日,我將抵達或無限趨近我心中的語言的極境?!?/p>
現(xiàn)在,蘇燭工作室的學生已越來越多。他說,選在東莞長安這片人流量最大、城區(qū)發(fā)展最不平衡的地方,是因為這里有著最復雜的階層,這是他觀察社會最真實也是最近的視角?!爱斈愀┫律碜咏毯⒆訉懽郑銜劦矫總€孩子身上的氣味都不一樣。有的孩子帶著香味,有的孩子帶著機油味,有的孩子帶著菜市場的酸菜味,有的帶有泥腥味,有的則沒有味道?!碧K燭說,有時候聽家長聊起一些他們的事,比如生意挫折、家庭變故、生病困苦等,蘇燭覺得,世界上所有的生老病死和悲歡離合都在這一間教室里。
當被問及對自己的寫作生涯有什么想法,蘇燭說,寫作不一定要追求當下的、世俗的認可,它一定會獲得來自未來的回答。真正的寫作者,有義務領(lǐng)受這樣一份責任:強有力的詩人能將人們的視野重新拉回精神和意志的世界,并將其提煉為文學藝術(shù)的深刻表達,無論多么久遠,都將與讀者產(chǎn)生深刻的共鳴。蘇燭想做這樣的詩人。
機器人瓦力:成為作家只有一條路——寫!
□文藝報記者 劉鵬波
網(wǎng)絡作家機器人瓦力是土生土長的東莞人。與別人告訴我他是一個靦腆的人相反,瓦力不僅不沉默,還很健談。第一次到東莞,他載我到酒店,一路上都用平緩的語調(diào)回答我的問話,向我講述我想知道的關(guān)于東莞的一切。后來我發(fā)現(xiàn),與稚嫩的面容相比,瓦力的知識譜系異常全面,是相當有見解和想法的人。
瓦力患有一種遺傳性疾病。在瓦力成長階段,由于醫(yī)保、家庭經(jīng)濟等原因,他只能得到微薄的治療,導致他的踝關(guān)節(jié)、肘關(guān)節(jié)再到膝關(guān)節(jié),無不飽受病痛摧殘,逐漸增加著不可逆的損傷。
“小時候我就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自由奔跑,不能參加體育活動?!蓖吡貞浀溃皩W前班時,老師組織唱歌跳舞活動,我都只能坐在角落,看著同學們盡情玩?!?。這讓瓦力逐漸變成了同齡孩子眼中的“局外人”。
瓦力自小就對文字敏感,熱愛閱讀,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兩位姐姐的影響。大姐上中學時,老師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目成為瓦力最早的閱讀資源。不到10歲,瓦力便讀了《魯濱遜漂流記》《三國演義》等書。隨著年齡增長,瓦力的閱讀范圍不斷擴大。他開始讀經(jīng)典外國文學,如托馬斯·哈代、勃朗特姐妹的小說,以及狄更斯《遠大前程》等。他還喜歡閱讀《意林》《青年文摘》等雜志,以及家里訂閱的報紙。
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10年,很長一段時間,瓦力的病只能采取“按需治療”而非規(guī)范的“預防治療”。到了初中二年級,由于右膝關(guān)節(jié)頻繁出血,瓦力不得不坐上輪椅,最終導致輟學,逐漸與同齡人脫節(jié)。這對成績優(yōu)異的瓦力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瓦力獨自留在家里,自學姐姐們讀過的教科書,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學習各種知識。
因為沒法繼續(xù)接受教育,又不太容易出門與人接觸,成為一個網(wǎng)文讀者后不久,瓦力意識到在家寫網(wǎng)文是他未來的某種出路,至少是他能做的事情?!皩懢W(wǎng)文不是體力活,網(wǎng)文產(chǎn)業(yè)又很有前途,而我又有興趣、有天賦?!碑敃r的起點中文網(wǎng)以網(wǎng)絡作家血紅為例進行宣傳,號稱其日更萬字、年入百萬,這讓瓦力覺得似乎找到了人生方向。
