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中華文化的尚美本質(zhì)和時代彰示
來源:新華出版社 | 徐良  2025年04月18日15:52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很重要的圣人,一是文圣孔子,二是武圣關(guān)羽,三是詩圣杜甫。著名作家阿來,尤其深愛詩圣。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阿來講杜甫成都詩》,表面上是阿來對杜甫客居成都期間創(chuàng)作的兩百多首詩歌的解讀,實質(zhì)上卻是一次古今兩位“集大成者”文人之間跨越千年的靈魂相遇。長期身處困境的杜甫,一直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唯向美而詩;一位曾經(jīng)的詩人,當下的著名作家,愛詩、愛杜甫、愛家鄉(xiāng)的阿來,因為對美的崇尚,給讀者帶來了一場以詩為名卻又包羅萬象的文化盛宴;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成都,因為詩歌,因為杜甫和阿來,也向世人彰顯了一種極具東方特色的中華文化的尚美本質(zhì)。

《阿來講杜甫成都詩》不是僅僅限于詩歌,而是跨越上下幾千年時空,涵蓋了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哲學、藝術(shù)等多個領(lǐng)域。阿來選擇這個課題,不僅是遵從了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文化使命,亦是其崇尚美、追求美、歌頌美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文化遠征。而且,阿來本身也是一個當代少有的,以詩人出道、以小說揚名、以文化沉淀、以情懷立身的“集大成者”。

子美,杜甫的字,直接體現(xiàn)了杜甫對美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在藝術(shù)美的追求上,正如他自己的詩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個很好理解。再看其內(nèi)心,從記錄建造草堂全過程的《卜居》到《堂成》一組詩,杜甫“一歲四行役”,顛沛流離。剛到成都,其窘迫可想而知,但杜甫(從八品左拾遺)卻向很多在成都比他職位更高的官員(至少是從七品的副縣級),要樹要花要竹要盆景,還復要燒瓷。阿來明白:“若是現(xiàn)代人遇上這樣的經(jīng)濟處境,可能就會拋棄對美的追求,僅考慮生存的問題。但杜甫了不得的是,只要還有一絲可能,他就不會放棄追求美好?!卑簿映啥己?,“杜甫從初來成都的訝異變?yōu)槌聊缬谛蕾p,開始享受這里的氣候,開始在這種氣候下細細觀察”,杜甫寫了大量的江和雨,鍥而不舍,終得經(jīng)典《春夜喜雨》?!岸鸥Φ谋瘺鼍驮谟谝粋€性情疏懶的人要頻繁進城,為了一家人的生計開展各種應酬,幸好可以寫詩,《出郭》又《西郊》,用審美的方式來平復自己?!痹诎硌壑?,一生向美而詩的杜甫,也因美而自救。

現(xiàn)在,依然有很多人誤解杜甫,一家人生計如此艱難,為什么還要寫詩,還四處“化緣”?阿來更從文化、從古代“中國士人”的精神層面,以司馬遷為例,幫讀者找到了更本質(zhì)的答案:“杜甫正是也意識到了中國士人應該承擔的責任,才會寫出名詩、成為詩圣?!卑韼覀儭翱吹侥莻€時代士人的追求,設身處地,理解并同情杜甫的處境,他的志向,他的選擇,而不是用今天的標準,對他求全責備。”對于當時來說,士人們自承的責任和義務——奉儒守官,“是基于一種誓言和信仰?!卑砀嬖V世人:杜甫之美,更在于信仰。

阿來深愛杜甫,也深解杜甫一生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向美而詩的原因。第一就是杜甫堅守信仰;第二就是其深刻的現(xiàn)實主義情懷和永遠的人民立場?!霸谕瑯拥那闆r下,王維會醉心于佛教,不問世事;李白會去求道,也是逃避,以求從痛苦中得到解脫?!薄艾F(xiàn)實主義精神,就是直面現(xiàn)實,再殘酷黑暗也絕不逃避。杜甫詩歌就是這種精神的體現(xiàn)。這也造就了杜甫詩千載不滅的深沉渾然的境界?!卑淼慕庾x為什么如此深刻,究其根源,也正緣于阿來深厚的現(xiàn)實主義情懷;緣于阿來“集大成者”的學問。阿來不僅是一個詩人、一個著名作家,他更是一個“行走的文化寶庫”。所以,當他讀到詩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時,就成為杜甫千年之后的知音:“有這種精氣神,就有青春作伴。有這種不懈,杜甫的肉身回不去故鄉(xiāng),但他的詩章卻成為一代中國人精神的故鄉(xiāng)?!?/p>

《阿來講杜甫成都詩》因美而講,更講得美。美在理解、美在深情、美在嚴謹、美在理性、美在思辨、美在信仰。面對一些不算太好的詩歌,阿來說:“杜甫的詩,盡管不是每首都好,但是每首詩都能說明他的生存狀態(tài)。從存史的角度講,也是一種好?!薄皣牢浔佑恿硕鸥?,而嚴武詩的流傳又仰賴于杜甫?!眹牢淞粝碌牧自?,有五首跟杜甫有關(guān)。對于此,阿來也有思考:“由此可見,文學史的經(jīng)典,到底什么樣的因素能使其流傳,什么樣的因素又使其不能流傳,除了藝術(shù)水準本身,很大程度上也與塑造我們記憶的情感有非常大的關(guān)聯(lián)?!备邪韺Χ鸥Φ纳钋欣斫猓骸鞍凑斩鸥ψ约旱娜烁窭硐耄響慌c花敬定這樣的人交往,但迫于生存的需要,還不得不寫詩頌揚,這大概就是人的無奈。想起來,是更深的悲哀?!薄栋碇v杜甫成都詩》跨越時空,覆蓋自然人文,尤其在精神、情感、詩歌、典故、民俗等方面,令人頓生“勝讀十年書”的驚奇和感動。

杜甫向美而詩,詩成都;阿來因美而解,解杜甫。杜甫“一年四行役”而至成都,“是杜甫,給蜀地獨特的自然山水、人文歷史定下了調(diào)子?!倍鸥Τ啥嫉呢暙I何至于此,“沒有文字記錄,古蜀文化的描寫和闡釋就有相當困難?!睂τ诤笫纴碚f,“杜甫的詩筆也是一種可靠而生動的記錄。”成都之于杜甫,也是深駐內(nèi)心?!?65年,嚴武在任上暴病而死,年僅四十歲。對于杜甫來說,現(xiàn)在護佑他的人不在了,只好離開成都,順長江東下,第一站走到云安,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市云陽縣,在那兒臥床半年養(yǎng)病。不禁又想起了成都的好,滿懷深情地寫詩歌懷念成都?!?/p>

《阿來講杜甫成都詩》是一部鮮活的成都史,是一部生動的中國詩歌史,更是一部以成都為中心的巴蜀文明演化史。杜甫、阿來與成都因美而遇,更得益于今天這個美好的時代。時代之美,正在于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的精神所指,正在于阿來崇尚美、追求美、歌頌美的精神所在。從杜甫到阿來,從詩歌到歷史,從中華民族的自立自強到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美愿景,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自古以來的尚美本質(zhì),看到了集文學、精神、信仰于一體的大美中華文化的時代彰示。

(徐良 四川省作協(xié)創(chuàng)研室辦公室主任、《四川作家》執(zhí)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