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天津文學》2025年第3期|陶靈:川江老橋記
來源:《天津文學》2025年第3期 | 陶靈  2025年04月10日07:53

編者按

路尚且是本無所謂有的,更何況橋?江水奔流不舍晝夜,它不在乎人們站在這邊惦記著那邊,然而人總是要在江兩岸來來往往討生活的。一座座橋被架起來,用石頭泥沙和鋼筋,也用人情血汗和故事。老橋有的依舊通行,有的隨時光而去;老故事有的被人們傳頌,有的變成的歷史的留白。

  川江老橋記  

 // 陶 靈     

 1 

吳國洪耍了個女朋友,是南岸彈子石的女娃兒。他說:“長得很乖,煙廠追她的仔兒多慘了?!眳菄榧易∨R江門,每個星期天都要坐輪渡過江去看她。那時候一個星期上六天班,重慶城的江上也沒得大橋。有個星期天,江上大霧,隔兩三米遠都看不清人與物,輪渡停擺,川江上稱之“扎霧”。吳國洪站在江邊,朝著霧蒙蒙中的彈子石方向,垂頭喪氣地嘆息:“唉,又要等七天?!笔奶旌?,吳國洪終于又見到了女朋友。但他傻眼了,女朋友成了別人的女朋友。

“龜兒子的,煙廠一個仔兒近水樓臺,趁機天天追她,把她追到手了。”幾十年后,吳國洪咬牙切齒地罵道,馬上又笑嘻嘻地說,“石板坡長江大橋通車后,我來回坐了五趟公交車,看它還‘扎霧’不!”

末了,吳國洪還是搖搖頭說:“沒橋真不方便!”

 2 

以前江河上建橋不易。

川江支流沱江的支流湔江,在四川彭縣(現(xiàn)彭州市)境內的岸邊有個叫關口的地方,舊時為彭縣進出山區(qū)的咽喉。關口納山里九條溪,分山外七條河,河面寬闊,置有木船擺渡,但常有覆舟溺水之患。每遇夏秋山洪暴發(fā)時,來往行人更是望江興嘆。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新繁縣人馬三盛想在此建橋,方便百姓。馬三盛十多歲時就來到了關口,先賣甘蔗為生,有了點積蓄后在此安家,并轉行開設中藥鋪為業(yè)。因河床太寬,建橋耗資大,馬三盛一人無能為力,便聯(lián)合當?shù)剜l(xiāng)紳鄧顯惠、王文升一起出資建橋。建橋前,三人去都江堰參觀了安瀾橋,借鑒、仿修。為表達建橋決心,他們還專門到都江堰的二王廟燒香,賭咒發(fā)誓:“一定要建好橋,否則不得好報?!敝埃R三盛剛倡議建橋時,眾人議論紛紛,不相信能建成。當?shù)匾粋€名叫邊青廷的鄉(xiāng)紳本來也想建橋,但考慮工程浩大,遲遲不敢下手,這時也加入議論的人群中,嘲諷馬三盛說:“你要是把橋修好了,我在手板心里煎魚給你吃!”經過千辛萬苦,兩年后,一座石墩的竹索木板橋終于建成,全長約467米,寬2.7米,河中設五墩,取名文瀾橋。

這下該邊青廷兌現(xiàn)了。當然,他手心不可能煎魚,便請人推著一輛雞公車,里面裝滿銅錢,送到馬三盛面前,捐作建橋資金。以后文瀾橋的歲修及災后重建,邊青廷又捐贈了大量錢財。

清末的1908年,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設置新縣河口,就是現(xiàn)在的四川雅江縣。雅江城為川藏間的要隘,因地處雅礱江兩岸得名。雅礱江是金沙江最大的支流,這里水流湍急,兩岸峭壁懸崖。為使天塹變通途,趙爾豐決定建橋于江上。當時技術條件落后,建材又匱乏,考慮建座吊橋容易一些。于是,他和比利時華法公司簽訂施工合同,選址川藏驛道的雅江中渡河口,建造一座在當?shù)刈顬橄冗M的鋼索吊橋,并于1910年6月動工。建橋材料從遙遠的法國水運而來。當時長江貨輪只能到漢口,改用木船轉運到重慶后,再由人工和畜力從驛道背馱回雅江。此趟行程約1200公里,騾馬馱水泥,鋼纜繩用人力背。吊橋設計長度110多米,跨江所需的九根鋼纜繩每根必須為整長的,加上錨固和架設時的弧度,比橋要長一二十米。每根鋼纜繩安排大約30個人連起背,每人背三圈。背運途中,大家要走一起走,要歇一起歇,屙屎屙尿也得一塊進行。翻越川西二郎山、高爾寺山時,山道崎嶇,幾十年后318川藏線修通,汽車行駛都困難,想象一下,這么多人連在一起背運東西是何等艱難。因時間久遠,無從打聽到當時途中的細節(jié)故事,想來一定可歌可泣。鋼索吊橋三年后建成,長112米,寬3.5米,耗銀四萬五千五百兩。此時西征至此的四川都督尹昌衡給吊橋取名平西橋,并撰聯(lián):“劈開兩岸奇峰,憑他飛起;鎖定一江秋水,迓我歸來。”隨軍參贊、著名書法家顏楷將其書于河西的橋塔上。