“我在起點中文網(wǎng)寫過很多不同的題材類型,一直在尋找著更好的自己?!薄皺C器人瓦力”這個筆名便誕生于2011至2012年創(chuàng)作的《最佳導演》?!斑@是一部都市娛樂文,是我寫作生涯中第一次大成功,在當時是一部現(xiàn)象級作品,成績非常好,并且得到網(wǎng)文圈的眾多編輯、大神等的推薦?!薄蹲罴褜а荨返某晒?,堅定了瓦力在寫作之路上走下去的信心,也讓他確信了自己有寫作的天賦。
“天賦可以成就人,也可以造成局限?!蹲罴褜а荨分螅议_始對寫作有了更多的疑問與企圖,陸續(xù)嘗試起玄幻、仙俠、科幻等類型。這些作品在商業(yè)上都沒有取得太多成功。”瓦力表示,他陷入了一段時間的迷茫期,為了走出困境,他重新開始大量閱讀,并就寫作本身進行思考。
讓瓦力走出低谷的是《黎明醫(yī)生》。這部作品于2019年初開始創(chuàng)作,結(jié)合醫(yī)學、克蘇魯、驚悚等當時流行的元素,是瓦力創(chuàng)作“新怪談”類型小說的開始。這部作品的成功如同《最佳導演》的重演:上傳后成績步步走高,廣受圈內(nèi)外好評,后來還拿到不少獎項,作為百佳網(wǎng)文之一入藏國家圖書館。
“我認為《黎明醫(yī)生》的成功,是因為新奇。‘怪異驚悚醫(yī)學’這個角度像一把鋒利的手術(shù)刀,切開了網(wǎng)文市場的一個口子?!蓖吡φf,“這也要得益于我大姐提供的專業(yè)咨詢幫忙,她是醫(yī)學博士,當過多年臨床醫(yī)生,讓我可以寫出專業(yè)、翔實、可信的醫(yī)學細節(jié)。又因為遺傳疾病給我?guī)淼膶τ诓⊥吹睦斫馀c遭遇,這是一部我命定要寫的作品?!?/p>
2020年8月到2023年8月,各方面的治療條件已經(jīng)到位,為徹底解決多年的腿傷問題,瓦力又一次暫緩了自己的寫作,在看病、手術(shù)、康復之間度過,完成了右膝關(guān)節(jié)的全膝關(guān)節(jié)置換術(shù)。其間,他寫的賽博朋克科幻《夜行駭客》、都市傳說怪談《異體天王》,成績都一般,“我知道,它們總是和我的身體問題糾纏在一起,讓我無法專注、連貫地完成創(chuàng)作”。
腿傷徹底康復后,瓦力又到了一個瓶頸期,問題不是怎么寫,而是怎么生活。“我感覺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場荒誕、虛無的獨角戲,所以我決定先停筆,出去尋找一下‘戈多’,認真生活一段時間?!边@段時間,瓦力到處游玩,參加東莞作協(xié)舉辦的各種活動,認識了一些師友,“我正在補全著人生中很多遺落的、停滯的、缺失的東西,變成一個更好、更快樂的人”。
談到寫作,瓦力認為,那像是“吃飯、喝水、呼吸一般的必需品,寫作早已成為我之為我的一部分,是我活著的方式”。每當寫到一個高潮情節(jié),他都會感受到內(nèi)心的激蕩,“那是一種深深的寧靜,仿佛自己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我會很感動,感慨自己何德何能,竟能有此心流”。
瓦力說他要感恩這個時代,讓像他這樣的普通人,也能通過寫作發(fā)出聲音,被很多人看見。他正計劃寫一本民俗題材的新怪談小說,已經(jīng)讀了大量書籍,希望這次不以成績?yōu)榭剂?,更好地享受寫作本身。他始終相信,只要堅持下去,他定能在網(wǎng)絡文學的世界中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他也依然為自己的學業(yè)夢想努力著,希望通過自考等方式完成當年錯失的學業(yè),拿到本科學歷。等未來有機會,他想去香港或國外留學。
機器人瓦力:成為作家只有一條路——寫!
