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學》2025年第4期|劉?。撼鞘惺侨藖砣送?/em>
劉汀,作家,詩人。出版有長篇小說《布克村信札》《水落石出》,散文集《浮生》《老家》《暖暖》,小說集《所有的風只向她們吹》《中國奇譚》《人生最焦慮的就是吃些什么》,詩集《我為這人間操碎了心》等。曾獲多種文學獎項。
城市是人來人往
文/劉 汀
一
刷短視頻,刷到李雪健演的張作霖,用沙啞的嗓音說:“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我就想,這個句式好,幾乎可以套用于一切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比如城市——城市不是高樓大廈,城市是人來人往?;蛘咛子敏斞改蔷涓餍械脑挘菏郎媳緛頉]有城市,聚在一起的人多了,就成了城市。的確,城市就是因為人類的聚集而產生的,天南海北、性格各異、身份不同的人,烏泱泱涌到一個地方,一起勞作和休息,一起歡樂和悲傷,這就是城市存在的基本邏輯。同理,城市的進化過程,也就是人口聚集密度和幅度的增加過程。君不見,高樓大廈平地起,直入云霄近千米,就是為了同時容納更多的人;君不見,飛機高鐵小轎車,朝在廣州夕漠河,交通工具不斷迭代升級,也是為了把更多的人最快地聚集到某個地方。
經常飛行的人,一定見過這種場景:飛機降落之前,從舷窗向下俯瞰,地上一片蜂巢模樣的建筑,高高低低,五顏六色,環(huán)路如蛛網,這就是城市。你可以想象,每個巢穴中都涌動著成千上萬的人,他們朝九晚五,他們吃喝拉撒,他們愛恨情仇,他們繁衍生息。
路易斯·沃思說:“城市日益成為現代人的棲息地和加工廠,是發(fā)動并控制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它將世界上最遙遠的社群納入其運行軌道,將不同地區(qū)、民族和活動編織在一起,構成一個龐大的世界。”城市是一間大工廠,或者可以更具體一點,城市是一個罐頭加工廠,它有著龐大的吞吐量,能把任何進入的事物變成它的一部分,然后輸出一盒盒方形建筑、一個個人形罐頭。當然,它也會隨時將某些東西排泄出去,因此,你還可以把城市當成一個饑不擇食的饕餮;它吞咽,它咀嚼,它消化,它吸收,它還消化不良,腹鼓如雷,嘩啦啦傾瀉如暴雨。
二
我們從飛機、火車上下來,鉆進航站樓,鉆進地鐵,鉆進出租車,鉆進公交車,最終回到鋼筋水泥的小盒子里,那里有我們的親人和鍋碗瓢盆。這整個路程,你都必須經歷一個詞語——“人來人往”。人來人往不只是描述人的聚集,更是在描述人的流動,你完全可以站在城市邊緣像孔子一樣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鬃釉谝粤魉f時間,我們在以時間說空間,以及構成空間的最核心的因子——人。對出生在城市里的孩子來說,城市是先驗的、天然的;對從未進城的鄉(xiāng)下人來說,城市是遙遠的、虛構的;而對我這種長在鄉(xiāng)下后來卻進了城的人而言,城市是愛麗絲夢中進入的那個世界,是莊子的蝴蝶,分不清誰化成了誰,誰又在誰的內部生根發(fā)芽。
受制于我們現有的認知水平,無人能確切定義城市,甚至僅僅定義某一座城市都是困難的。當然,人類從未在任何事物前坐以待斃,早就為此準備了應對之法,那就是修辭;我們可以用比喻、象征的方式來敘說那些不可定義之事物,在浩如煙海的選擇中,最好的喻體就是我們自身。所以,城市的終極界定必然是人格化的,上海洋氣,北京土氣,武漢市井氣,成都休閑氣,看看,但凡我們去形容一座城市,它最終都是人的模樣、人的氣息。不過,當我們以語言為繩索,試圖捆縛住這有形而無狀的城市時,它如此聰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它也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羅蘭·巴特說得更直接:“城市是一種話語。實際上,它是一種語言。城市對其居民說話?!闭媸敲顦O了,城市是一種話語——源于人而不止于人,承載人而又受制于人。城市對居民說話,它是一個龐大的、蕪雜的、不斷蠕動的主體,它沒有獨立的意識卻貌似有,它沒有自我性格卻貌似有,它沒有深沉的感情卻貌似有,而我們生活在其中的蕓蕓眾生,則不斷以肉身跟它進行能量交換,甚至掏心掏肺,甚至肝腸寸斷。