平西橋建成后一年多,川軍營長陳步三兵變,過雅江后擔心追兵過江,拆毀了這座歷經千辛萬苦才建起的平西橋。真是罪孽深重??!

 3 

我從小生活的古鎮(zhèn)云安,漢代開始產鹽,被譽為“三峽鹽都”。清亮亮的湯溪河從鎮(zhèn)中間穿過,將其分為東西兩岸,這是一條自北向南流的川江支流。千百年來,兩岸居民隔河渡水,甚感不便。1972年1月,云陽縣交通局投資在湯溪河上建設一座人行大橋。因資金和建材緊張,設計為單鏈柔式吊橋。鎮(zhèn)上居民十分興奮,各居委會積極組織群眾在河中淘洗卵石,義務為建橋提供混凝土石料。

那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兩岸的橋主塔完成后,卻因材料供應困難而停了工。停工期間,橋的設計及施工技術負責人傅天幫沒閑著,他從安全方面琢磨,預判這種吊橋滿足不了人流量增大的通行要求,另外發(fā)現(xiàn)錨固鐵鏈的右岸為鹽廠炭渣堆積層,需澆筑大體量的混凝土,這樣材料和費用會大增。于是,他提出建議,利用已竣工的橋主塔,改建“斜拉橋”,上述兩個問題都可得到解決。省里交通設計院的工程師段君谷首先支持這個設想。當時斜拉橋在國內尚處于研究階段,沒有實體的橋梁技術指標可供參考。云陽縣交通局立即組織科學研究院重慶分院、四川省交通局勘察設計院、重慶市政橋梁工程處等五個單位成立科研小組,共同攻關。圖紙設計出來后,迅速上報四川省交通局,經審核批準列入1974年交通科研項目。1974年7月,在已建好的主塔上復工,正式改建為斜拉橋。施工進度快,八個月后,一座長153米、高25米、寬3.7米的斜拉橋橫跨在湯溪河上。

這橋由主塔、斜拉鋼纜繩、主梁組成,兩岸主塔之間寬約76米,不設橋墩,由跨在兩個主塔上的各六根高強度鋼纜繩,斜向張拉起主梁,因此這種橋又稱“斜張橋”。我姑爺看了橋,說這塔像是人的肩膀一樣,把橋梁板挑了起來。姑爺是鎮(zhèn)上蔬菜二隊的社員,天天挑糞水淋菜,體會到糞桶挑在肩上的重量,打比喻也不忘“肩挑”。

沒想到這一節(jié)省費用和材料的改動,使云安斜張橋建成為我國第一座斜拉橋,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而與云安斜張橋同時期建設的川江支流龍河上的豐都縣九溪溝大橋,因建橋地點的改變,也造就了一個橋梁界的“中國之最”和“世界之最”。

九溪溝大橋為石拱橋,長140米,高20米,橋拱跨徑116米。1972年建成時,是世界上跨徑最大的石拱橋,并保持這一記錄長達18年。1971年籌建九溪溝大橋時,建設單位原擬建一座三孔石拱橋,并非有意要創(chuàng)造一個什么“之最”。由于沒有鉆探設備,無法掌握詳細的地質資料,橋墩基礎開挖十多米深后還沒見到基巖,河水浸入基坑中。因缺乏抽水機具排水,施工無法進行,只好另選橋址。經過現(xiàn)場踏勘后,決定選在原址下游300米的地方重新建橋。這里兩岸基巖裸露,開挖量小,河面又是這一帶最窄的地方,于是改三孔為單孔石拱橋。方案報四川省交通局公路設計院審查,并請派工程師現(xiàn)場踏勘,幫助修改與完善設計文件。

