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學》2023年第4期|大頭馬:釋“贗人”
據《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所錄:
贗yàn
字源:贗是形聲字,貝為形,雁為聲。贗的本義指假的,偽造的,即“偽物”。
釋義:偽造的,假造的。沈約《宋書·戴法興傳》:“而道路之言,謂法興為真天子,帝為贗天子?!?/span>
按“贗”為形聲字解,“貝為形”,原本當多用于“財貨”一類的物上,但在上述詞例中便已舉出了用于人身上的情況?,F代漢語中,則少有此種情況(同等情況的用法多以“偽~”代替,例如“偽政府”“偽軍”等),也許僅有“贗人”一詞為例外。
“贗人”,指近年來發(fā)現的一種與人類無限近似但具有本質區(qū)別的類人物種??紤]到該物種目前在任何一個學科內都未達成定義上的共識,其名稱也就松散而多樣,有動物學家主張使用homo sapiens var.(智人變種)作為學名,也有使用英語中既有詞義的dummy、golem等詞作為俗稱的。漢語中則先后出現過“擬智人”“倮蟲”“歧人”等譯名,皆不如“贗人”詞義專屬且貼切。
《山海經》中記載有一則故事:“無啟之國在長股東,為人無啟?!边@則記述被認為是中文文獻中對“贗人”最早的指認。當時的人認為有一個叫做無啟國的國家,那里的人沒有生育能力,也沒有后代。無啟國后來在《酉陽雜俎》里也出現過,被描述為一種住在洞穴里的人,他們死后,心不會腐朽,埋入土中百年后,會再復活②。這些描述以現在的觀點看,離贗人的真相(如果存在一種真相的話)仍相去甚遠,不乏夸大和想象。贗人非人,但與人具有相同的體貌特征、相似的行為表現、共享同一文化源流,真?zhèn)文妗H藗冸m能約莫總結出贗人的一些特點,如擅長撒謊、精于權術、喜操縱他人、欠缺內疚感、無法共情、無道德感、擁有流于表面的魅力等等,但這仍是模糊的表述,且具有幸存者偏誤,不能完全代表整個贗人群體。事實上,人類中也不乏符合這類描述的例子。
究竟是什么將贗人和人類區(qū)隔開來?綜合截至目前的研究,最為準確或許也是最為謹慎的結論是,贗人在活著時(顯然,贗人也有生物學意義上的衰老與消亡),與人殊無區(qū)別,只有在死后才顯現出二者的根本差異:贗人死后熵無增無減。中國的道教對此作出過另一種形容,“尸解”,修道之人在修行完滿之后,靈魂羽化飛升,留下一具遺體,遺體不青、不皺、不落發(fā),似物化一般。此外,還有一種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贗人與狗存在同升共漲、與烏龜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如果留心觀察,就會發(fā)現,世上有一個贗人誕生,必在同一時刻有一只狗出生,有一只烏龜死去。不管是哪一種描述,其實仍很難讓人深刻地理解贗人與人究竟有什么不同(光是搞清楚熵是什么已經夠讓人頭疼了)。于是,一種簡單的說法出現了,贗人就是無心人。
贗人并非沒有心,世界上最精密的醫(yī)療儀器也無法分辨出贗人和我們通常稱之為人的那種動物在生理上有什么區(qū)別。這就把問題交給了形而上學領域的專家們——心理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傳教士、中醫(yī)、作家、魔術師、占星學家、非法藥物鼓吹者、詩人,在心靈這一話題上多少有一席之地的人,對此產生了經久不衰的討論。往往,這一問題又引發(fā)出諸如科學是什么、科學史的撥亂反正、中西醫(yī)之爭、占星學是不是現代巫術等或陳舊或新奇的爭論。無論是人類學還是物理學,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從未甘心交出贗人與人這一重大議題的全部話語權,就像它們從未放棄定義靈魂。每一次一種有關贗人的嶄新學說出現,都會引發(fā)一陣知識界的震蕩,混亂的大爭論之后,總以任何一種觀點都“未經證實,也無法證偽”結束。
這其中還有個最為復雜的問題:據可靠的數據統(tǒng)計,在所有人群中,贗人占據約百分之十二點五的比例。也就是說,平均每八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贗人。更進一步,這意味著,在每次關于此問題的大討論中,有相當比例的人自己就是贗人!——沒人會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八分之一,即便他們意識到存在這種可能性。這是當然。當一群醫(yī)學專家在免疫系統(tǒng)疾病會議上熱烈辯論時,沒人會認為他們自己有可能就是HIV病毒攜帶者,就是他們口中那個數字的一個分子。我們每天都在新聞上聽見各種各樣的數字,也很少會覺得那和我們自己有什么關系,新型帶狀皰疹疫苗致死率百分之零點二三、第三季度全國經濟增長率環(huán)比下降百分之五十七、未來十年南極大陸將有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概率減少百分之五以上的面積、平均每八個人中有一個是贗人。
