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醒龍:發(fā)現歷史和現實的破綻
湖北省博物館距離劉醒龍家只有一站地,他進去參觀過無數次。偏偏2004年那一次,被博物館一位工作人員認了出來。那位工作人員自告奮勇,領他去看擺放在角落里的曾侯乙尊盤。
這一看,劉醒龍被曾侯乙尊盤迷住了,從此開始全方位留意這件國寶中的國寶。10年后的2014年,他出版了以曾侯乙尊盤為素材的長篇小說《蟠虺》,位列中國小說學會“2014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榜榜首。
又過了10年,2024年,劉醒龍的青銅重器系列長篇小說的第二部《聽漏》終于問世。小說以半個世紀以來考古人的生活與命運為經,以青銅器九鼎七簋承載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為緯,將個人命運、城鄉(xiāng)變遷與文化傳承、歷史演變結合起來。
劉醒龍出生于湖北黃州,當過水利局施工員、閥門廠工人,在20世紀80年代走上文學之路,于2011年憑借長篇小說《天行者》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40年前,劉醒龍在小說處女作《黑蝴蝶,黑蝴蝶……》中,借作品中年輕的主人公之口說過一句話:機遇是少數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40年后再看,一個人在某個時間節(jié)點上剛好遇上、差幾分幾秒也許就會錯過的某個事物,真是人這一生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劉醒龍近日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說。從這個角度,青銅器與他的相遇,他與文學的相遇,皆是如此。
劉醒龍
中青報·中青網:小說為什么起名“聽漏”?并把這個并非主人公的角色作為書名?
劉醒龍:用“聽漏”二字作為書名,首先是其音韻的魅力,當然,還有它蘊涵的神秘與神奇。聽漏之意,可以理解為自己用感官,發(fā)現了歷史的破綻,也包括現實生活的破綻。書中有一段話說,“漏水的地方總漏水,不漏水的地方總不漏水。就像壞人到哪里都要干壞事,好人到哪里都會做好事,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是一樣的”。聽漏的意義,也是要聽人和聽事。
我前些年聽車載電臺說,上海市自來水公司有十幾個聽漏工,每到夜深人靜,就會手拿一根鐵棒,趴在老舊的石庫門地面上,聆聽地底下自來水管可能出現的漏水聲。到目前為止,我沒有與這個群體的人打過交道,直接和間接的都沒有。
這也是一種個人的習慣與操守,就像當初寫《鳳凰琴》《天行者》,將民辦教師這一群體典型化后,反而害怕接觸到一些具體的個體,寧肯默默地站在無人的地方,凝視他們,為他們祝福。對作家來說,將作品寫成,事情就基本結束了。再想扛著作品的光環(huán)另外做些事情,通常是畫蛇添足,甚至是自毀長城。
中青報·中青網:《聽漏》中的考古和文物像是提供了一個場域,當下的人事、城鄉(xiāng)才是主角,為什么選擇這樣的角度?
劉醒龍:兩周時期的遺存與相關典籍,是歷史樣本中最早能夠相互印證的。作為文化源頭,兩周時期的讀書人與知識分子,影響歷史進程的杰出表現也屢見不鮮。借助青銅重器的重新現身,用其珍稀性來強調、強化,甚至強行將當今的某些人的畫皮猛烈撕開,看清楚所謂世道人心,梳理出文化倫理。而我最想表達的是用歷史的義、現實的情,重新構成具有21世紀形態(tài)的情義。
中青報·中青網:21世紀形態(tài)的情義是怎樣的?
劉醒龍:《聽漏》中有一段閑筆,“武漢三鎮(zhèn)的騙子都是文騙,不像其他地方的騙子,文的不行就來武的。武漢三鎮(zhèn)的騙子還有點‘榮譽感’,一旦被當眾識破,就會覺得自己水平不夠高明,發(fā)一聲哄笑,趕緊走人”。情義之事不只是高山仰止的高大上,而是溶解在人間煙火之中,哪怕是街頭巷尾的小騙子,在行為舉止上也有所表現。
書中,在馬躍之和曾本之那里,榮譽的天花板明明就在眼前,閉一閉眼睛,低一低頭,就能觸摸到。但他們在關鍵時刻,毅然選擇抬起頭,睜大眼睛,告誡自己不可以越雷池一步?!笆郎献畲蟮尿_子是自己騙自己”,對自己而言,毫無疑問,這是一種了不起的情義。
中青報·中青網:小說主要人物是知識分子,你對這個群體的文學描寫抱有怎樣的態(tài)度?
劉醒龍:在貧窮且沒有任何地位的時期,一介書生更容易顯出知識的品格;相反,在既有點錢、又有點社會地位的時候,做一名純粹的知識分子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在青銅時代,讀書人名節(jié)的重要性遠遠大于生死富貴。千年之后,有些話看上去似乎不再說了,有些行為在實際生活中也看不到了,但骨子里依然存在。文學有責任將看不見的生命氣質從肉體中提取出來,用修辭和故事進行傳播。
中青報·中青網:《聽漏》有一句話,“以考古形式發(fā)現的東西,如果沒有進一步完善人的精神生活,就與挖出來的破銅爛鐵沒有太大區(qū)別”。這與文學似乎有相似之處,你覺得考古小說應該表達的是什么?
