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文學藝術之美推動文明演進和交流互鑒
來源:文藝報 | 向云駒  2024年01月05日11:46

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要完成新任務、實現(xiàn)新作為,最有力的理論指引就是習近平文化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話語體系、保護文化遺產(chǎn)、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重大文化領域問題作出了科學的論述,形成了科學系統(tǒng)的習近平文化思想。這是我們實現(xiàn)文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進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指南和思想火炬。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深厚的中華文明底蘊和歷史傳承,又有寬廣的胸懷和宏闊的世界視野。這鮮明體現(xiàn)在他就“文明之美”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

一、“文明之美”的豐富內(nèi)涵

“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薄耙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薄懊恳环N文明都延續(xù)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明問題,他提出的中華文明特性論、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全球文明倡議、“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理論法寶,是高屋建瓴的文明主張和兼覽博照的文明理論,是對人類文明前途的深入思考。文明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重大歷史標志。

“文明之美”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文明的美學本質、美學屬性的確認,并關涉不同文明之間的美學關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說:“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彰顯著創(chuàng)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蔽拿鞫鄻踊坝^從古至今都是人類歷史舞臺上演的基本劇情。

文明及其文明之美是流動的。它沿時間的縱軸從過去向未來流淌,它也在空間的此地與彼地之間流動。此一文明之美與彼一文明之美發(fā)生關聯(lián)和產(chǎn)生關系,就必然會形成彼此觀照的美學原則。這讓我們想起費孝通先生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第一,各美其美。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美。每個文明中的個體都應該傳承和熱愛自己的文明之美。當我們熱愛和傳承自己的文明之美時,它的美學趣味的形成歷史和現(xiàn)實狀況會得到其他文明的尊重。其中的道理是:①文明有不同之處,但無高下之別。②每個文明都對人類文明寶庫的豐富作出獨特的貢獻。③文明因多樣而多彩,文明的多樣和豐富是人類文明之福。④每個文明都有禮敬、傳承、弘揚自己文明傳統(tǒng)的權利,理應得到其他文明的尊重。

第二,美人之美。所謂“美人之美”,就是真正理解他者的文明之美,并且知道這種美真正的美好之處,由衷地予以贊美。這其中的文明原理是:①能夠欣賞和肯定他美之美,是人類往來、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包容胸襟和人類情懷的體現(xiàn)。②美人之美是學習借鑒他美之美的文明動力,也是文明發(fā)展和進步的重要動因。③美人之美需要換位思考,需要樹立宏觀而博大的全球文明觀、人類美學觀、世界價值觀。

第三,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不同的文明具有各自之美,和睦共處,互相欣賞,其樂融融。雖然美美與共,道阻且長,但知則必行,行則必至。知行合一,天下大同。其推進路徑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ōu)越,推動不同文明和平共處、命運與共。

二、文明之美與藝術之美的辯證關系

要真正理解“文明之美”,還必須深入把握其與“藝術之美”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之美集中體現(xiàn)在哲學、社會科學等經(jīng)典著作和文學、音樂、影視劇等文藝作品之中?!边@是文明的藝術形象和美學現(xiàn)象。“文明之美”既指文明的整體性之美,也指文明的藝術之美。藝術是“文明之美”的重要一維,是文明的感性顯現(xiàn);文明是美的結晶,是藝術的精神之基。藝術形象與文明尊嚴構成表里關系、內(nèi)外關系。藝術性文明是一個文明的形象,它既代表著不同文明的不同樣貌,它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形式美本身也是文明的重要要素和文明機體。深刻把握藝術與文明互為表里、互相成就、互動共生的關系,有益于我們在又一個文明時代到來之際調(diào)動藝術的文明基因力量,增強文明的精神力量和文明感召力。

