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圖書送上門 借閱更方便
來源:光明日報 | 王丹  2024年07月31日09:05

近日,有上海市民反映圖書館缺少送書上門的服務,認為送書上門更便于借閱,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對此,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回復稱,今后將會同上海圖書館在試點的基礎上,指導更多有條件的區(qū)級公共圖書館推出網(wǎng)借郵寄服務。

圖書館送書上門,被網(wǎng)友親切地稱作“圖書外賣”。在這個萬物皆可外賣的時代,圖書外賣并無不可,而且早已有人嘗鮮。早在2020年初,北京首批72家書店陸續(xù)上線某頭部外賣平臺,一時引發(fā)熱議。緊隨其后,濟南、沈陽、合肥等100多個城市的書店宣布入駐外賣平臺,其中不乏新華書店、三聯(lián)書店等品牌書店。

毋庸諱言,書店上線外賣服務,在當時線下活動受限的情況下,多少有些被迫轉(zhuǎn)型的意味,卻也在這種壓力測試下,培養(yǎng)起用戶對“圖書外賣”的接受度和消費習慣。根據(jù)外賣訂單,不難作出這樣的大數(shù)據(jù)畫像:不少人選擇為自己點一杯咖啡、一份甜點再加一本書,愜意度過屬于自己的休閑時光。

書店的圖書外賣,主打方便快捷,主要還是瞄準服務店鋪周邊幾公里的讀者剛需,急人之所急。而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書非借不能讀也”,借用當下的流行語,“不是新書買不起,而是借書更有性價比”。在線選好自己所要借的書,然后快遞到家,在規(guī)定的借閱期內(nèi)還書,是不少人的心動之選。而能承載得起如此“眾望”的,還得是公立圖書館。公立圖書館的藏書數(shù)量夠多、種類更豐富,能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而且圖書借閱本就是其“主營業(yè)務”,“圖書外賣”只不過是將其從線下搬到線上;此外鑒于其公益性定位,相比市場化的圖書租賃服務,費用也相對更低更友好。

令人欣喜的是,在實踐中,不少城市的圖書館已經(jīng)走在前面。就在今年7月初,“冀圖郵書”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石家莊市民可通過微信借閱河北省圖書館和石家莊市圖書館的5萬冊圖書,直接快遞到家,一次可借4本書。關于大家普遍關心的費用問題,據(jù)了解,如果在郵政網(wǎng)點取書和還書,那么全免費,如果快遞借和還,則需支付每筆4元的快遞費,完全在大多數(shù)人可以承受的范圍內(nèi)。成都圖書館的探索則更早,去年11月正式開啟“圖書外賣”業(yè)務,近期還喜迎升級,借書服務范圍從大成都范圍拓展至成德眉資都市圈,為更多讀者帶去書香和便利,讓閱讀資源實現(xiàn)更大范圍的共享。

“冀圖郵書”上線首日就接到170多個訂單,讓工作人員直呼“想不到”;成都圖書館的“圖書外賣”則達成“半年借出三萬本”的業(yè)績,足以顯示這項需求之剛性。的確,人們之所以喜歡逛書店、蹲圖書館,一大原因就是著迷于那個實體空間所營造的特殊的氛圍感,以及其所引發(fā)的共鳴。然而,面對快節(jié)奏的工作和生活,留給人們尤其是職場人從容出入圖書館的時間和機會并不太多,與其苦苦坐等“人去找書”,真不如反向推動“書去找人”。

圖書館送書上門,雖然閱讀的場景變了,但不變的是人與書、人與人的聯(lián)結(jié)。與書的流動相伴隨的是,閱讀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更加日常。如此,圖書館的資源得到更高效率的利用,圖書館的魅力在高頻使用和高度黏性中實現(xiàn)保鮮,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客廳,帶給一座城市和城市里的人們持久的滋養(yǎng)。

圖書館送書上門,服務模式談不上多新奇,但不少人在得知后還是驚呼“原來還可以這樣”。這種“意外之喜”,是對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擁抱并應對需求變化的肯定和點贊,也蘊藏著呼喚更多創(chuàng)新舉措的殷切期待??傊挥袆?chuàng)新思路,適應社會消費習慣和需求變化,不斷豐富公共文化供給方式,才能更好滿足人們?nèi)找嬖鲩L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