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在共情中書寫人的生存狀態(tài)
來源:光明日報 | 陳思  2025年04月09日09:07

近日,一篇初三女生所寫的作文《舊軌還鄉(xiāng)》引發(fā)熱議。身邊不少讀者認為,這篇文章的文辭并不華麗,“沒有技巧,全是感情”,憑借真實的力量感動全網(wǎng)。所以語文教育還是應該回到“真實”,回歸“觀察生活”。有些教師大體認可“真實”的力量,認為這樣的“真實”是對文字之美的回歸。

但是,仔細想一想:這篇作文難道真的沒有技巧嗎?文章寫得有感情,但也“滿滿技巧”。比如說,作者善于以空白來寫鄉(xiāng)愁,寫到了“返鄉(xiāng)之路”,而沒有寫到“親人團聚”。在作文里挖個空白,見好就收。也正是“親人不在場”的結構,恰好打動萬千網(wǎng)友,因為他們的親人,可能恰恰也不在場。如果親人就在眼前,我們浪漫化的想象可能被真實的嘮叨、生活的瑣碎所打破。怎么避開寫親人的俗套、如何處理日常生活中真實的瑣碎與矛盾、如何把懸浮的鄉(xiāng)愁落實為重建親情的行動,這才是難以把握的。

這篇作文的選材頗有象征意味,精準調動了懷舊情緒。先寫坐飛機,再寫坐火車。在飛機上只看到黑洞洞的陌生風景,暗藏欲揚先抑。然后重點寫火車見聞:爺爺為孫子騰地方,推銷員以“孩子愛吃”攻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線。北方相比南方是傳統(tǒng),火車相比飛機更是傳統(tǒng)。“舊軌重開”,既是對鄉(xiāng)村新景象的描繪,又是對傳統(tǒng)親情的回歸。象征讓文章有了抽象化、概念化的高度。

這篇作文的另一個特點是“五感全開”。視頻文化盛行,讓視覺性高度凸顯,但其實人不只用眼感知世界。作文教學常說“學會觀察”,其實“觀察”二字過分強調眼睛,就有誤導性。人在世界中,是“五感全開”地感受。這篇文章選材不算多么出奇,甚至有些橋段仍有模仿性,但動人處恰恰在于聲音、氣味、觸感的傳遞,讓人身臨其境,構造出某種“真實”的感覺。機艙內狹小的空間、氣流的震蕩,地面上冰冷凜冽的空氣、車廂里親切熟悉的方言、車輪與鐵軌的摩擦聲、火車微微的顛簸感,給人新奇而真實的體驗。旅行往往容易激活感官,喚醒對日常平淡生活的新鮮感覺。如果讀讀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旅行的意義》,尤其大作家福樓拜在埃及旅行的片段,就能懂得這篇作文背后的文學積累。

作者動用了很多寫作技巧,為什么我們仍感覺“真實”呢?其實,文章表面是親情、返鄉(xiāng),是對鄉(xiāng)愁的呼應,是對大時代脈動的個人體悟,實際上它動人的地方在于對人本質生存狀態(tài)的重返,即對人所處的“關系”的重新發(fā)現(xiàn)和凸顯。媒介化的高度發(fā)達,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個人與他人在情感上的疏離。個人的問題還是要從真實的情感關系中得到解決和安撫,個人的價值還是需要通過他人的認可和互動得以實現(xiàn)。

這篇作文,好在寫出了精神返鄉(xiāng)——回到“我”與他人建立關系、發(fā)生聯(lián)動、彼此共情的生存狀態(tài)與生活情態(tài),那才是現(xiàn)代人真正的精神原鄉(xiāng)。當然,如果從更高的期待來說,作文要是能寫到抵達家鄉(xiāng)后,如何重建與親人的關系,以及這個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就更好了??傊?,通過這篇作文,我們可以看見下鋪的爺孫,看見通往他人的那條舊軌道,發(fā)現(xiàn)自我與他人的生命關系,這一切都是回歸基本人性、回到普遍人情的起點。

(作者:陳思,系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