□文藝報記者 劉鵬波
網(wǎng)絡作家機器人瓦力是土生土長的東莞人。與別人告訴我他是一個靦腆的人相反,瓦力不僅不沉默,還很健談。第一次到東莞,他載我到酒店,一路上都用平緩的語調(diào)回答我的問話,向我講述我想知道的關(guān)于東莞的一切。后來我發(fā)現(xiàn),與稚嫩的面容相比,瓦力的知識譜系異常全面,是相當有見解和想法的人。
瓦力患有一種遺傳性疾病。在瓦力成長階段,由于醫(yī)保、家庭經(jīng)濟等原因,他只能得到微薄的治療,導致他的踝關(guān)節(jié)、肘關(guān)節(jié)再到膝關(guān)節(jié),無不飽受病痛摧殘,逐漸增加著不可逆的損傷。
“小時候我就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自由奔跑,不能參加體育活動?!蓖吡貞浀?,“學前班時,老師組織唱歌跳舞活動,我都只能坐在角落,看著同學們盡情玩耍”。這讓瓦力逐漸變成了同齡孩子眼中的“局外人”。
瓦力自小就對文字敏感,熱愛閱讀,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兩位姐姐的影響。大姐上中學時,老師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目成為瓦力最早的閱讀資源。不到10歲,瓦力便讀了《魯濱遜漂流記》《三國演義》等書。隨著年齡增長,瓦力的閱讀范圍不斷擴大。他開始讀經(jīng)典外國文學,如托馬斯·哈代、勃朗特姐妹的小說,以及狄更斯《遠大前程》等。他還喜歡閱讀《意林》《青年文摘》等雜志,以及家里訂閱的報紙。
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10年,很長一段時間,瓦力的病只能采取“按需治療”而非規(guī)范的“預防治療”。到了初中二年級,由于右膝關(guān)節(jié)頻繁出血,瓦力不得不坐上輪椅,最終導致輟學,逐漸與同齡人脫節(jié)。這對成績優(yōu)異的瓦力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瓦力獨自留在家里,自學姐姐們讀過的教科書,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學習各種知識。
因為沒法繼續(xù)接受教育,又不太容易出門與人接觸,成為一個網(wǎng)文讀者后不久,瓦力意識到在家寫網(wǎng)文是他未來的某種出路,至少是他能做的事情?!皩懢W(wǎng)文不是體力活,網(wǎng)文產(chǎn)業(yè)又很有前途,而我又有興趣、有天賦?!碑敃r的起點中文網(wǎng)以網(wǎng)絡作家血紅為例進行宣傳,號稱其日更萬字、年入百萬,這讓瓦力覺得似乎找到了人生方向。
“我在起點中文網(wǎng)寫過很多不同的題材類型,一直在尋找著更好的自己?!薄皺C器人瓦力”這個筆名便誕生于2011至2012年創(chuàng)作的《最佳導演》。“這是一部都市娛樂文,是我寫作生涯中第一次大成功,在當時是一部現(xiàn)象級作品,成績非常好,并且得到網(wǎng)文圈的眾多編輯、大神等的推薦?!薄蹲罴褜а荨返某晒Γ瑘远送吡υ趯懽髦飞献呦氯サ男判?,也讓他確信了自己有寫作的天賦。
“天賦可以成就人,也可以造成局限?!蹲罴褜а荨分?,我開始對寫作有了更多的疑問與企圖,陸續(xù)嘗試起玄幻、仙俠、科幻等類型。這些作品在商業(yè)上都沒有取得太多成功?!蓖吡Ρ硎?,他陷入了一段時間的迷茫期,為了走出困境,他重新開始大量閱讀,并就寫作本身進行思考。
讓瓦力走出低谷的是《黎明醫(yī)生》。這部作品于2019年初開始創(chuàng)作,結(jié)合醫(yī)學、克蘇魯、驚悚等當時流行的元素,是瓦力創(chuàng)作“新怪談”類型小說的開始。這部作品的成功如同《最佳導演》的重演:上傳后成績步步走高,廣受圈內(nèi)外好評,后來還拿到不少獎項,作為百佳網(wǎng)文之一入藏國家圖書館。
“我認為《黎明醫(yī)生》的成功,是因為新奇?!之愺@悚醫(yī)學’這個角度像一把鋒利的手術(shù)刀,切開了網(wǎng)文市場的一個口子?!蓖吡φf,“這也要得益于我大姐提供的專業(yè)咨詢幫忙,她是醫(yī)學博士,當過多年臨床醫(yī)生,讓我可以寫出專業(yè)、翔實、可信的醫(yī)學細節(jié)。又因為遺傳疾病給我?guī)淼膶τ诓⊥吹睦斫馀c遭遇,這是一部我命定要寫的作品?!?/p>
2020年8月到2023年8月,各方面的治療條件已經(jīng)到位,為徹底解決多年的腿傷問題,瓦力又一次暫緩了自己的寫作,在看病、手術(shù)、康復之間度過,完成了右膝關(guān)節(jié)的全膝關(guān)節(jié)置換術(shù)。其間,他寫的賽博朋克科幻《夜行駭客》、都市傳說怪談《異體天王》,成績都一般,“我知道,它們總是和我的身體問題糾纏在一起,讓我無法專注、連貫地完成創(chuàng)作”。