關于藝術之于文明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英國藝術史家、評論家約翰·羅斯金說過一段廣有影響的話:“偉大的國家以三本書合成它們的自傳:記載所行的書和記載所言的書,以及記載藝術的書。想了解一個國家,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又以最后一項最值得信任?!保ㄒ娍夏崴埂た死恕端囆g與文明》)美國哲學家杜威說:“文化從一個文明到另一個文明,以及在該文化之中傳遞的連續(xù)性,更是由藝術而不是其他事物所決定的?!保ā端囆g即經(jīng)驗》)英國歷史學和文明史學者湯因比說:“每一個文明都創(chuàng)造了它所特有的一種藝術風格;如果我們打算確定任何一個文明的空間或時間上的界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美學上的標準是最可靠的,雖然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保ā稓v史研究》)這些觀點都從不同角度談到了藝術之美與文明之美的辯證關系。

從藝術的維度來看文明之美,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文明之間有著很多的共通性。這體現(xiàn)了人類的審美共性。

第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睆臍W洲的尼安德特人到中國的山頂洞人,都有貝殼、骨器飾品甚至穿孔掛飾,這說明人類起源伴隨著藝術起源,藝術起源培育出人類的美感。藝術和美感是點燃人類文明的火種。

第二,藝術為文明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文明的藝術性彰顯著不同文明的不拘一格的想象力。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世神話是人類想象力的第一批成果。史詩在蘇美爾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人類對宏大歷史想象力的天才展現(xiàn)。所有文明的初早期造像造型中都記錄著這些文明創(chuàng)造者對世界的獨特想象。在文明的后續(xù)發(fā)展中,通過藝術維持和擁有想象力,是一個文明主體的藝術自覺。

第三,不同時代的藝術高峰代表了文明的時代演進和文明的歷史進程。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是后世歐洲藝術高不可及的典范,但是莎士比亞戲劇依然有自己的歷史地位。藝術史不像人類進化史一樣一代代“步步高”,藝術史與自己所處的經(jīng)濟時代之間可能出現(xiàn)“不平衡現(xiàn)象”。藝術史從縱向上看是可以群峰并峙的。藝術是時代性文明或者說是文明時代性的產(chǎn)物,藝術具有時代性。

第四,藝術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先鋒,藝術史記錄了文明互鑒的豐富歷史。藝術傳遞文明本身,它也能夠穿越不同文明的界限。人類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藝術往往先行,而且往往也是留下文化痕跡最多的地方。與此同時,藝術的變化、變遷、變革,大多反映的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事實和它引發(fā)的積極結果。

這樣看來,藝術是“文明之美”的使者。藝術文明是活的形象美學。藝術的進步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偉大果實。藝術攜帶的文明魅力和不同的人們共有的對美的事物、美的藝術、美的價值的向往,是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擋的。

三、文明之美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基于文化自覺的文化自信,已經(jīng)成為我們的一個重要文化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鄙羁填I悟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文明之美的豐富內(nèi)涵,需要我們在更高的層次和嶄新的意義上來把握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覺,也是實現(xiàn)文化強國目標征途中的文化自覺,更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和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進程中的文化自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結合”的重大命題,就體現(xiàn)了深邃的文化自覺,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方面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展現(xiàn)了深廣的文明意識。

基于這樣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我們要充分認識中華文明的特性和中華文明之美。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包含著豐富的對中華文明深刻內(nèi)涵、發(fā)展規(guī)律和突出特征的思考與闡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他強調(diào):“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他指出了其中的四個方面的構成:“親仁善鄰、協(xié)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nèi)在的生存理念?!敝腥A文明及其文明之美具有鮮明的歷史的、民族的、地理的個性,但這些個性在漫長的歲月中注入了人性的深刻性和創(chuàng)造的豐富性,所以又契合著人類的共性和超越自我的通約性。

