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山東文學(xué)》2025年第2期|蔣殊:鵲華秋色圖
來源:《山東文學(xué)》2025年第2期 | 蔣殊  2025年04月30日08:10

靖康之變,不僅引發(fā)了一個朝代的更改,也讓無數(shù)人的命運發(fā)生了大轉(zhuǎn)折,比如居住在華不注山下的周秘。當時,他義無反顧帶著族人一路追隨宋高宗南渡,歷經(jīng)艱難到達臨安,之后被賞識,被重用,被迫將他鄉(xiāng)作為家鄉(xiāng)。

從此,周秘一家成為湖州人。一百年之后,周秘的曾孫周密出生,成為湖州四代。按理說,四代之后的人早已沒有了祖籍的概念,可是周密沒有。有一次他這樣與友人聊:“我自實其為齊,非也;然客為我非齊,亦非也。我家曾大父中丞公實始自齊遷吳,及今四世,于吳為客。”

這段聊天中,周密對自己的“齊人”身份充滿矛盾:你以為我是齊人嗎?其實不是。但如果要說我不是齊人,就更加不對!在這里,他明明白白將自己的曾祖率家自齊遷至吳的歷史做了交待。

周密沒有忘記祖籍齊地,因為“先公嘗言:我雖居吳,心未嘗一飯不在齊也。豈其裔孫而遂忘齊哉?”

當年周秘雖義無反顧到了吳地,卻沒想到從此故鄉(xiāng)成他鄉(xiāng)。背井離鄉(xiāng)并非本意,因此“家在齊國”作為周家的重要“傳家寶”,一代代傳承下來。

身居吳地心系齊,成為周家人揮之不去的內(nèi)心隱痛。因此盡管已經(jīng)在秀麗的江南生活了四代,周密還是要自稱“齊人周密”,要將“華不注山人”作為別號之一。

湖州、臨安、紹興……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周密的步履總也離不開吳地浙江。浙江美啊,因此擅寫詩詞的他無數(shù)次描寫過南宋都城杭州的繁華,錢塘江潮的壯觀,當然也曾在多年后用一首《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表達了對南宋滅亡的傷感。

一個已經(jīng)徹頭徹尾被江南的氣候溫潤過、被吳地的水土滋養(yǎng)過、渾身上下貼滿江南標簽的人,卻也活成了“先公”的模樣,在《〈齊東野語〉敘》中寫下:“余世為齊人,居歷山下,或居華不注之陽……余故齊,欲不齊不可?!?/p>

可是,在那樣一個靠雙腳丈量土地的年代,抵達800多公里之外的家鄉(xiāng)成為夢中的奢望。

山高水遠,近鄉(xiāng)無望。家鄉(xiāng),成為周密生命中一個瘋狂的念想。

可是,周密幸運,結(jié)交趙孟頫成為他遷至吳地的重要收獲之一。與周密不同,趙孟頫本為湖州人,盡管比周密晚出生22年,卻在他的家鄉(xiāng)結(jié)下緣分。有人考證,周密與趙家比鄰而居,與趙孟頫的父親趙與訔就有交往。因此對于周密這位前輩,趙孟頫極其欣賞崇拜,因此盡管年齡有不小差距,二人還是成為一對忘年交。在湖州這片土地上,他們閑暇之際想必經(jīng)常吟詩賞畫,談?wù)搰录液蕖?/p>

然而公元1286年,趙孟頫突然奉詔去往北方任職,之后更是抵達了周密想而不能回的家鄉(xiāng)齊州。

試想,這份差事若能給到周密,他該是怎樣一番歡喜呢?然而偏偏是趙孟頫。于他而言,是遠離家鄉(xiāng),遠離親人朋友,從此思鄉(xiāng)鋪滿內(nèi)心。在齊地三年之后,他寫下一首《部中暮歸寄周公謹》:

三年謾仕尚書郎,夢寐無時不故鄉(xiāng)。

輸于錢塘周老子,浩然齋里坐焚香。

公謹,便是周密。恨不能回故鄉(xiāng)齊地看一眼的周密,竟然成為趙孟頫羨慕的人,羨慕他能坐在吳地的“浩然齋”中品茶焚香。這就是所謂的造化弄人吧,兩人分別到了對方的家鄉(xiāng),同時思念各自的家鄉(xiāng),同時羨慕對方的處境。

