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張哲:白馬入蘆花
來源:《十月》 | 張哲  2023年04月18日09:33

結(jié)晶、瓊漿、松脂、抗氧化物、不凋花、雕塑、煉金術(shù)……還有寫作,本質(zhì)上都在做一件事,以時間抵抗時間。

《觀山?!穱@自然法則,寫時間的死水微瀾,寫海水把海水淘洗掉,寫生活把生活淘洗掉。寫作是在夏天,我那段時間苦于小說的題材,想寫些新的東西出來,于是求助朋友,我說去哪兒都行,只要出去走走,透透氣,后來朋友帶我去了一座寺院,新且舊。廟新但山舊,很荒涼,再加上疫情期間封鎖了院門,僧人加上我們寥寥幾人,山上山下開著車跑。故事發(fā)生在寺院,但寫的是母女,這是我的“窠臼”,也是我的情結(jié),好像是過不去的坎,總想以虛構(gòu)的方式寫母親。親情難寫,容易四面受敵。

《觀山?!穼懸粚δ概膶梗桃怆[去鋒利、軟化矛盾,只寫死水般的沉默和陌生,一對不善于情感表達(dá)又缺乏修補(bǔ)親情能力的母女,一對生活的弱者,浪費(fèi)了三十年的時光,讓這段關(guān)系瀕臨破裂,兩人同一屋檐下卻形同陌路,女兒馬上就要搬離原生的家庭,擺脫母親,一次偶然的同行,讓母女關(guān)系破冰,兩個人長久的對抗開始撼動,彼此在對方身上留下的頑固而堅硬的傷口一點(diǎn)點(diǎn)生出了新的肉芽。我想寫出一段沉悶的關(guān)系,小說處理得更“內(nèi)向”,更多的是觀察,還有幼獸初生時的警惕,這種“內(nèi)向”既注解了母女之間的寂然不動,又讓這灘死水般的親情有機(jī)會自我名狀。

跳脫出小說,我有時候在想,作為女兒最大的矛盾,可能就在于無法從“母親”中辨別出“女人”,從而無法把“母親”歸還于“女人”。母親只是一個身份,但對于女兒來說,是血緣上的認(rèn)領(lǐng),是天然的,是固定的,永遠(yuǎn)指代著唯一一個女人,這種近乎于錯覺的認(rèn)知總是讓身為女兒的我無法認(rèn)清母親。我總是無法接受她對于“母親”身份的一次次掙脫,例如她也會給自己買昂貴的衣服,甚至是性感的衣服,她也會在梳妝臺前抹口紅,她也喜歡味道獨(dú)特的香水,她也喜歡露腳趾或腳跟的涼鞋(雖然她總是嫌棄自己的腳不好看)。這些一次次回歸于“女性”的選擇,有時候會讓身為女兒的我有種被拋棄或者被冒犯的感覺,又或者說這是一種隱秘的嫉妒?我不知道。我時常在想,如果給我機(jī)會以初生兒的眼睛重新認(rèn)識母親,我會不會更愛她一些,對她更包容更成全,但這世上哪有什么“初生兒的眼睛”(初生兒是看不清東西的),過往的復(fù)雜的情感積累以及毛刺一般的牽絆必然是親情的一部分,甚至成為親情的根基和佐證。

這篇小說在寫的過程中完全依靠心理驅(qū)動,就像時間永遠(yuǎn)沿襲著某條隱秘的軌道一樣,沒有擰巴和刻意,減少偶然和翻轉(zhuǎn),克制突發(fā)事件和撞大運(yùn)似的戲劇性,試圖從一種凋零、流逝甚至毀滅中提煉美感。我一直著迷于生活的跌落感,那種萬有引力牽引出的墜物之聲,那種順流而下的妥協(xié)和馴順,大概就是生命消磨和時間分解的樣子。小說中有多少虛構(gòu)有多少非虛構(gòu)很難講,我盡量讓文本真誠,其余的便是白馬入蘆花,銀碗里盛雪。

得知這篇小說發(fā)在《十月》,是年尾,我想我有必要記錄下來這天的天氣,是為紀(jì)念。沒有陽光,天灰白,我決定步行回家,為了看看那條必經(jīng)的河流,慶幸有橋,讓我得見河床冰封的全貌,河水僵硬,如慘白的大理石面,讓人忍不住回溯它流動時的樣子。幾個孩子舉起鐵簽扎著凍住的河水,在上面劃出時間的輪轉(zhuǎn),開鑿出白色的冰碴。河面上一道紅色血口子似的巨大陰影讓人生疑,湊近了看,得知里面是成千上萬根凍在冰里的樹枝,密密麻麻,宛若在用蠻力將河水撕開,行至此,人們必定紛紛繞開,仿佛這地方的冰不可信賴,又仿佛干枯樹枝自我祭奠的樣子叫人心碎,這些樹枝之所以如此密集地聚攏一起,并蔚為壯觀地被冰封住,只因?yàn)楹影哆呎局豢昧鴺?,那是它留在人間的時間。

寫作就是河里的血口子,是被凍住的柳枝,是墜物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