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何其芳《雨前》:氤氳如雨的古典美
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 | 楊東芝  2025年04月08日09:15

大雨降臨前的世界是怎樣的呢?或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而何其芳選擇以散文的筆觸作出了回答。都市晦暗的天色令萬物都躁動著,孤憤的鷹隼劃破了蒼穹,可作者心中的雨終究沒有盼來?!队昵啊啡暮疃N藉,在意象、意境和意蘊中展現(xiàn)出了獨特的東方韻味和中式古典美學(xué)。

意象之美:精致端雅

蕣華不終朝,自古以來,美的確都是易逝而難留的。培根在《論美》中曾說過:“美如同盛夏的水果,是易腐爛而且難以保存的?!比欢诖似⑽闹?,何其芳卻以典雅的語言和冷色調(diào)的意象,將這盛夏水果的鮮香保存得十分完好。文本開篇便寫到了“鴿群”“笛聲”“微風(fēng)”等組合意象,給人以淺淡清新之感,其后在對于故鄉(xiāng)的懷想中,作者又提到了“雷聲”“雨聲”“清淺的水”“青青的草”。除卻陰沉的天空外,文本的意象整體看來都與古典詩歌中的“翡翠蘭苕”“香草美人”一般,帶有纖巧與清新的美感。而文段中反復(fù)提到了若隱若現(xiàn)、若即若離的“雨”,似無處不在又無法觸及,則更是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味。鍾嶸《詩品》有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弊髡呖匆婙澣夯爻玻阏f它們或是因夜色來臨、或是因風(fēng)雨將至,看見為干旱氣候所擾的柳條、大地和樹根,又寫它們的憔悴和對雨的期待。這些意象在作者眼中,已然具備了情感色彩和主觀意識,體現(xiàn)出了西方格式塔學(xué)派異質(zhì)同構(gòu)說和《詩品》中感物美學(xué)的核心,即打破了物我之界限,是一種精神與靈魂上的美。

意境之美:朦朧迷離

羅蘭·巴特曾提出了“藝術(shù)之中沒有雜音”的見解,這與韓愈所倡導(dǎo)的“惟陳言之務(wù)去”正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旨在說明在文藝作品中,作家的每一筆都必然是有意義的,贅余的成分不會存在于中。本篇散文也正是如此,其所有的語言和意象都不是多余的,也并非單純?yōu)榍楦凶髋阋r,而是別有一番深層的意味,構(gòu)造出了迷離恍惚、幻夢一般的意境。作者在行文過程中主要采用了對比的手法,將故鄉(xiāng)潮濕綿軟的雨景同都市灰暗壓抑的景象進(jìn)行比較,讓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境形成了二元對立。

文中的城市,有的是灰色霧幕般的天空、干裂的土地、寒冷的碎屑,具有病態(tài)的荒誕美,彌漫著一種焦躁不安的氣息,而這些鋪敘卻也是從側(cè)面更凸顯了故鄉(xiāng)春雨如酥、碧草茵茵的盎然生機,渲染了作者心中春日應(yīng)有的光景——茂盛生長的草木、翠綠與鮮紅的色彩、溫柔而響亮的雷雨聲。這兩方意境予現(xiàn)代人所感,都是熟悉卻又陌生的,都是似曾相識但不能確信的,就像李商隱所作的朦朧卻親切可感的無題詩,將主旨隱藏在了文字的深處,只留下迷離隱晦如蝶夢的撲朔之美。

意蘊之美:幽深含蓄

劉勰《文心雕龍》有“惟嵇志清峻,阮旨遙深”之論,本篇散文恰如阮籍的詠懷詩一般,意旨遙深,含蓄凝練。從一開始對雨的預(yù)判、到對故鄉(xiāng)雨的追憶、再到遙遙無期的等待,全文形成了一套以“雨”為凝聚點的形散神聚的獨特系統(tǒng),而此中的意蘊,也在這條“主干”和其“枝葉”的生長中,呈現(xiàn)出了淡淡的脈絡(luò)。文章寫于1933年春,彼時國家尚未安定,在烽火與鮮血里,人們看不見未來,眼前只有無垠的黑暗亟待蹚過。

在這樣一個集體迷惘無助的時代,作者也身陷其中,既不能窮途而哭,也難以抽離出來冷眼旁觀,于是他便提筆作出了屬于那個年代的“詠懷詩”,依靠獨語體的封閉性和自我指涉性,極其內(nèi)斂地抒寫出了內(nèi)心的彷徨與憂思。文中對于情感和意蘊的敘寫,承續(xù)了《詩經(jīng)》中“溫柔敦厚”“哀而不傷”的內(nèi)核,淡淡的哀愁充斥在迷惘的情思中,其率真自然的格調(diào),又暗暗契合了“發(fā)乎情,止乎禮”的中式美學(xué)。文末寫到了鷹隼的孤獨與憤怒,它有力的鳴叫許是想要找尋志同道合的伴侶,這顯然是作者個人心志的寫照,然而文本最后卻還是將目光轉(zhuǎn)向“雨”,寫其“還是沒有來”,此時作者巧妙地將“百煉鋼”化作了“繞指柔”,使得文本整體的幽邃含蓄之美沒有被打破。

縱觀全文,作者何其芳在寫作時成功超脫了事物的具象性,使散文《雨前》呈現(xiàn)出了豐富立體、意味深長的效果,留存了古典美學(xué)的精髓。在文中,時代的迷霧遮住了雙眼,世界陰沉又模糊,但作者心里依然期盼著一場能夠?qū)⒚糟F洗滌盡凈的、美如幻夢的雨,無論周遭環(huán)境如何蕭瑟晦暗,他必定會一直懷著希冀等待下去,而那場雨,也終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