敘述到這里,諸位沒發(fā)現我們正在無限走向另一個類比嗎?——從二〇二五年春節(jié)以來火爆的DeepSeek,或者所有的AI,或者所有的搜索引擎。這并不是隱喻,這是陳述:“AI在向它的使用者說話。”在我朋友圈里,無數人以不同的方式,在應用不同的人工智能,然后贊嘆、鄙夷、嘲弄、擔心;他們面對AI時的情緒,和他們面對一個人類他者時沒什么兩樣。更有甚者,有人已經開始在心中塑造AI類人的形象,并逐漸對它產生了依戀。我可斷言,很快,第一個和AI戀愛的人、第一個和電子智能締結婚約的人就會出現,然后更快地蔓延為一種潮流。海水正在上漲,陸地正在縮小,我們要么學會隨波逐流,要么學會游泳。
于是,城市當然就可以比擬為一個實體的AI,一個尚未突破圖靈測試的人工智能;而我們,一個個具體的、自以為擁有無限主動性的人,不過是內置于其中的代碼。倘若沒有畫面,那就搜搜芯片的放大圖吧,一個納米級的芯片,幾乎包含了全部人類已有的建筑構造。如今,城市就建在芯片之上。
三
霓虹,招牌,車流,電子煙,所有聲音和色彩,都是城市的喉嚨和舌頭。
可是,城市并不遵的它的諧音詞,它并不“誠實”,它所講述的話語都經受了過濾和裝扮,修過圖、美過顏,需要一些人來時時擦洗,以露出一點真容。誰能擔此重任?答案有很多,比如寫作者。何以是寫作者?因為寫作者的唯一工具也是語言,一個優(yōu)秀的寫作者或者無數個優(yōu)秀的寫作者集合起來,就能與城市之間形成一種“語言對沖”——既然你是一種話語,那我必須使用另一種話語才有對抗的機會。
我們可能會是最后一代單純的人類寫作者了,這并不讓人樂觀,但也不讓人悲觀,置身時代之中并且能感受到,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遠觀,這是緣分,也是福分。電影臺詞里不是說了嘛,人有三重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AI是一面三棱鏡,讓所有普通人都有機會見識萬花筒。
作為最后一代單純的人類寫作者,我們還擁有一個短暫的窗口期,因為城市自身當下有著太多的“無話可說”。在表述的層面,現在它并不比我們高明多少,甚至還低于我們。因為它太龐大駁雜了,以至于它的話語只能是名詞和形容詞,沒有動詞,尤其沒有及物動詞;再有就是,它雖然已經成為一個喻體,但還難以構成二重隱喻,所以它的修辭能力是有限的。迪亞茲-迪奧卡萊茲告訴我們:“我要說的,是看不見、無盡頭的語言城市中,那些無言的所在?!笔堑?,寫作者所寫的就是城市這個“話癆”所不能言的那一部分,細碎、微小、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并且隱秘,包含著一顆又一顆心靈最為敏感的體驗和幽思,它是生出一根白發(fā)的悲欣交集,是嬰兒啼哭的大歡喜,是錯過末班地鐵的小悲傷。現在,城市的神經還不夠纖細,但是請謹記,它在進化,它在生長,悖謬之處在于,我們這一個個代碼越是努力,它就升級得越快、迭代得越快。
理查德·利罕在《文學中的城市》里說:“城市是人與自然相遇的地方。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學形式和文學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續(xù)不斷的雙重建構?!眽牧耍瑑H從這句話上看,他的意思是,世界上沒有城市,有的只是“都市生活”,都市生活不是城市,只是一種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只有用“文學形式”去建構,城市才能存在?!敖嫛笔呛诵脑~語,“建”可以指認城市中那些被人工造就的部分,高架橋、樓宇、公園、廣場,但是“建”之后必須有“構”,“構”的意思就是命名,并且賦予它意義。比如一棟高樓建好,它只是一個建筑而已,你把它命名為商場,然后進行商業(yè)活動,這棟建筑就被“詢喚”為商場了;你把它命名為寫字樓,讓那些城市白領朝九晚五地在其中打卡上班,把每張紙的一面打滿字然后再把另一面打滿字,它就又成了寫字樓。推而廣之,整座城市都是如此建構起來的。而命名,本質上是一種文學行為。
四
許多年前寫過一首短詩,詩題為《夜路》,詩如是說:
在鄉(xiāng)下走夜路
怕的是
鬼
在城里走夜路
怕的是
人
現在重讀,我依然覺得是有趣的,也是有效的,至少對我區(qū)別城市和鄉(xiāng)村來說是有效的。在鄉(xiāng)下,夜晚時人和萬物一同止息,大地也陷入沉睡之中,黑暗,安靜,只有鬼魂在游蕩。城市并不這樣,夜晚時它也猶抱琵琶,顯露出另一半真身,燈紅酒綠,霓虹閃爍,明暗疊加,喧鬧又孤獨。它從不睡覺,即便睡著了,也會夢游般起身。