中華文明具有清晰可辨的時間年輪,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脈絡分明。中華文明具有海納百川、包羅萬象、胸襟博大的氣度,有史以來就通過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向外拿來和送去,吸納各種文明文化,兼容并包又不失個性,成就文明史奇觀,展現(xiàn)出強大的在地的根性、生命的韌性和吐納的能力。“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chǎn)生的文明。”中華文明之美是“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法國當代哲學家弗朗索瓦·于連基于對歐洲文化的反思,對中國文學、藝術、文化、哲學展開了深入持久的研究。他認為,中國對歐洲具有參照性、他者意義、間距效果,這是因為中國遠離歐洲大陸,其語言體系外在于龐大的印歐語系而存在,這是兩種不同哲學的支點。中國文化因其純粹、發(fā)達的特質,成為反思歐洲文化的唯一理想的外部參照。我們?nèi)绻延谶B的觀點作為參照之再參照,就可以進一步證明:中國藝術已然構成中華文明的獨特范式,煥發(fā)著強大的藝術的文明的魅力,體現(xiàn)了強大的美學自信、文明自信、精神自信。

在中國邁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時代,文化自覺必須是基于內(nèi)在的文化自主性和外在的文明世界性。具體說來,有了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我們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要以開放的胸懷來面對人類的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發(fā)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和“文明互鑒”的文明觀,就體現(xiàn)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新型范式。以文明之美促進人類文明美美與共,是我們?yōu)槭澜缥拿骱推桨l(fā)展作出貢獻的一個歷史責任和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現(xiàn)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睂崿F(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和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目的論的重要構成。它們的特定構成和核心內(nèi)容,其由來是古老的中國文明傳統(tǒng)。物產(chǎn)豐饒、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文化悠久、文明未斷、傳承有序、天人合一、崇尚和合、睦鄰友善等,都是我們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轉化的歷史根基和文明淵源,是我們促成現(xiàn)代性轉型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因。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與促進人類和平的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美美與共的文明交流互鑒,使人類的胸懷比海洋和天空更加遼闊。海納百川,胸懷天下。習近平總書記說:“對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xiàn)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們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態(tài)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yōu)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diào)?!边@體現(xiàn)的是當下中國的具有世界意義和人類高度的文明交流互鑒的文明觀。

四、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文藝大有可為

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歷史使命中,以藝術的“文明之美”推進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促進人類文明“美美與共”,有幾個重大的文藝責任需要文藝工作者勇敢擔當、勇毅作為。

第一,以更為深邃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自信的態(tài)度,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把中華文明中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nèi)在的強大生命力,結合當下中國人民史詩般的實踐,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世界文明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xiàn)特殊的詩情和意境,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第二,厚植深廣的天下情懷,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創(chuàng)作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向世界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展現(xiàn)“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第三,以文化人,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溝通世界。文明如水,潤物無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文藝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這方面可以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說,一篇散文,一首詩,一幅畫,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曲音樂,都能給外國人了解中國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京劇、民樂、書法、國畫等都是我國文化瑰寶,都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睙o論是共建“一帶一路”,還是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需要發(fā)揮文藝在促進民心相通上的獨特作用,加強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促進各國文明對話,以藝術之美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共同創(chuàng)造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類文明成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只有把美的價值注入美的藝術之中,作品才有靈魂,思想和藝術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傳之久遠。”“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chuàng)新的寶藏。”文明之美,需要文藝來展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這些文藝新使命,是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內(nèi)容。要真正擔當起這些使命,就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不斷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鑄就文藝事業(yè)新輝煌。中國式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標志之一就是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必由之路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其中必然有一個宏闊的廣義的植根和歸屬于中華文明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中華美學精神寓意其中。彰顯這樣一種中華美學精神,中國文藝必然展現(xiàn)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美學形象。

正確的人類文明觀是決定文明傳承、文明轉型、文明創(chuàng)新、文明對話、文明交往、文明互鑒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定力,是真正影響世界文明格局和走向的精神力量。文明之間的互通關系是一切國際關系的歷史前提,未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以文明互鑒為人文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蔽拿髦朗谴龠M人類文明美美與共的重要維度,美美與共是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中華文明的獨特歷史、文明稟賦、歷史地位,決定它必定對促進不同文明美美與共產(chǎn)生重大影響。

(作者系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