九溪溝大橋建成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交通部科技成果獎。1978年11月1日,作為我國石拱橋的代表工程,豐都九溪溝大橋入選“國家名片”——編號T.31(5-3)面值8分的郵票。當時著名的河南安陽火柴廠,也印制了九溪溝橋的火花圖案。

 4 

川江支流苧溪河是萬縣(現(xiàn)重慶市萬州區(qū))境內一條只有三十來公里長的小河,河上分布著大小橋梁十多座,其中一大一小兩座橋特別有意思。

先說小橋,位于上游的李河鎮(zhèn)彭河村,連接萬梁驛道,名乘駟橋。橋長31米多,寬約兩米,為一座六個墩的石平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今已有180多年歷史。以前從這里去梁平縣(現(xiàn)梁平區(qū)),經大竹、南充、遂寧等縣市,走川中驛道,到省城成都僅需20天左右。那些經水路入川的人,若從萬縣取水路繼續(xù)逆流而上,到成都則需三個月時間。這樣,乘駟橋的得名不難理解了。古時的戰(zhàn)車一般套兩匹或四匹馬,乘坐四匹馬的戰(zhàn)車跑得快,寫作“駟”,便產生了成語“駟馬難追”:話一出口,四匹馬的車也難追回,一定要算數(shù)。這驛道上的乘駟橋也建得十分牢固,至今保存非常完好,我看上一眼便喜歡上了。

走近這橋,我從橋上橋下、前后左右仔細打量,查看建筑細部,花上了半天工夫。山溪小河上的古老石橋一般不會因建筑質量問題垮塌,防范重點是突發(fā)的山洪,主要措施是依靠自身重力來保持其穩(wěn)固。乘駟橋按古石橋的通常做法,首先將橋墩的迎水面建成船頭形,可減輕洪水沖力。它的每個橋墩有四輪石條,每輪墩石為整塊,重四五噸。建橋工匠們用若干只蝴蝶形的石、鐵質榫卯件,將每輪墩石連在一起。這還不算,工匠們又拿直徑約18厘米的鐵棒當插銷,在三個主墩的前后兩處,從上至下穿入墩石中,再次將每輪墩石緊連。橋墩連成一個整體,自重增加,抵抗山洪的能力大大增強。然后,每個橋墩的背水面,工匠們都用3米多長的大石條斜撐,使其更加穩(wěn)固。蝴蝶形榫卯件和鐵棒插銷用于石橋建設,在萬州的古橋中我是第一次見。這些措施從建橋技術方面保證了乘駟橋的穩(wěn)固。

當?shù)乩习傩沼址Q乘駟橋為“補疤橋”。橋墩之間平鋪三列石板為橋面,每塊石板長短不一,約4至6米,石板寬60至80厘米。奇怪的是,連接右岸的一塊橋面石板中部邊沿,有個補好的整齊的長方形缺口,長30厘米、寬20厘米,故稱“補疤橋”。看樣子,這“疤”是有意為之,說不定是從原石板上專門鑿打下來,然后又補上的。民間有很多建橋傳說——橋合龍時找不到一塊合適的石塊,恰巧就有乞丐或怪老頭預留下的,情急之下找來,正好安上。這乞丐或怪老頭便是魯班,或僧侶、道仙,悄悄來助力建橋。這類傳說大同小異。而乘駟橋的“補疤”卻另有說法。

乘駟橋建得沒破綻,從民間習俗來看,并不見得是好事。比如一個人長相太標致,運氣都好,也可能自帶厄運,如果無意或天意中,嘴角或下巴或側臉等不明顯處有個小疤、小痣、小印記什么的,這叫“破相”,但并不影響大觀,算破了災、解了難。這也像過去喜歡給細娃兒取賤名一樣,喊“鼻涕蟲”“干豌豆”“撿娃兒”等等,越丑、越難聽,才好養(yǎng)大。乘駟橋的橋面補上一塊小石疤,既破了災,又絲毫不影響安全與美觀。這是從民俗文化角度來保證橋的穩(wěn)固。千萬不要當迷信看,純屬別趣與寄趣之事。

接著說那座有意思的大橋。萬州人也一直習慣稱為“大橋”,位于苧溪河下游與川江交匯處,長100米,為鋼筋混凝土三孔磚石拱橋,中間的孔最高,40米,跨徑36米,取名萬安橋。