城市里人來人往,但是沒有鬼,沒有莊稼,沒有田野,沒有兔子(有也被做成了麻辣兔頭和香辣兔丁,給城里的夜貓子下酒了)。鄉(xiāng)下是有“鬼”的,也是有“神”的,有“神”有“鬼”就意味著,天上、人間、地下并不是一個整體,但也不是互相區(qū)隔的三塊,它們之間留有縫隙。通過這縫隙,人、神、鬼實現了互相流動。城市沒有鬼,自然也就沒有神了,能流動的只有人:搬家,跳槽,戀愛,分手,結婚,離婚,生病,死去,從一棟樓流動到另一棟樓,從一群人流動到另一群人,從一座城市流動到另一座城市。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那么,人們?yōu)槭裁匆ㄔ斐鞘?,并且一波又一波地涌到城市里來呢?其實就一句話,為了過生活,過現代生活。什么是現代生活?現代生活就是日常生活。
列斐伏爾說了,所謂日常嘛,就是循環(huán)論和直線論的交叉處:“日常一方面意味著周而復始,白天與黑夜,季節(jié)與收獲,行動與休息,饑餓與饜足,欲望與滿足,生命和死亡;另一方面,它又意味著工作與消費這樣重復發(fā)生的姿態(tài)?!比粘>褪侵貜?,四季更迭、春種秋收是不是重復?不是,后者是循環(huán),循環(huán)和重復是兩回事。但對阿格妮絲·赫勒來說,日常生活則是那些“同時使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的個體再生產要素的集合”,因為在任何社會,都必須有個體的再生產,而要實現個體的再生產,就必須有自我的再生產。因此,在一個闊大的社會語境中,無數個個體通過再生產自身而使社會延續(xù)下去。人類是一條巨大無比的貪吃蛇,它一邊吃掉自己的尾巴,一邊在不斷長出尾巴。城市里的人,為了過上并且持續(xù)過現代日常生活,他們必須不斷“再生產自己”。這個詞轉譯一下大家會更熟悉,這不就是城里人一天到晚嘴里念叨的“做自己”嗎?“我要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薄懊恳惶斓奈叶急茸蛱旄錾!薄俺蔀樽约旱娘L景?!蔽覀儾贿^是在單體繁殖,方生方滅,方滅方生,夜晚死去,清晨再努力活過來,繼續(xù)為這龐大的城市機體搬磚擰螺絲。
城市里燈火通明,城市里高樓林立,城市里人來人往,這就是我們奮力追求的生活啊朋友們。但是所有的城市居民都會發(fā)現,有某種東西是難以清除的,一個代碼的基體藏有更小的代碼,我們在城市中,竟然還會不自覺地追尋著非城市的、鄉(xiāng)村的語境。你給臥室掛上厚厚的遮光窗簾,只為在睡眠時感覺到盡可能徹底的黑暗,城市里哪兒有徹底的黑暗啊,即使你緊閉雙眼,也一定有無數的光源在投射光影——電源指示燈、窗外的路燈、一輛夜行車;你背上高額房貸,只為購得一處蝸居,并假裝它是能治愈一切傷痛、驅逐所有疲累的港灣,可是你心里清楚,它并不屬于你,你也只是象征性地屬于它;你結交新朋舊友,跟他們在燒烤店、籃球場、棋牌室里歡聚,高談闊論,酒酣耳熱,最后半夜回家,只能在一只貓、一條狗那里找到真正的寬慰,這跟在山里放羊有什么區(qū)別呢?
我們建造,我們裝潢,我們把城市搞得車水馬龍、富麗堂皇。然后,隨著日常生活的展開、覆蓋、浸泡,很快地,我們就把那些人造之物當成了自然本來就有的。羅蘭·巴爾特幾十年前就發(fā)現,“埃菲爾鐵塔”雖然是一種人造物,卻成了巴黎人日常生活中永恒不變的一部分,“不管什么季節(jié),不管是云霧彌漫、薄云蔽日、陰天、雨天,還是風和日麗,不管你在哪里,也不管有哪一片屋頂、教堂或樹葉,把你和它隔開,鐵塔總在那兒。它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不再能賦予它任何特殊屬性,它簡直就是注定了要像一塊巖石或一條河流那樣存在著,因此干脆成了一種自然現象,其意義雖可不斷質疑,其存在卻不容爭辯”。
埃菲爾鐵塔,東方明珠,鳥巢水立方,城市里的一切都不是自然的,可是它們在日常生活中被當成了自然。我們?yōu)榱俗非蠊饷鬟M城,然后開始尋找純粹的黑暗;我們?yōu)榱俗「邩沁M城,然后渴望一棟長有花草的別墅;我們?yōu)榱撕腿巳涸谝黄疬M城,然后喜歡一個人獨處;我們拋棄了植物,然后節(jié)假日擠地鐵去植物園打卡拍照;我們離開了動物,然后買門票去動物園看獅子老虎。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馬歇爾·伯曼說了,“現代生活就是過一種充滿悖論和矛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