劉醒龍:這個問題是一切文學作品必須面對的,如果換掉關鍵詞,說“以文學形式發(fā)現的東西,如果沒有進一步完善人的精神生活”,接下來的話也是成立的。寫考古的小說,也屬于文學范疇,那么也就沒有什么例外。
考古同樣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同樣是由有七情六欲的男男女女來做的事情??瓷先ッ鎸Φ氖撬廊浊甑墓湃耍亲永镞€是由正在地上行走的活人來作各種各樣的決定。今天的人只能寫今人,今天的人即便寫古人,所言說的也無一不是今人。如果真將這些后來者寫的古人當成真正的古人,免不了會成為一種笑談。
中青報·中青網:你和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方勤是好友,你在現實中接觸的考古工作者,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劉醒龍:考古工作者是典型的唯物主義者,如果見不著器物,一個字都不會多說;一旦見著器物了,死的都能說成活的。有一次,方勤讓我去看剛剛從一處楚墓中發(fā)掘出來的鳊魚,他極富想象力地說成是“干煸武昌魚”,令人既忍俊不禁,又有點垂涎欲滴。那個年代,武昌一帶大概是叫鄂國,武昌的名字要幾百年后才出現。
從某種意義上說,考古工作者非常接近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創(chuàng)作看似無中生有,其實字字句句都是有的放矢??脊殴ぷ魍瑯邮遣灰娡米硬蝗鳅棧瑥奶镆罢{查到打探方、挖探溝,一旦找到遺存,就像寫作時的下筆如有神助,小的遺存如寫短篇,大的遺址如寫長篇。
又比如,考古工作和文學創(chuàng)作,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意味。毫無例外,每一次考古發(fā)掘,都是在普通人的眼皮底下進行。那片土地上,子子孫孫不知繁衍多少代人,放牧種植,居家生活,但從沒有人發(fā)現自己的腳底下竟然埋藏著一段用金玉、青銅、陶土和漆木做成的輝煌歷史,偏偏考古工作者一來就發(fā)現了。
文學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那些人人心中都有、個個筆下全無的狀態(tài),在一般人眼里百無一用,卻被作家寫成令人刻骨銘心的經典??脊殴ぷ髋c文學創(chuàng)作的緣起,在“無中生有”這一點上,實在太像了。
中青報·中青網:當下很多年輕人對考古感興趣,文學作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應該做什么?
劉醒龍:還是那句俗話,文學的作用是無用之用。2014年出版青銅重器系列之一《蟠虺》時,考古這行還比較冷。小說著重表現的曾侯乙尊盤,也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幾年,忽然變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文學在其中肯定起了一定作用,主要還是社會的主流意識出現新的變化,特別是年輕人的變化。在這個世界上,任何潮流的出現,起關鍵作用的都是年輕人。而從年輕走過來的中老年人,行動上會少一些,責任和義務會多一些,包括用文學的形式,作一些過來人的言說。
中青報·中青網:近年來你在公眾面前的“曝光率”不高,主要在做什么?
劉醒龍:作家又不是必須頻繁出鏡的明星!作家如果沒有作品,哪怕站在長江大橋上作秀,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只要有作品,用作品來說話,作家的出現就變得很次要了。
一部長篇小說,要對得起讀者的欣賞,對得起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靈感,沒有幾十萬字是不行的。從前爬格子,手指關節(jié)上會被筆磨出老繭;現在敲鍵盤,十根手指,兩只手腕,常常鬧腱鞘炎,夜里都能疼醒。這樣的過程,才是寫作的真相。
文壇上有句話,好作品用不著大聲吆喝,好作家用不著拋頭露面。面對安身立命的作品,作家必須要將最重要的時間用在寫作上。越是在公眾面前曝光得少,越是表明作家盡自己的本分正在努力寫作。
中青報·中青網:你一般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寫作?
劉醒龍:從不寫中短篇小說、只寫長篇小說開始,我就堅持在正常的時間里寫作,不熬夜,不加班,也不住賓館酒店,在家里寫長篇小說是最舒適的,不受出版社要趕進度的影響,自己不滿意就不交稿。
年輕時,雜志社或出版社的編輯催稿是常有的事,現在情況不同了,人過60以后,對時間的珍惜極其自覺。編輯們也明白催不催其實都一樣,即便要聯(lián)系,也是以問候為主,談寫作為輔。彼此都不提何時交稿,真正著急的不是出版社,而是作家自己。人生的好日子就剩下那么多,能寫的時候得趕緊呀!
說到底,一個人的寫作環(huán)境,是由作家內心來決定的,心態(tài)平和,雷鳴電閃不過是老天爺放的煙花。
中青報·中青網:那你的業(yè)余愛好是什么?
劉醒龍:到我這個年紀,什么都是業(yè)余的,什么也都是專業(yè)的。寫作之外,會寫寫書法,打理一下后院的瓜菜豆角。也是聽博物館的朋友說多了,從來不去古玩店。我不喜歡那種真假莫辨的環(huán)境,不喜歡耍嘴皮子比?;屵€順溜的說辭。寧可與沉默寡言、磨子壓不出一個屁來的“地下工作者”,在滿是銅銹的角落里長時間對坐,就覺得十分滿足。
中青報·中青網:接下來有什么寫作與生活計劃?
劉醒龍:2023年年初,在醫(yī)院住了20多天,體重掉了9公斤。從醫(yī)院回來,首先調整了自己的日常秩序,將增強體質擺在第一位。第二位是盡可能多地與家人相處,只要家人開心,我愿意陪著追劇。
寫作自然還是重中之重,也因為是重中之重,再動筆時會更加謹慎。幾年前我就說過,當爺爺的人就要有個當爺爺的樣子。一般情況下,兒女會顧及父親的面子,到了童言無忌的孫輩那里,則是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萬一被發(fā)現有什么不妥,爺爺的面子被頂到墻壁上掉不下來,那就難堪了。
接下來肯定是寫一部算一部,寫出對得起孫輩們的文字。在寫出新文字之前,自己會再到一些考古遺址現場看看,希望能寫出大家開始念叨的青銅重器系列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