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沫:捐出版權的大作家
楊沫及《青春之歌》書影( 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
楊沫(1914-1995),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代表作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是新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寫學生運動的優(yōu)秀長篇小說,1958年1月出版以來,深受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學生的喜愛,多次再版,總發(fā)行量逾500萬冊,并被譯成近20種文字介紹到國外,感染和感動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讀者,成為“我國當代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1959年,楊沫又將《青春之歌》改編成同名電影,作為向新中國成立10周年獻禮作品,成為我國電影史上的精品。照片中的手稿,就是《青春之歌》的原稿,經過“文革”而奇跡般地保存下來,現(xiàn)靜靜地躺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的手稿庫中。這部無論是小說還是改編成影視劇都受到廣大讀者、觀眾喜愛的,幾近家喻戶曉的作品,不僅僅描寫了一個知識女性成長為無產階級先鋒戰(zhàn)士的青春成長歷程,更反映了一代年輕人面對祖國命運危在旦夕、身處歷史轉折期曾共有過的迷茫與掙扎,也因此才能如此的感人至深,留名于文學的長河。而這一切的一切,源自于女作家楊沫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下了自己的青春往事。
手稿《青春之歌》(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館藏)
叛逆女孩
楊沫自小就是叛逆獨立的女孩,十四歲高小尚未畢業(yè),便為躲避腐朽家庭而私自跑到西郊考上了住校的西山溫泉女子中學。1931年楊沫父親破產之時,母親要給她安排婚事,嫁給一個國民黨軍官,楊沫毅然反抗,也因此脫離家庭獨立生存。青年時代的楊沫當過小學教員、家庭教師、書店店員,但始終住在北大附近的小公寓里,堅持在北大旁聽。在偶然的一次與小妹白楊共度春節(jié)時,楊沫遇到十幾位東北流亡青年,這些愛國青年中有不少是共產黨員,楊沫與他們相聚時受到了心靈的震動。她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曾說,“聽到他們對于國內國際大事的精辟分析,使我這個正在尋求真理,徘徊歧途的青年猛醒過來——啊,人生并不都是黑暗的,生活并不都是死水一潭!原來,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拯救危亡的祖國,為了一個美好的社會的誕生正在浴血奮戰(zhàn)!”作為青年知識分子的楊沫,自此漸漸走上了共產主義者的道路,而這一段從離家出走、抗婚、北大旁聽到受到共產主義者感染毅然改變舊我追求新我的傳奇經歷,形成了《青春之歌》最精彩部分的根基。
婦救會主任
1949年楊沫在《北京婦女》做副主編,那時她胖胖的,戴一頂八角帽,愛穿一身洗得發(fā)白的粗布列寧服,平時大大咧咧,憨厚又隨和,不像干部,更不像個文化人。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的作品成為《北京婦女》創(chuàng)刊號所有稿件中唯一受到時任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廖沫沙表揚的。廖沫沙評價楊沫的這篇《談談生孩子》最聯(lián)系實際,文字也最通俗,沒有知識分子氣。當時是解放初期,農村沒有完善的衛(wèi)生系統(tǒng),孩子大多由接生婆來接生,她們不懂消毒,導致產褥熱疾病多發(fā),死亡率很高,生孩子成為已婚婦女的一道“鬼門關”。楊沫在文中談了分娩最簡便的一些消毒方法,很容易操作,普通婦女在家里完全可以做到。別看楊沫是1936年就參加革命的老同志,當時也只有30多歲,同事都很好奇她怎么懂得這些知識。楊沫笑著說:“城里大醫(yī)院的大夫,倒不一定知道這些土辦法”。原來她在抗日根據地時就是一名地道的“接生婆”。生孩子是關系到女人和嬰兒的大事,作為縣里的婦救會主任,她怎能不學會接生呢?農村一向缺醫(yī)少藥,她就很用心地學會了土法消毒。一段小事揭示出楊沫的生命底色,那就是她在抗日戰(zhàn)爭的漫天烽火中,多年浸泡在窮鄉(xiāng)僻野,植根于勞苦群眾,和民眾們生死與共。她的創(chuàng)作生涯也總離不開這段血與火的經歷。
