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這個春天,讀者帶你打卡《人民文學》編輯部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周茉  2025年04月14日11:52

4月11日,來自內(nèi)蒙古的李改魚安頓好剛剛出院的85歲老母親,動身前往北京。她熱愛文學與閱讀,平日做飯炒菜時,會聽《人民文學》的作品語音播報。長途奔波,只為參加在北京舉辦的2025《人民文學》“人民閱卷·讀者活動周”,“為了這一趟文學的相遇,值得”, 李改魚說。

4月13日,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農(nóng)展館南里10號7層的《人民文學》雜志社熱鬧非凡,《人民文學》首批特邀20位來自五湖四海、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的讀者,在主編徐則臣的帶領與講解下,走過裝修一新的雜志走廊,踏入雜志社核心工作區(qū),打卡文學“國刊”編輯部,參觀編輯室、發(fā)行室、校對室,觀摩刊物的誕生流程;近距離接觸中國當代文學各類珍貴資料,了解雜志1949年創(chuàng)刊以來的發(fā)展歷程;觸摸這份與共和國同齡的文學刊物的歷史文脈,見證中國文學的繁榮腳步。

讀者參觀《人民文學》雜志社

徐則臣向讀者介紹刊物編發(fā)過程

隨后的座談交流會上,20位讀者與《人民文學》主編徐則臣,副主編陳濤、鄧凱,以及雜志編輯、發(fā)行人員等“幕后”朋友圍桌而坐,觀看視頻短片,相互分享交流,親歷文學心跳的真實頻率?!盎丶摇钡挠H切感令大家打開了話匣,與《人民文學》有關的動人故事和真摯情感在書香中流淌。

來自云南的付羅娜是一名高中老師,作為讀者第一次來到北京,走進《人民文學》雜志社,見到編輯們,和眾多熱愛文學的人們相聚交流,她覺得自己是“這個時代最幸福的年輕人”。

在偏遠鄉(xiāng)鎮(zhèn),文學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扇窗戶?!艾F(xiàn)在我就在這里,看到了幫助我們打開這扇窗戶的人,有這么一群可愛的人的辛勤付出,為文學在更多土地綻放而默默耕耘。” 付羅娜和朋友們組建了微信讀書群,包括熱愛文學閱讀的老中青三代共8人,其中有3人訂閱了《人民文學》雜志,走很長的路到郵局取來刊物,油墨香使人格外安心;把雜志放在枕邊,“感覺文學之光時刻在照射著我”。大家在群里時常探討文學作品,用對文學的熱愛對抗小鎮(zhèn)青年平凡普通的光陰,用文學鏈接世界,開闊視野。此次能夠來到北京參加讀者活動,付羅娜并不覺得陌生,反而感到“像回家一樣親切”。

座談會現(xiàn)場

作為高中老師,付羅娜認為當下雖處于豐富的信息時代,但學生們渴望與文化產(chǎn)生連結(jié)的心沒有改變,好的文學雜志就像一把梯子一座橋梁,搭建起通往美好精神家園的路徑,“希望《人民文學》這本與共和國同齡的雜志,能夠像大樹一樣,根深葉茂長青不衰,滋養(yǎng)更多熱愛文學的讀者,點亮更多蓬勃奮進的心靈”。

從普通讀者到文學編輯再到理論研究者,目前在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擔任講師的闞玉篇和文學期刊的相識已長達20年,她深知打造一本刊物要付出的心血,也感動于《人民文學》此次精心策劃的讀者活動周?!叭斯ぶ悄軙r代,我們應該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在國際的影響力,又如何積極耕耘自己的文學自留地?”

闞玉篇一直關注近年來《人民文學》的系列活動,包括“人民閱卷”專欄、“我與《人民文學》征文”暨尋找老讀者活動,以及邀請四位讀者首次登上“與輝同行”直播間等。她認為,《人民文學》正在構(gòu)建一個敞開的雙向的、參與式的閱讀空間,打通了新媒體時代紙質(zhì)刊物與大眾傳播、文學與讀者之間的壁壘。此次活動,讀者真正走進這本雜志,不止閱讀作品,更體驗、了解并參與到一本刊物的歷史發(fā)展以及其誕生過程,拉進了與文學的距離?!啊度嗣裎膶W》雜志如同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衷心希望刊物越辦越好,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源遠流長。”

