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從一個元素走進一部詩集 ——黑小白詩集《黑與白》中雪的美學價值追述
來源:甘南日報 | 朱永明  2024年11月12日17:15

中國文學始終對“雪”情有獨鐘,雪是天象變化的標志。雪的威嚴不僅僅是天象氣候那么簡單,它可以是自由的單個元素,無數(shù)雪粒,可以堆積成雪山,威嚴的雪山便形成了廣袤的雪山大地,這雪山大地便是生活,是故事,是中國文學關(guān)注的對象。對作家而言,雪最容易讓人觸景生情。1933年1月14日,詩人艾青在獄中看到雪后,寫下了感人肺腑的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之后,又寫下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下雪的早晨》等詩作。

甘肅籍青年詩人黑小白以臨潭地域為坐標,其詩集《黑白之間》《黑與白》都是以色彩對比之美的規(guī)律,引發(fā)了其對生活的全方位思考。在詩集《黑與白》中,詩人對黑、白兩種顏色賦予了非常深刻的寓意?!昂凇笨梢钥闯墒呛谝怪?,一個人的皮膚之黑、頭發(fā)之黑、衣服之黑等等;黑又是黑夜里的觀察和思考,是黑夜里臨潭人真實勞作的書寫。而“白”是由雪引發(fā)的思考和想象,白是雪自身,是白發(fā)、是累累傷痕、是逆境、是前方無盡頭的路、是無限的美麗。

黑小白是非常注重生活的詩人,他的詩集《黑與白》是兩種生活面的反思。英國詩學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說過:“詩人似乎要向人類的痛苦致敬,憑借的是對它冷酷的寫實,而不是屈從于某種感傷的,由于諸如此類的痛苦會導致整個世界戲劇性的停頓的神話?!保ā度绾巫x詩》)我想這種戲劇性的停頓,就是被雪阻止的生活節(jié)奏。詩集《黑與白》的主題可以用一個“雪”字來概括,對雪的不同情景表達、不同意境營構(gòu)、不同場景書寫、不同意蘊的表達組成了這部詩集的核心價值,因此集納十分清晰地分為四個輯章,構(gòu)成這部詩集的層次邏輯,并用一個氣象意象元素“雪”串聯(lián)起來??梢姡o疑成為打開這部詩集最寶貴的鑰匙,讀者只要破解“雪”的書寫秘笈,自然就會理解這部詩集的主旨及其時代價值。

雪在這部詩集詩的題目中出了20多次,在整個詩集中出現(xiàn)70多次,這些雪有正在下的雪、有堆壘成的積雪,有想象中的雪,有融化后的雪,等等,不同類型的雪,雪的白,與白相對的黑匯聚成了這部詩集十分清晰的美學價值。

一是對勤勞入世民風的展現(xiàn)。與其他詩集不同的是這部詩集的書寫場域在甘肅臨潭,首先凸顯的是臨潭這方土地之上青年人的“入世”精神。可能是受江淮文化的濡染,臨潭這方水土之中的人們是非常勤勞的,他們最愛勞動,最善于在天不亮拉麥、搬青稞、碾大豆等,待太陽出來時,他們幾乎完成了一天的勞動任務(wù),但這永遠不夠,因此在黑夜的田垅上,你會看到人頭的攢動,會聽到他們討價還價的買賣交易,但并這并不奇怪,這是多少年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查閱史料,就可以發(fā)現(xiàn)臨潭這方土地上曾經(jīng)戰(zhàn)爭頻仍,唐代的“安史之亂”,明代的“洮地之亂”,民國時的“舊城戰(zhàn)役”,抗戰(zhàn)時的“甘南民變”等,這使得這一方土地上的人們懂得勤勞節(jié)儉,更懂得珍惜時光。勤勞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成為臨潭人秉持多年的優(yōu)良民風。