1926年3月,川軍第二軍軍長楊森駐守萬縣后,大興市政建設,在城西的苧溪河上建設一座大橋,將新城與舊城連接起來。楊森令萬梁馬路局工程師任海暹主持設計。任海暹在日本學習過橋梁技術,局里另外兩位曾留學法國的土木工程師況鴻儒、刁果仙配合。任海暹雖有橋梁理論知識,但缺少實踐經驗,而況鴻儒和刁果仙也從沒建過橋。他們找來萬縣當?shù)赜忻慕ㄖそ?、人稱“活魯班”的陳裕發(fā),一同研究建橋方案。設計圖完成后,建橋任務交給陳裕發(fā)負責,簽訂了施工合同。建設期間,楊森經常去工地巡察,對任海暹說:“多用點兒錢可以,如果垮了,要嚴厲懲處。”

橋基本完工后,任海暹不敢拆去建拱的支撐架——橋會不會垮掉,他沒把握。七月的一天,遇上大暴雨,苧溪河兇猛的“齊頭水”不停地沖刷新建的萬安橋。任海暹悄悄捆好被蓋,租了一只小木船,停在下游的聚魚沱——如果橋一垮,馬上坐船逃走。當天深夜,聽到一陣劇烈的響聲,任海暹心驚膽戰(zhàn)地派人去看個究竟,他也迫切想知道結果。去的人很快回來說:“橋好好的,只是支撐的架子被沖跑了?!比魏e哌@才安下心來,天一亮就去給楊森報喜。

一年后萬安橋建好了,為使其牢固,按傳統(tǒng)習俗首先請長壽老人“踩橋”,大橋也會因此“長壽”。楊森請來鄰縣開縣(現(xiàn)開州區(qū))陳家場的李青云踩橋。據(jù)說李青云原名陳蔭昌,生于1678年,當時已250歲高壽,他原籍重慶綦江,也有說云南或上海的,曾是太平天國石達開手下將領。大渡河一戰(zhàn),石達開全軍覆沒,他便改名李青云,喬裝成草藥醫(yī)生逃到陳家場一帶避難。也傳說李青云是中醫(yī)高人,130歲時遇一名深山隱士,學會了八卦掌和神功。不管傳說如何,據(jù)當年多位觀看過踩橋的見證人回憶:李青云身材高大,腰背挺直,面長顏黃,有幾個手指甲長30多厘米,因太長而卷成了麻花狀。他從二馬路橋西頭,一步一步緩緩地走到環(huán)城路的橋東頭。民國時的《萬州時報》《國民公報》報道過此事。踩橋結束后,李青云被相館請去拍照,相片掛在櫥窗中,供市民觀賞。我存有這張相片的電子版。新編《開縣志·附錄》收有《長壽老人李青云》一文,說:“李高壽250多歲雖不可確信,但李在開縣生活了113年是確切的,即以來開縣時50余歲計算,至辭世時確有170多歲無疑?!蔽闹羞€記錄有李青云在開縣曾經的詳細住址與墓地位置。

2003年5月30日,因三峽庫區(qū)蓄水,決定對萬安橋實施爆破拆除。萬安橋在萬州人眼前轟然倒下。很多人為此流下了淚水,包括把萬州視為第二故鄉(xiāng)的筆者。

 5 

年輕時,我曾多次乘坐客運班車路過云陽南溪鎮(zhèn)鹽渠場。此處為湯溪河與長洪河交匯處,從車上可見一座古樸的圓弧石拱橋,橫跨于河口之上。有一次,車上一位老年乘客指著石拱橋說:“看!那拱下吊著一把寶劍哩!”并解釋說,劍是斬蛟龍的,不準它作亂,大橋才穩(wěn)固。車廂里發(fā)出一陣議論:“這劍值錢吧?”“沒人偷嗎?”“那么高,偷不到的?!薄肮湃肆粝聛淼臇|西,偷了要遭殃?!薄?/p>

直到30年后的農歷大年初一,我才第一次走近她。我做足了功課。新編《云陽縣志》記載其身世:橋名述先橋,原名興隆橋,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后因橋基不牢,又年久失修而垮塌。1926年重建,剛完工就發(fā)現(xiàn)橋上有裂口,1933年4月再次重建。這次根據(jù)承先、勝先之意,改名述先橋。全橋由主橋和引橋組成,長75米多,單孔橋拱凈跨26.5米、高14米。橋的兩端各有登橋石梯,一邊29步,一邊30步,橋護欄上刻有猴、獅、象石雕6座。拱合龍時,按古人的慣例,在內拱頂中間懸掛了一把“斬龍劍”。