與讀者親切交流

來自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的思冉目前是南開大學碩士研究生,《人民文學》曾經(jīng)陪伴她度過壓力巨大的高考;在身體出現(xiàn)免疫性疾病治療期間,思冉也是通過閱讀《人民文學》及其他文學刊物,重新獲得勇氣與力量。她建議,雜志下一步可否考慮在中學以及高校做更多閱讀推廣活動,“一方面對于正在文學啟蒙的中學生來說,讓他們對文學有應試之外的更多元的理解;另一方面,走進高校能夠在科技時代喚醒更多人的閱讀意識,重新拾起對文學的熱愛?!?/p>

由于天氣原因,《西藏文藝》編輯巴桑卓嘎的航班差點取消,幾經(jīng)周轉(zhuǎn)終于在13日凌晨抵達北京。她在活動現(xiàn)場也難掩激動:“作為讀者被邀請來到《人民文學》編輯部,是特殊的榮耀,我滿懷驚喜與期待?!卑蜕W扛缕诖度嗣裎膶W》以及更多文學刊物發(fā)掘西藏優(yōu)秀文學作品,以文學的影響力、感召力與凝聚力培育并鼓勵年輕一代作家書寫家園沃土,記錄時代風云。

一想到要和全國各地讀者朋友在《人民文學》相聚,來自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的許金燕昨晚輾轉(zhuǎn)難眠。他一直視《人民文學》為文學雜志典范,從小學四年級開始閱讀,雜志“像一盞明燈,點亮了我的人生路”。小時候條件不好,許金燕想盡辦法湊錢訂閱雜志,日常生活中也常向別人推薦《人民文學》,不遺余力推廣,“我希望讓每個人都讀到這本刊物,為他們帶去文學的綠洲”。

參與活動的20位讀者,都與《人民文學》有著奇妙而深厚的緣分,他們的故事傳遞著文學潤物無聲的精神力量。南京大學在讀研究生李偉昊通過閱讀刊發(fā)于《人民文學》2024年第4期鄧安慶的《壯游》,糾正了自己文學觀念的偏差,重新樹立了繼續(xù)寫小說的信心。目前他已陸續(xù)在一些刊物上發(fā)表作品,創(chuàng)作漸趨成熟。來自湖北從事基層宣傳工作的陸梨青,講述了她參與策劃今年《人民文學》第二期《我的大觀園》主題書簽的過程,“共建文學生態(tài)見證著讀者與刊物的情誼,沒想到老牌文學期刊也如此有活力”,陸梨青說。

90年代初中畢業(yè),魯傳江在家里制作鞭炮用的舊書報堆里與《人民文學》一見鐘情。只要有機會,他就幫鄉(xiāng)文化站長家干農(nóng)活,這樣可以連續(xù)看到新版刊物。1998年到上海后,他開始賣生鮮豬肉,實現(xiàn)了《人民文學》訂閱自由。他詼諧幽默地講述著刊物如何進入、融入并改變自己的生活甚至命運,身邊朋友笑言“一個倒騰豬肉的個體戶竟是如此有文化的讀書人!”

在活動現(xiàn)場,來自海南的讀者王路生和擔任臨潭縣圖書館館長的讀者黨建軍,千里迢迢給《人民文學》雜志帶來禮物——滿載情懷的“紅色娘子軍”手編斗笠和印有“全民閱讀,書香洮州”的帆布包。

王路生向《人民文學》贈送禮物

王路生向《人民文學》贈送禮物

黨建軍向《人民文學》贈送禮物

王路生中學時曾訂閱《人民文學》,也參加過上世紀八十年代《人民文學》寫作培訓班。最難忘的是,紅色娘子軍連連長馮增敏來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見并授槍,載譽歸來后,帶回當年出刊的一本《人民文學》贈送給他。王路生給紅色娘子軍的老戰(zhàn)士讀過《人民文學》上的散文章節(jié),讓她們了解到文學發(fā)出的時代先聲和磅礴力量。

他還特意拿出了珍藏的1981年《人民文學》雜志,“來京參加讀者活動周,對我好像一次文學的朝圣。文學應該扎根于廣大熱愛文學的讀者之中,這份雙向奔赴的情誼,使《人民文學》真正走進了人民?!?/p>

讀者與刊物的雙向奔赴,和文學的心靈交融綻放于這個春天。在精心準備的留言簿上,大家寫滿了對刊物與文學的最美好祝愿?!度嗣裎膶W》雜志社特意制作了“致讀者”紀念牌,頒發(fā)給此次參加活動的20位讀者,并同時贈予最新一期雜志。

座談結(jié)束后,20位讀者參觀了中國作協(xié)、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魯迅文學院等首都文學地標,在專業(yè)講解員帶領下,觀看文學大師手跡等文物藏品,感受現(xiàn)當代文學發(fā)展脈絡。

合影留念

(攝影: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