好了,先不管這些復雜的問題。當人們說贗人是無心人的時候,他們指的并不是那顆撲通跳動的心臟,而是說他們沒有靈魂。贗人依靠模仿人類過活。他們有極為精巧且完全自動化的模仿能力,能夠將人類身上那些優(yōu)秀的特質吸收過來,而人類那些根深蒂固的缺陷,又無法對贗人形成真正的戕害,結果就使得贗人在人類社會適應得更加出色。乍看這很難理解,不妨以人類身上最精密獨特的部分——情感為例好了。贗人沒有情感,只有模仿情感的能力,通過觀察,他們可以習得人類的行為—情感邏輯鏈條:小孩子獲得玩具會開心,因此贗人知道如愿以償后要表現出喜悅;學生考試失敗會灰心喪氣,因此贗人知道理想破滅時要表現出沮喪;得到他人的饋贈或幫助會使人對對方產生好感,因此贗人知道當別人有所求時他們應當出現在那兒;傷害朋友和愛人會讓他們痛苦,而使他們痛苦這點會反過來造成自己的痛苦,這是人們在做出這些事情后感到悔恨和歉疚的原因,哪怕傷害尚未發(fā)生,于是,人們做出覆水難收的事情前會三思。但贗人不會有這種覺悟,這就是模仿的情感與真正的情感之間的區(qū)別,贗人只會表現出情感外在的樣貌(悲傷時哭泣、喜悅時微笑、興奮時手舞足蹈),而缺乏情感的真實體驗,所以,情感并不真正對他們產生影響(促進、約束或沉思)。對贗人來說,情感只是一種行動,行動則意味著可以選擇。當贗人在面對一種具體的情境時,他們會綜合分析是否要選擇那種人類社會所普遍贊同但不一定利己的行動:出軌的丈夫被發(fā)現,他應該痛哭流涕向妻子懇求原諒,還是陽奉陰違繼續(xù)欺瞞?國家元首面對舉國的饑民,是沉溺對自我的迷戀,還是痛定思痛做出改變?一位作家在作品中揭示內心的創(chuàng)痛,是為了登上那座榮耀的圣殿,還是出自真正的迷茫和覺醒?口中說出“愛”這個字眼時,它的分量究竟是輕是重?
這些困難的情境會成為絕大多數人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懸崖、迷霧和凍原??蓪I人來說,它們反而成為某種福祉,因他們并不會在此停留,無論是否處置得當,他們都可以輕松地滑過這些裂縫,雁過無痕。與人類相比,他們就顯得更加強大。與其說贗人沒有心,不如說他們的心靈光潔無比,看不見一條溝壑。這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再有命運的加成,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強大效力——人類社會中的某些特殊位置正需要這樣一種存在,當贗人填入這樣的位置時,他們靈魂的缺席或許會對身邊人事造成創(chuàng)傷,卻在更大范圍的社群中產生正面效果。我們絕不想做彼得大帝的兒子,卻無法否認他對俄羅斯的重要程度。
既然贗人擁有這樣的稟賦,那么,接下來的一點也就容易理解了:贗人通常并不知道自己是贗人——一旦他們明白這一點就會使自己陷入不必要的困境,簡單來說,他們會壞掉。壞掉的贗人終于明白那種縈繞于呼吸間、蛛網般鉆入鼻腔的難受勁究竟來源于何處。這是造物主安頓贗人時的必要考量,一只蜉蝣、一塊陸地、一片雪花也會有屬于它們自己的痛苦,萬事萬物沒有哪個能夠全然超脫。贗人亦如是:當一位贗人不喜歡自己,當一位贗人發(fā)現自己與別人不一樣,當一位贗人愛上了一個人類,是的,當贗人產生了近似于真正的情感的東西——誰說這種事情不會發(fā)生?他們還不知道應如何為這種痛苦賦名,也就更不曉得怎樣擺脫它們。如不斷追溯那種難受的來歷,則會緩步邁入探問他們自身存在的森林。一旦在這里迷失,壞掉的贗人會驚恐地發(fā)現他們過去擁有的那種魔力、那些本領均已失效。古希臘人說,認識你自己。何其難也。我們都以為知道自己是誰,可我們真的知道嗎?
贗人終其一生都要避免這樣的命運,也就是不能知道自己是誰。在人類社會獲得的勝利是屬于贗人的平庸,而平庸是幸福的。只有極少數明白自己是誰的贗人,能夠逃脫壞掉的命運,從思想的渦流中掙脫。對于這樣的存在,我們必須懷以敬意,如同人類中那些歷經精神和肉體的磨難卻沒有被摧毀,從迷宮中找到了出口的個體,無論他們的結局怎樣,他們都已成為另一種罕見的超越性的存在,一般意義上的評判標準已不足以用在他們身上。在某種意義上,你甚至可以認為這極少數的贗人和極少數的人類是同類,是贗人和人類之外的第三類。他們或者默默無聞,或者被載入史冊,無論如何,他們已成為自己。
贗人不能被發(fā)現自己是贗人——無論他是否覺察到自己是。雖然贗人對人類的影響總體上是益是害還難以定奪(這部分也是因為人們并不精確地知道哪些人是贗人),但毫無疑問,一旦贗人的身份被公開,他必然會被視為一個怪物。古今中外,異類的歷史已昭示他們的命運往往不得善終。這是一件頗值得玩味的事,當贗人隱藏在人群中,他們會被視為一個成功者,他們身上的那些缺陷會被形容為野心家的必要屬性,人們撰寫文章贊頌這樣的品質:冷酷、果敢、堅毅??梢坏┤藗儼l(fā)現他其實并非同類,看待他的目光即刻就變了:“燒死他!”
