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七月,古塔的風鈴聲里詩意綿長
編者的話
本月起,文史頻道將常設“溫故”專欄,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溫當月選載佳作及獨家文章。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階段性地溫故知新,并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有限地保留一點文學記憶與智識。本月還設立固定欄目“頻道頭條”,將每日更新中重點推介的好文歸檔,集腋成裘、寸積銖累、聚沙成塔,以便讀者查閱。
2023年7月,孫郁先生文章《遺失了些什么在萬壽寺》備受關(guān)注,他追憶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草創(chuàng)時期的舊事人情,文學館的創(chuàng)立助推了一代學人的成長,也讓曾經(jīng)的文學青年走進文學現(xiàn)場;北京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作為一部文學家傳記的“魯迅生平陳列”》一文,細致梳理了魯博大展的布展歷程,文學人和博物館人的完美結(jié)合,讓“魯迅傳”以立體可感的方式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書評人綠茶遍訪文化名家,在書房這一精神空間中,與書房主人圍繞讀書與藏書展開了深度對話,闡說讀書觀與藏書觀,我們特遴選他新著《讀書與藏書》的序言發(fā)布;作家陳世旭曾就讀于中國作協(xié)第五期文講所,多年后他撰文回憶那段友情與創(chuàng)作俱在的生活,《古塔的風鈴聲》一文中,葉辛、王安憶、賈大山、胡平等文學名家的早年形象清晰可見;青年學人周旻探索晚清“詩界革命”中的少年意氣,在“詩界革命”逐漸式微的時刻,“少年中國”的思想活力以另一種方式持續(xù)地承接新的思想、新的理想;夏日炎炎,蚊蟲擾人,讀罷劉永加的文章《古人夏日如何斗蚊子》,讀者恐怕要會心一笑,畢竟劉禹錫、孟郊、陸游、蒲松齡也都曾深受蚊害,我們共同面對著這幾千年文明史的“大事件”;同時,本月上映的電影《長安三萬里》爆火,李白和高適的文壇軼事被重新演繹,在公眾視野中迅速燃起一股“唐詩熱”,我們也同步推出文史特輯“【三萬里,盛唐詩】”,希望大家能從這里收獲熒屏背后的故事。
中國作家網(wǎng)文史頻道編輯陳澤宇
2023年7月31日
7月2日
7月3日
7月4日
7月5日
7月6日
7月7日
7月10日
7月11日
7月12日
7月13日
7月14日
7月18日
7月19日
7月20日
7月21日
王秀濤丨知識建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新華書店出版物的考察
7月24日
7月25日
7月26日
7月27日
7月28日
陳澤宇丨【三萬里,盛唐詩】我們?yōu)槭裁聪蛲姷哪甏?/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