黑小白以雪做為一面明鏡,反照出臨潭大地上人們的勤苦?;氐狡湓娮鳌堵錆M白雪和鳥鳴的亭子》中,可以發(fā)現(xiàn)雪所吐納的勤勞,不妨看看詩人所說:“雪地上凌亂的腳印/這讓我確信/我不是第一個和它們擦肩而過的人/也不是最后一個帶走鳥鳴的人”。相比唐詩名篇“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而言,我們可看出許多奮斗者的腳印,許多這樣出遠門而去的腳印,這無疑是一種“達志”精神,這是不言放棄的奔波。在《遙知不是雪》中,詩人說:“在田埂上緩緩走來/在無邊的空曠中尋找一條近道”。這里暗含著一種隱忍,其實人生中的道是正道,是滄桑,而人生中的“近道”是靠智慧、勤奮和拼搏創(chuàng)造的捷徑,可見這里有新時代臨潭人勤勞的“入世”精神。

二是對禮儀臨潭的美贊。“禮”是孔子美學思想的核心,是建立在“仁學”基礎(chǔ)之上。中國美學史認為:“孔子的仁學以家庭為本單位,重血親關(guān)系,核心是愛人、愛有差等,形成孝、悌兩個基本范疇?!保ā吨袊缹W史》)

黑小白的詩中有一種厚重的禮儀之美,這種禮儀是新時代臨潭人的奉獻與大愛。熟悉臨潭的人都是知道,臨潭人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jié)意識,在臨潭,你可以領(lǐng)略到他們“一家有事,百家不安”的互助精神。行走在臨潭的任意一條街,你都可以聽到長幼有序的親切稱呼。在臨潭,既使一面之交的熟客,他都會拽著你的衣襟,帶你吃粉條面,去刮蓋碗茶,甚至在寒冷的冬天里,你可以到任意一家的炭火盆上去暖手,去做客,他們從不閉門謝客。

善良、賢惠、仁義、理智、老有所養(yǎng)等這是中華文明禮儀的范疇,這種傳統(tǒng)文明在臨潭這片土地之上世代相傳,而這種文明之“雪”,在黑小白的精神世界里被還原為“孝悌”之儀,這種“孝”源于江淮文化,源于傳統(tǒng)的儒家文明。而這孝也時刻彰顯著臨潭這一方土地上的人性美。與傳統(tǒng)孝道所不同的是黑小白書寫出了精神層面的“孝”,這種孝始終隱藏在白與黑所浮現(xiàn)的時間距離中,比如由雪拓展而出的白發(fā),提示著兒女們對年邁父母的擔憂,正如詩人在《落》一詩中寫到:“父親理發(fā)時/白發(fā)落在他的肩上/他的周圍/那么多的雪/白得讓我放心不下/一顆懸起的心。”同樣,在《鹽》一詩中,詩人寫到:“某個瞬間,驀然發(fā)現(xiàn)/母親的白發(fā)比鹽還要潔白/我假裝不知道,飯菜里鹽多了還是少了/但我無法拒絕,母親這些年吃過的苦?!痹娙擞裳┫氲搅巳粘I?,想到了世情的冷暖,字里行間流露出“孝”的溫情。

總之,黑小白的詩有很強的生活融入感,因為他寫出了人之常情,并從生活常理中深沉思考出臨潭老一代農(nóng)民對土地的熱愛和依戀。他們在土地上傳播著愛與孝。他們出生是黃土地,歸去還是黃土地,正如詩人所說:“終究,我們都是土地的孩子/無論離開還是靠近/我們都會像父母親一樣/深愛著土地和土地上的莊稼”。而詩集《黑與白》的別致就在于以“雪”為抒情意符,借用美學規(guī)律書寫了臨潭這方土地上的孝悌之美。同時,他用最樸實、最真實的語言吐納了對祖輩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不易和艱辛,以及他們骨血里所散發(fā)的永不言棄的農(nóng)耕文明精神。

總之,詩集《黑與白》不但贊譽了甘南鄉(xiāng)土大地上的農(nóng)耕文明,而且也傳播了來自江淮文明中的禮儀孝道之美,這是多少年來臨潭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不斷賡續(xù)的文明??梢哉f這部詩集以“雪”為核心意象拓展而開的思路,為新時代詩歌寫作提供了一種范式。黑小白對雪的思考角度與深度,的確打開了現(xiàn)代新詩可拓展、可延伸、可想象的書寫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