《重慶橋梁志》里多個章節(jié)中曾提及述先橋,作為范例介紹了該橋與場鎮(zhèn)相結合的特點:“該橋北頭與民居緊連,和橋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是渝東地區(qū)橋頭建筑不可多得的佳構?!边@正應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面。從三峽庫區(qū)文物保護方案中,我還查得資料,說述先橋位處海拔高程162米至173米之間,三峽工程蓄水期,幾乎全部沉入水中,汛期開閘放水時,橋與周圍的山體、溪河一起全部顯露出來。針對這種情況,經反復論證,三峽移民和文物管理部門最終確定,對述先橋實行“就地加固、防水防蝕、修繕入水”的保護方案。

此時三峽工程庫區(qū)蓄水已十年。我還沒走近她時,停車在高處眺望,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色吸引:如鏡的碧綠水面上,古樸的述先橋像一個沐浴的古代美女,因為害羞,只露出了頭,整個誘人的身子靜靜地隱藏于綠水中,不讓人偷窺。我暗嘆:“文物專家的保護方案真是英明!”

我脫掉鞋襪,忍著寒冷,從橋北頭涉水走過引橋,登上石梯,來到橋面最高處。仔細打量這座已有80歲的老橋,不免有些遺憾,水面以上的橋身已有幾處裂縫,其中一邊的石護欄完全垮掉,橫亂地擺在橋面上,與枯草、垢泥相伴,整座橋顯得有些衰頹。

我自我安慰:開閘放水后,文物管理與保護部門會修復好的。帶著遺憾與自我安慰,作別述先橋,我會再來。

兩個多月后,我再見了這座古橋。這個時候三峽大壩已開閘放水,述先橋完全顯露出來,但面貌十分破敗:橋身多處開裂,內外護堤部分坍塌,引橋石坎不僅破裂、外傾,上面還種滿了莊稼,橋梯、橋面雜草叢生……述先橋猶如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隨時都可能倒下。我頓時心疼起來。身為建筑工程師,我不難看出,水淹對于這座古橋的侵蝕并不是這一兩年才開始的。

北橋頭梯坎上有幾間瓦屋,壩子里坐著幾位閑聊的男人,大概五六十歲的樣子。我上前打聽,這幾年水退后,有人來維修過橋沒有?其中一人回答:“前幾年有人在兩邊引橋頭砌了一壁墻后,再沒見過什么人來維修?!逼鰤κ遣粶市腥诉^橋,免得出現(xiàn)安全隱患。經過蓄水期水淹,這兩壁墻已部分垮裂了。

三年后,有了出乎意料的情況。我看到媒體報道,云陽述先橋經過十多年湖水的浸泡和蕩滌,開始出現(xiàn)橋基下沉、拱面裂縫等損毀現(xiàn)象,文物管理部門決定將橋沿長洪河原樣向上遷移三公里。在三峽庫區(qū)淹沒區(qū)域,這種文物遷移行為稱“原樣搬遷,異地保護”,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云陽張飛廟、涪陵龍門橋、奉節(jié)依斗門等幾十處大小古建文物便是如此。

遷移前,我再次來看述先橋。一位老鄉(xiāng)告訴了我資料上沒有的故事:述先橋由民眾捐資修建,當?shù)剜l(xiāng)紳李宗支擔任總監(jiān)修。在建橋老石碑上,我找到了這個名字及密密麻麻的捐資人姓名。幸好這石碑被人弄去建房子,才得以保存下來,現(xiàn)重立于橋北頭。

老鄉(xiāng)說:“李宗支有個女兒,以前在奉節(jié)教書,國立中央大學畢業(yè)的。”

我回答:“哦,那不簡單!”

“她臨終前給兒子說,帶我骨灰盒回去埋時,要抱到述先橋上去看看,那橋是你外公建的。”

“您怎么知道這么清楚?”

“她兒子是我同事啊,在一起教書,聽他擺過?!?/p>

“他兒子現(xiàn)在住哪里?”我想找到他,打探一點兒橋的故事,他應該聽母親擺過。

老鄉(xiāng)回答:“他前幾年也走了。”想了一下,又說:“我有他女兒電話,住在新縣城的?!闭f著,從手機里翻出號碼來,告訴了我。

突然,我心里一陣酸楚、悲戚,橋還在,幾代人卻去了。我決定不打這個電話,不去打擾她的安寧。我在橋上肅立,深深三鞠躬,為這橋,為這建橋人和建橋人的后代。

【陶靈,生于1964年,重慶云陽人,建筑工程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在《散文》《廣州文藝》《延安文學》發(fā)表散文數(shù)十篇。出版散文集《川江博物》《川江廣記》等五部?!?/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