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崎嶸: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向精品化、經典化邁進 ——專訪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作協(xié)網絡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崎嶸
記者:您認為近年來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陳崎嶸:首先,從內容上來說,網絡文學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無論在創(chuàng)作主題、內容還是思想傾向上,網絡文學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主流文化傳統(tǒng)和主流文學審美已經趨向同步。
在題材上,網絡文學改變了玄幻文學“一家獨大”的局面,呈現出寫作題材的多樣化。其中尤為矚目的是現實題材作品的大量涌現,我將其歸納為“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的整體性崛起” 。
從創(chuàng)作隊伍上來看,網絡作家隊伍進一步年輕化。過去,網絡作家主要由“80后”“85后”構成,如今“90后”“95后”網絡作家?guī)缀跽紦税氡诮剑@是一個非??上驳淖兓?,讓我們看到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隊伍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從創(chuàng)作風格和寫作手法上來看,近年來的網絡文學有一個新的特征,那就是各種題材元素、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風格的綜合性和糅合化。網絡作家開始將各種題材、形式、風格融合起來,使網絡文學呈現出更加千姿百態(tài)的局面。
記者:“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的整體性崛起” ,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陳崎嶸:首先,現實題材作品在網絡文學作品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從事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的網絡作家越來越多,現實題材作品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一大批優(yōu)秀的現實題材網絡作品涌現出來,比如齊橙的《大國重工》 , wanglong的《復興之路》 ,大地風車的《上海繁華》 ,郭羽、劉波的《網絡英雄傳》等等。
這些作品在表現當代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方面有明顯的突破,體現了網絡作家對社會歷史認知的深入,也反映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作品質量的顯著提升。更令人驚喜的是,有一些現實題材網絡文學作品甚至已經可以和傳統(tǒng)文學中現實題材作品的質量相媲美了。這些現象都體現了網絡文學向精品化、經典化邁進的趨勢。
記者:關注和討論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的時候,往往有將“現實題材作品”和“現實主義作品”概念混淆的現象,厘清二者之間關系對加強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應該也較為重要。
陳崎嶸:完全不能把現實題材和現實主義混為一談?,F實題材是指作品所描寫的社會環(huán)境和人物故事是現實的、當下的,它反映的是當代的社會生活和精神情感。比如,表現當前軍事、法治、教育、家庭、校園、職場等社會問題或行業(yè)領域的,都屬于現實題材的范疇?,F實主義則是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作家在書寫現實題材時,可以用現實主義來表現,也可以用浪漫主義、現代主義來表現;同樣地,作家用現實主義手法創(chuàng)作時,既可以處理現實題材,也可以處理其他題材。
當前,一些網絡作家仍然會使用穿越、架空、重生、異能、“金手指”等手法創(chuàng)作現實題材的作品,它們是“現實題材作品” ,但并不是“現實主義作品” 。不過,越來越多的網絡作家已經開始嘗試“正面強攻” ,用現實主義手法來創(chuàng)作現實題材作品,這是令人欣慰的。
記者:我們國家有著非常深厚的現實主義文學評論傳統(tǒng)和學者隊伍。隨著網絡文學的蓬勃發(fā)展,相應的網絡文學評論體系也正在建立起來。網絡文學的評價標準與傳統(tǒng)文學有哪些不同?
陳崎嶸:網絡文學在網上生成、網上傳播、網上閱讀、網上評價,它有自己的特點和創(chuàng)作規(guī)律,因此與傳統(tǒng)文學的評價體系不完全一樣。
相對于傳統(tǒng)文學,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具有自由化、隨意性、類型化等特點。我認為,在評價網絡文學作品時,我們應該尊重它的類型化選擇,鼓勵深挖類型化的潛質,期待類型化中涌現出精品力作,甚至是經典之作。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警惕類型化中存在的套路化、同質化等問題,鼓勵網絡文學作品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上的創(chuàng)新。
此外,網絡文學在網絡平臺上連載、更新,與讀者直接互動,使讀者、粉絲參與到創(chuàng)作中來,形成了一種直接面向讀者創(chuàng)作的模式;網絡文學本身又是依附于網絡平臺的,背后涉及民間資本的投入,講究利潤的回報,這也決定了網絡文學必須面向大眾。在評價網絡文學作品時,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我們的網絡文學評論體系建設,要總結出帶有規(guī)律性、共性,有利于網絡文學繁榮發(fā)展的理論指導原則。
記者:相對于復雜、生動的網絡文學發(fā)展現狀,網絡文學評論似乎略顯沉寂。作為文學發(fā)展的“兩輪”或“雙翼”之一,現實題材的發(fā)展離不開評論的推動。
陳崎嶸:較之網絡文學的變化發(fā)展,我們的網絡文學評論存在滯后性,很多評論是薄弱的、隔靴搔癢的。我們也在分析原因。首先,我們有大量的網絡文學作品,卻缺乏專門從事網絡文學評論的研究人員,雖然這些年也涌現出一些優(yōu)秀的網絡文學專家,但總體來說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專業(yè)人才仍然較少。其次,與傳統(tǒng)文學不同,網絡文學作品數量龐大,篇幅動轍數百萬字,評論家和網友一樣,要追更、參與,要閱讀極大量的作品和文字,面對令人咋舌的篇幅、層出不窮的新作,有時會有點兒“跟不上” 。最后,涉及一個評論習慣問題。網絡文學作品都是在網上生產、網上傳播的,但我們的文學評論還是習慣于在紙質媒介上發(fā)表,導致網絡文學讀者平時很難接觸到這些評論。種種原因造成了網絡文學評論的滯后性,這也是我們未來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