腿傷徹底康復后,瓦力又到了一個瓶頸期,問題不是怎么寫,而是怎么生活?!拔腋杏X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場荒誕、虛無的獨角戲,所以我決定先停筆,出去尋找一下‘戈多’,認真生活一段時間?!边@段時間,瓦力到處游玩,參加東莞作協(xié)舉辦的各種活動,認識了一些師友,“我正在補全著人生中很多遺落的、停滯的、缺失的東西,變成一個更好、更快樂的人”。
談到寫作,瓦力認為,那像是“吃飯、喝水、呼吸一般的必需品,寫作早已成為我之為我的一部分,是我活著的方式”。每當寫到一個高潮情節(jié),他都會感受到內(nèi)心的激蕩,“那是一種深深的寧靜,仿佛自己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我會很感動,感慨自己何德何能,竟能有此心流”。
瓦力說他要感恩這個時代,讓像他這樣的普通人,也能通過寫作發(fā)出聲音,被很多人看見。他正計劃寫一本民俗題材的新怪談小說,已經(jīng)讀了大量書籍,希望這次不以成績?yōu)榭剂?,更好地享受寫作本身。他始終相信,只要堅持下去,他定能在網(wǎng)絡文學的世界中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他也依然為自己的學業(yè)夢想努力著,希望通過自考等方式完成當年錯失的學業(yè),拿到本科學歷。等未來有機會,他想去香港或國外留學。
章新宏:載著沉甸甸的文學夢想, 駛向無窮的遠方
□文藝報記者 教鶴然 康春華
章新宏在大學學的是體育類專業(yè)的體操專項,大學畢業(yè)以后,他分配到老家的一所學校當老師,他不滿足于現(xiàn)狀,很想出去闖蕩。1992年,東風欲來滿眼春。趁著“孔雀東南飛”的熱潮,在這個夏天,他通過人才引進政策來到東莞。他與東莞的緣分是伴隨著“春天的故事”開始的,秋天之后,就把根扎在這里了,在莞城小學當了一名體育老師。
當時,體育課的時間往往被其他課占據(jù),家長和學校都不太重視。為了順利給孩子們上課,他在體育辦公室門口開設(shè)了一個名為“五環(huán)廣場”的黑板報,作為宣傳體育知識的重要陣地。他親自寫,親自畫,一個月更新一次。黑板報的內(nèi)容包括國際國內(nèi)重大體育賽事新聞、東莞市體育新聞和本校的體育資訊,哪個學生體育練得好,就可以成為“體育之星”?!拔瀛h(huán)廣場”黑板報辦得有聲有色,孩子們也特別有學習和運動的動力。章新宏發(fā)現(xiàn),“文體兩開花”并不是做不到的事情,結(jié)合文化教育,能讓體育訓練更有成效。
章新宏在莞城小學工作了6年,后來被抽調(diào)去建設(shè)小學做體育老師。2006年,經(jīng)過公開選拔,章新宏從一名小學體育老師調(diào)任到業(yè)余體校做校長。當時的分管領(lǐng)導給他施加了不小的壓力。這是一所掛靠在其他學校里的小學體校,只有一至四年級,學生念到五六年級需要轉(zhuǎn)到其他學校繼續(xù)就讀。到了新的崗位,章新宏很快就確定了體校的辦學理念:“德才兼?zhèn)?,文武雙全”。他說:“我到了體校以后,更深刻地意識到要借助文化的力量,改變別人對體育工作的看法。通過更豐富的形式,讓別人感覺到,體育老師和體校學生也可以是很有文化的?!钡饺我院蟛痪?,他便充分展現(xiàn)文化和宣傳的力量,辦起了莞城體校的校報。
體育學校原是為國家培養(yǎng)和選拔有運動天賦的好苗子,他為校報取名《新苗》,并寫下“春風送桃李,細雨育新苗”的發(fā)刊詞。他在發(fā)刊詞中寫道:“《新苗》是樸素的,清新的,自然的,更是充滿生機的……她雖然還那么的稚嫩,但她誕生的意義卻將久遠深長?!睆?007年12月28日到2012年7月6日,《新苗》共推出18期,每學期2期,每期4版,分別由“校園動態(tài)”“教學園地”“家長心聲”“學習樂園”幾個板塊組成,由校長、老師、家長和學生們共同參與策劃、撰稿、拍照、繪畫,章新宏和印刷廠的美術(shù)編輯們一起商量排版、配色、印刷等事務,事事親力親為。這份報紙隨著體校畢業(yè)的孩子們一起,在祖國大江南北傳閱,遠到臺灣和海外,都有《新苗》的讀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苗》還會專門為體育學校的學生們開辟文學創(chuàng)作的欄目,刊發(fā)不同年級學生的詩歌、散文、童話、隨筆等作品,還不定期附有老師點評。在《新苗》創(chuàng)刊四周年的特刊上,刊登了一組以“四季”為題的詩歌作品,這是由10位小學一年級的體校學生共同創(chuàng)作的組詩。章新宏特別得意地告訴我們,有一年,莞城體校的學生獲得了東莞市作文比賽的一等獎?!叭械膶懽鞅荣?,是我們體校生拿了第一名!”