永遠的青春 永遠的歌
1951年,楊沫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的影響,想要創(chuàng)作一部反映她親身經歷的作品,盡管當時她受病魔折磨,還是堅持創(chuàng)作,終于在1958年出版了這部《青春之歌》。小說剛一出版便大獲成功,1959年國慶節(jié)前,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便已完成。一天晚上,楊沫接到了一個令她不敢相信的通知:周總理要在家中觀看《青春之歌》并接見主創(chuàng)人員。當楊沫來到中南海西花廳總理家中時,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與她熱情握手。鄧穎超還笑著對楊沫說自己很喜歡看《青春之歌》。電影放映的過程里,楊沫激動得幾乎看不清畫面,好像做夢般的經歷更是讓楊沫回到家后還興奮得睡不著覺。不出所料,當《青春之歌》公開上演后,各電影院全部爆滿,電影的主題曲《五月的鮮花》也隨著電影一起流行全國。鄧穎超寫信給楊沫說:“《青春之歌》電影我看過不止一次,小說也看到‘忘食’”。
《青春之歌》的成功似乎像是一個意外的爆炸,讓楊沫名滿天下。然而《青春之歌》的打動人心卻是必然,它寫出了楊沫最真切也最獨特的青春,更寫出了那一代人共有的青春。沒有什么比親歷的成長更能激勵人心,相信也沒有哪部作品比《青春之歌》更能代表那一代人的那些青春往事。同時,它的成功還在于以知識女性為主人公,塑造了林道靜這樣一個俠骨柔腸的女性形象。小說大篇幅寫作愛情,但又不是單純的愛情小說,愛情與救亡、戰(zhàn)斗交融在一起。作品中有戰(zhàn)斗、有愛情生活,又有個人靈魂世界的披露,將其組織成一個娓娓動聽的傳奇故事,為解放后的新中國文學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喚起了整整一代人的浪漫情懷?!肚啻褐琛芬幌Τ擅髞淼摹犊嗖嘶ā贰队夯ā贰段业囊患摇愤@些叫得響的作品都是沿著《青春之歌》的道路而來。
捐贈壯舉
楊沫的作品中都流露著對理想、對黨的赤誠,她的為人也是如此。在去世前一年,楊沫立下遺囑,將《青春之歌》的版權、10萬元稿費以及一批珍貴的手稿、文物全部無償捐贈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這是迄今為止大陸作家中唯一一位捐贈版權給文學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原副館長、著名學者吳福輝先生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的誕生與發(fā)展》一文回憶說:“比較晚成立的‘楊沫文庫’因作者開創(chuàng)了不僅贈書贈物并贈送版權的先例,而顯得十分特別?!?/p>
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陳建功回憶了楊沫先生臨終前他去看望的情景。1995年11月30日是楊沫生前最后清醒的一天。那天,她說了很多話,上午,她說要治好病,還有很多事要干,要繼續(xù)干。中午,她說要立遺囑,翟泰豐和陳建功就是這時來看望她的。楊沫表示自己是個共產黨員,一輩子為黨做事,稿費要捐出來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我的一切,都是黨的,都是黨給的,我永遠是黨的人!’隨后,楊沫同志又交待了自己曾經立下的遺囑,把《青春之歌》的版權、10萬元稿費以及一批珍貴手稿、文物捐贈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其高潔的人品和文品,將永遠為文學界銘記?!?/p>
對于楊沫將所有“遺產”捐贈給國家而不是留給子女的舉動,楊沫的兒子馬青柯說:“母親常以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教育我們,由于要把精力投入到革命事業(yè)和文學創(chuàng)作中,早年她不得不把我們幾個年幼的子女寄養(yǎng)到農村老家,后來又安排我們上常年住宿供給制學校。正如我姐姐馬徐然所說:愛也冷酷,愛也溫柔,她是一位新型的、可敬愛的母親,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普通的賢妻良母。”
1996年3月8日,“楊沫圖書、版權、稿費捐贈儀式”在文采閣舉行?!耙粋€人只有把他的生命和時代、和祖國、和人民的命運結合在一起,這生命才有意義,才燦若星辰,才不虛度年華?!保ā肚啻簯斒酋r紅的》)楊沫,青春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