趙孟頫還是比周密好運,十年之后,他因病辭官回到家鄉(xiāng)。十年不見,他異常想念期間在詩中寄情的前輩老友,急匆匆上門探望。而看到從自己日思夜想的家鄉(xiāng)歸來的朋友,周密思鄉(xiāng)的激情再次涌上,細細詢問家鄉(xiāng)模樣。

該怎樣描述呢?趙孟頫一定是將他在齊地的所見所聞細細說給周密聽??蔁o論如何描述,周密的眼神中依然充滿探詢。趙孟頫于是提起筆,用行書抄錄下他作的七律《趵突泉》:

濼水發(fā)源天下無,平地涌出白玉壺。

谷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荨?/span>

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

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

之所以用此詩與另外一首贈與周密,如他在詩后書款所說:“題皆濟南近郭佳處。公謹家故齊也,遂為書此。”

彼時,周密一定被詩中描述的“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之意境所震撼。心向往之,心向往之啊!一泉姑且如此驚人,那一地呢?

不待他開口,詩書畫俱佳、開創(chuàng)了元代新畫風的趙孟頫便有了主意,何不為前輩老友將故鄉(xiāng)風情繪于紙上?于是他提起筆來,將他在齊地見識的山、水、樹、人及風情畫下來,題款為:“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來歸,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其東(西)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云?!?/p>

一幅畫,收盡齊地風情。趙孟頫告訴周密,他的家鄉(xiāng)最知名的一座山叫華不注山,而它的東(西)部還有一座鵲山。兩山外貌不一,卻和諧守望,成了周密故鄉(xiāng)的精神擔當。這幅畫,因此取了兩座山的首字——《鵲華秋色圖》。

當年63歲的周密看到畫,會不會激動到欲語淚先流?他一定多次嘗試用手去觸摸那高聳的華不注山,又多次將手縮回。他不容這幅珍貴的畫作有一絲一毫的污垢。他的雙眼,一定深深嵌進畫中無法自拔。

夢中的故鄉(xiāng),在他眼中有了具象。山近了,水動了,樹擺了,人來了……那分明是一幅遼闊蒼茫的秋日牧歌圖,熱烈的鄉(xiāng)情將一顆思鄉(xiāng)的心撞擊得激烈澎湃。

故鄉(xiāng)?。∠雀赴。”藭r的他一定語無倫次,無法恰當表述對故鄉(xiāng)的深情,對摯友的感情。

多么遼闊的一幅故鄉(xiāng)風物圖!華不注山險峻高聳,鵲山平實圓潤,剛?cè)岵?,攜手進入畫中。漫無邊際的大湖,風姿不同的樹木,舟上輕快的船夫,悠然勞作的農(nóng)者,連綿滋生的蘆葦,側(cè)耳傾聽的山羊,靜立山中的木屋……鮮活,濃烈,靜謐,溫馨。

那是公元1295年。周密與趙孟頫是不是知道,他們共同牽掛的齊地濟南,一座清真南大寺在那一年亮相?而8年之后趙孟頫寫下《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玄妙觀重修三清殿記》兩幅楷書作品的蘇州玄妙觀,也恰在公元1295年被皇帝下令由“真慶道院”改名而來。

可對于趙孟頫與周密,公元1295年發(fā)生再大的事都不及這幅《鵲華秋色圖》。 

作為趙孟頫,畫下的何嘗僅僅是周密的家鄉(xiāng),也蘊含著他在齊地生活多年的情愫。而今回到家鄉(xiāng),如何能不想念那片在他生活中烙下印記的土地?那一年,他盡管只有41歲,此次歸鄉(xiāng)卻再不打算返回。那么此前幾年留在齊地、從此一生不得見的友人又有多少?因此,他畫的是他鄉(xiāng)的山水,蘊藏的何嘗不是自己的心情;他畫的是周密的故鄉(xiāng),又何嘗不是自己的離愁。

三年后,周密離世。三年時間,《鵲華秋色圖》一定沒有離開過他的視野。一生無力回鄉(xiāng),可他在暮年終歸擁有了故鄉(xiāng)。

《鵲華秋色圖》便不僅僅是一幅山水圖,而是兩個人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