“我的想法很簡單,體校孩子不僅四肢發(fā)達,頭腦更發(fā)達。既要強身健體,搞好體育;更要文武雙全,重視文化素養(yǎng)?!闭滦潞暾f,想要改變別人的看法,得先從改變自己做起。他通過成人高考的方式,在湛江師范學院取得了英語本科學歷。做好本職工作之余,他也會用寫散文的方式表達情感,并結(jié)交了很多文學上的伙伴。最開始是在朋友圈分享,后來發(fā)在美篇上,沒想到獲得了不錯的閱讀量,還有人打賞。統(tǒng)計打賞和美篇的激勵獎金,章新宏拿到了一萬多塊錢。錢雖然不多,但這份來自讀者的鼓勵是很真實的?!拔膶W,真的帶來了妙不可言的感覺?!?015年,他在文友的推薦下加入東莞市作協(xié)。2022年,他第一次參加了東莞舉辦的“同一座城,同一個家”征文比賽,在構(gòu)思散文寫法的時候,想到了自己與東莞的關(guān)系。當年他來到這里,并沒有陌生感,而是像回到家一樣自然。回顧人生,覺得許多重要決策和事件發(fā)生的時間節(jié)點都在秋天,于是動筆一氣呵成寫了散文《莞秋》,并獲得征文的二等獎?;叵肫皤@獎之后的激動心情,他說:“好像一下子都敢有文學夢想了。”
章新宏認為,是文學把他心里的雜質(zhì)清除出去了?!拔膶W接納了我,我也熱情擁抱生活?!弊罱?,他的散文集即將出版,反復推敲改了好幾次書名,第一版叫作《那云居的山,那修河的水》,意為懷念故鄉(xiāng);第二版本叫作《第三賽道》,意為在教育、體育之外,開辟文學這條新的賽道;后來靈感涌現(xiàn),定名為《槎泊東江》。他出生在江西白槎鎮(zhèn),槎是木筏的意思,在章新宏心目中,自己就像一只停泊在東江畔的木筏,載著沉甸甸的文學夢想,等待著合適的機會,駛向無窮的遠方。
賴海石:程序員的創(chuàng)作密碼
□文藝報記者 張昊月
賴海石是東莞一家玩具廠的程序員,每天坐在公司的一臺電腦前,用鍵盤敲下一串串代碼。他諳熟全廠大大小小的硬件軟件,還負責工廠的網(wǎng)絡運營。與現(xiàn)在工作的內(nèi)容不同,賴海石的大學專業(yè)是漢語言文學,他出色的計算機技能全憑自學。下班之后賴海石依然在不停敲擊鍵盤,那是他在向從小就播下的文學夢不斷進擊。
賴海石20歲之前在家鄉(xiāng)江西贛州度過,七八歲時他已學會插秧、割稻、擔糞、犁田、挖土這些農(nóng)活,他熟悉鄉(xiāng)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熟悉故土的種種風俗民情。那片長滿莊稼的土地一直生長在他的記憶里,成為多年后他的小小說創(chuàng)作的原點。
賴海石對寫作的愛好始于小學,那時他的作文就常常博得語文老師的夸贊;初中時在老師的鼓勵下,他有了更加強烈的寫作沖動,嘗試寫小說、散文等不同文體作品,第一篇小小說發(fā)表在縣文化館刊印的報紙上。中學階段,賴海石每天都會抽出一些時間沉浸在閱讀的世界里??h圖書館藏書多,他常跑到那里讀書,當代詩文、哲學、美學、民間文學、古代文論、外國小說諸多文本都讓他沉醉其中。賴海石尤其喜愛鄉(xiāng)土作家劉紹棠的作品,書中描繪的運河兩岸生活讓他倍感親切,他憧憬自己未來也能創(chuàng)作出描寫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學作品。
