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陳小手《簾后》:如孔雀般生活
來源:文藝報 | 陳濤  2023年10月25日08:30

發(fā)廊中,生病的女兒躺在床上,不遠處的房內(nèi)是母親與陌生男人的交易。這是陳小手中篇小說《簾后》中令人瞠目的一幕。為了躲避這份長期以來雖心知肚明但是難以直面的窘境,女兒唯有裝睡,并在她和母親都已整理好情緒后醒來。

沒有任何的鋪墊,或者說是作者省去了太多解釋的筆墨,我們只會看到來自她丈夫的打罵、鄰人的鄙夷以及兒子的疏離。至于那些將她推至如此的原因我們無從得知。

丈夫盛怒之下帶兒女搬至鄉(xiāng)下求學(xué),令她多年毫無兒女音訊。但女兒終究忍受不了父親對母親進而殃及自己的不斷的言語羞辱與抽打,毅然去城里和母親共同生活,于是故事便圍繞著這對母女徐徐展開。

雖然女兒從小到大因為母親而屢受欺負,但女兒依然喜歡和母親在一起,從小時單純的輕松快樂,到長久相處后慢慢明白,“可能假裝所有的問題都不存在,假裝一切事情都沒發(fā)生,會讓媽媽心里的負擔減輕一點。”再到戀愛后對母親的維護,并因為母親而決然分手,所求無非是母親的晚年幸福,生活平淡健康。這些細節(jié)的背后,無一不是女兒對母親的深切依賴與濃烈深情。

同樣,母親也深愛著這個名為青青的女兒。從女兒幼小時被欺負后的哄愛,到女兒被丈夫帶走多年后,再次找到女兒時小心翼翼詢問是否想跟她一起生活,到隨后多年的養(yǎng)育、保護等等,母親是盡職盡責的。

讀到這里,我們可以說作者書寫出了母女之間歷經(jīng)磨難依舊澄澈深厚的天然情感,可僅僅是如此嗎?當然不是。

如果我們讀到母親對女兒的傾吐,“能干的工作那么多,你知道我為什么愿意一直在發(fā)廊干嗎?”“沒人逼迫我,我喜歡這份工作,不管什么人,都能讓我感受到這份工作的快樂。我沉迷于這種快樂,也從來不關(guān)心他們所謂的道德。”作者借助母親的口,向我們勇敢講出了她所期待的活法,哪怕這為世俗所不容。在這一點上,年輕作者的寫作姿態(tài)也是值得欽佩的。畢竟,文學(xué)并不屈服于道德之下,它需要沖破那些來自道德的束縛,從更宏遠的視域?qū)徱暠娚f物。

在這個作品中,作者試圖通過意象的對照方式來向我們展示他對生活與人性的探析。首先是“簾”,小小的一幕布簾,卻將個人世界一分為二,簾前是“應(yīng)該怎樣”“不得不怎樣”的生活,而簾后則是“我想如此”或者“我要如此”的生活。再次是作為動物的“雞”與“孔雀”的對比,縱使從事的是不堪的職業(yè),但是內(nèi)心卻視自己為一只孔雀。

作者將“孔雀”放置于作品之中,從而讓整個作品充滿了豐富的指向與韻味,并賦予了這個沉重作品以輕盈感。在作品中,“孔雀”的象征意義很多,譬如母親對“孔雀”的向往,就是對理想自己的渴望與追求;作為舅舅的孔雀,如同母親的保護神,它矢志不渝的陪伴,甚至為母親而犧牲;母親在發(fā)廊工作從不給人理發(fā),只因她認為“有的人丟了頭發(fā)會變成孔雀,這樣就活不久了”。結(jié)尾處,母親為了不給女兒的幸福帶來困擾,選擇剪掉頭發(fā),于是她變成了一只失掉冠羽的孔雀,躲在衣柜里,如同做錯事的孩子,迎接她的是即將來臨的死亡。作者以冷靜的筆觸寫出了母愛的偉大以及女性個體的悲壯。但不管如何,母親終究變成了一只真正的孔雀,即便喪失了冠羽依然美麗動人,從此她將在浴火重生中如孔雀一般快樂地生活著。

(作者系《人民文學(xué)》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