在人類歷史的各個階段,都記載有被發(fā)現的贗人。一旦贗人被發(fā)現、被確認,他們也會產生變化,一些變得極有攻擊性,一些精神開始萎靡,一些仍像過去那樣生活(竭力維持但未必有效)。在文明的早期階段,被發(fā)現的贗人會被處以極刑,隨著人類對他們的恐懼漸消,而好奇漸長,許多殘忍的實驗誕生了。在這些實驗中,人們一無所獲,卻更加了解人類自己。沒有一個贗人選擇自殺,但許多被發(fā)現的贗人余生痛苦。
我們并不確認贗人是否從一開始就對自己是誰一無所知,有一種主流假設認為,贗人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人類社會,才在進化中忘了自己是誰,只有連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是誰,才能在人類社會中更好地隱藏自己。伴隨該種假設形成的一個例證討論就是生活于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故事。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他的輝煌巨著《歷史》是記錄贗人早期生活圖景最為完整的文本。可想而知這一發(fā)現是多么激動人心!可隨著考古學家的介入,人們很快發(fā)現,事情比預料的要復雜得多?!稓v史》的前半部分敘事統(tǒng)一,冷靜克制,充滿謊言,但從第五章開始,希羅多德的講述漸漸走向迷亂,在講述波斯王澤克西斯一世再次侵略希臘的事跡時,敘事者的聲音充滿了惱怒,自此開始,這些故事趨近歷史真相。這真假摻半前后不一的講述,讓人們想到一種驚人的可能:希羅多德自己也正是一位贗人!他在寫作《歷史》的過程中逐漸遺忘了這一事實,可他卻沒有忘記除了自己以外的那些贗人,于是,他開始不自覺地說出真相。
事情還有可能更加復雜。贗人如何對待另一位贗人?根據我們的觀察,贗人之間本能地存在相斥的反應。這容易理解,一山難容二虎。贗人雖不明白自己是誰,卻能極為敏銳地識別出同類,并與對方保持一種微妙的緊張關系。結合前面我們提及的數據——每八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贗人,這個數據至少在近百年以來都未曾發(fā)生波動,可要知道,這一百年來,世界人口發(fā)生了多么巨大的變化啊。我們不妨將結論先行揭示,贗人在人類中的占比自開天辟地以來就是恒定的。這仿佛就是造物主有意安排在人類社會的鯰魚效應。想想看吧,假如歷史上真的存在過贗人知曉自己身份的時期,將會發(fā)生怎樣黑暗的事情?在人類社會贗人零星被發(fā)現是一回事,贗人們齊刷刷明目張膽地存在、自我確認是另一回事。然而贗人統(tǒng)領世界這一圖景也僅可能短暫發(fā)生,難以持續(xù),因為很快贗人同類會開始彼此防備、勾心斗角,這無疑比與人類競爭要激烈且刺激得多,當他們自相殘殺時,人類會與其割裂、幸免于難嗎?不,這只會造成更廣泛的踩踏和碾壓。戰(zhàn)爭、動亂、人禍。然后贗人們開始忘記自己是誰,世界平靜下來,萬物復蘇。
不消說,雖然贗人內部存在一種緊張關系,但作為一個整體,他們仍有一種團結意識,這種意識主要來自對危險的覺察,這就能解釋為何希羅多德會用謊言來保護當時的贗人。那也是歷史循環(huán)中贗人處在物種金字塔高位的時期,然后是混亂的種內斗爭,再然后,贗人遺忘自我,人類的地位提升,二者混雜為一體,共生同長。
現在,讓我們再回過頭看《酉陽雜俎》里對贗人的描述,為何當時的人會認為贗人百年后就能復活?換一種理解方式,會不會那只是歷史的再次輪回:人類社會開始意識到他們中間有一類“人”不同尋常,借由多方研究,逐漸確認“贗人”的存在。零星的贗人個體被發(fā)現,遭到特殊的對待。人類社會開始發(fā)生變化,原本混雜共生的群體又再次逐漸分化。有一天,贗人覺醒了,他們想起了自己是誰。想起了自己是誰的贗人,必然有相當一部分原本就從事著贗人的研究工作,然后他們開始說謊,關于贗人的記敘在這里便又充滿陷阱。
說了這么多,你可能還是有疑問,贗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一種存在?贗人與人的區(qū)別到底是什么?世界上真的有贗人存在嗎?很遺憾,我也還沒有弄清楚這些問題。
① 本文原載《辭書研究》二○一三年第一期(總第二百十六期),此乃原文基礎上的增訂。本文注釋皆為作者注。
② “無啟民,居穴食土。其人死,其心不朽,埋之,百年化為人?!?/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