賴海石考大學時選擇了心儀的中文系。1993年大學畢業(yè),他“南漂”至東莞,希望在這片開放的熱土上,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隨后30年間,賴海石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將文學的夢想久久放置在生活的角落。賴海石覺得,真是三十年彈指一揮間。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喜訊喚醒了他往日的夢想,這一年他閱讀了大量莫言的小說作品,作家夢又開始在他心田久久搖蕩。一天他從兒子口里獲悉,橋頭鎮(zhèn)有一個小小說創(chuàng)作基地,兒子的老師是基地的一位會員,要去作家莫樹材家里采訪。賴海石聽后特別興奮,趕忙創(chuàng)作了幾篇作品,托兒子帶給他的老師,再托老師帶給莫樹材看一看。不料沒過幾天,他就收到莫樹材詳細的批注,這像一束光,照亮賴海石的寫作探求之路,賴海石深受鼓舞。他在工作之余,沒再停下小小說寫作的步履。2018年,他的小小說《魚刺》發(fā)表在《檢察日報》,這是他在國家級報刊發(fā)表的第一篇作品??吹阶约旱淖髌飞衿娴氐窃谝粡埓髨笊希X得自己的生命里一下子多了很多詩意,他要把這種詩意保存好。此后賴海石的多篇作品入選《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等刊物。他的小小說慢慢有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他于2018年加入橋頭作協(xié)和東莞作協(xié),2020年加入廣東作協(xié)。能與有相同愛好的人時常切磋寫作體會,賴海石的寫作信心更足了。
賴海石的寫作源于他對生活的敏銳感受和細致觀察,他的小小說創(chuàng)作,常常是在對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提煉的基礎(chǔ)上,將它們做藝術(shù)化處理。這些年間,賴海石不斷琢磨小小說的寫作技巧,期望能另辟蹊徑,不走尋常路。他筆下誕生一個個鮮活的傳奇人物。他創(chuàng)作的《牛牛的?!钒l(fā)表在《小小說月刊》,這篇作品的開頭寫道:“牛牛牛就牛在懂牛語?!边@個9字短句里就有5個“?!弊郑x者初次閱讀不一定能即刻理解每個“?!弊值木唧w含義,稍往后看,便能體會到重復手法帶來的新奇和趣味。他的另一篇作品《老鐵》的大部分篇幅描摹老鐵如何吝嗇,但結(jié)尾卻發(fā)生反轉(zhuǎn),寫老鐵在疫情時期捐贈最好的蔬菜給災區(qū),這讓人物形象變得更為豐滿立體。賴海石兒時的鄉(xiāng)村和工作的城市是他寫作的寶庫,他深感鄉(xiāng)村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物理環(huán)境以及人們的心靈都在發(fā)生著變化,他想要“寫出城市與鄉(xiāng)村的碰撞,傳承與發(fā)展的交融,在描寫不同人物的困惑、迷惘、憂思、不滿、彷徨的同時,也給人以希望和曙光”。
賴海石認為寫作需要一定的天分和與文學的緣分,但多讀、多悟、多寫是寫好的秘訣。他從生活里尋找寫作靈感,閱讀經(jīng)典書籍時不斷感悟?qū)懽鞣椒?,在日復一日的寫作探求中尋找寫好作品的路徑。作品的不斷發(fā)表給他帶來更大的寫作信心,現(xiàn)在他常常在走路和吃飯的時候也會構(gòu)思小說,這樣的寫作狀態(tài)有時候能持續(xù)很多天。他相信好小說會給讀者帶來愉悅,也能啟發(fā)讀者思考。
“我曾經(jīng)想過,退休以后去創(chuàng)作小說,現(xiàn)在提前做了這個事情,是很開心的?!睂τ谫嚭J瘉碚f,素人寫作的經(jīng)歷依然仿佛夢境一般。他希望將來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東莞(橋頭)小小說創(chuàng)作基地,展現(xiàn)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