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冰川上的哨所
來源:解放軍報 | 崔博識  2019年12月16日08:26

8月9日,日記本傳到列兵唐源手中,這是他第5次在本子上寫下一天的記憶。

“又到了大家一周最期盼的日子。天氣還是老樣子,半天晴,半天雨……”作為哨所里兵齡最短的人,每次輪到唐源記錄的時候,他都格外認真。寫完合上本子,紅色封皮上那燙金的“連史”兩字映入眼簾,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哨所的不少官兵有寫日記的習(xí)慣,可因為環(huán)境和工作性質(zhì),日記本保存時間都不長。連長馬圣循有了個好主意:“大家把日記都記在一個本子上,不就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連史了嗎?”

“用我們的每一個今天來創(chuàng)造連隊的歷史。”手里捧著厚重的連史,馬圣循對大家說:“你們每一個人都會在這本連史上留下青春的印跡,這會是留給后來人的寶貴財富?!?/p>

這里是位于天山山脈重要分支的木扎爾特冰川,積雪終年不化,冰峰兀立千年,海拔高達3600米。木孜,蒙古語意為“冰川”,新疆軍區(qū)某邊防團木孜邊防連就駐扎在木扎爾特冰川下,被當(dāng)?shù)啬撩駛兎Q為“冰川使者”。

對于唐源來說,能上木孜哨所執(zhí)勤,是他最引以為豪的選擇。2018年9月,唐源從大學(xué)入伍,新兵訓(xùn)練后,被分配到木孜邊防連。

“早就聽說木孜哨所很苦,海拔3000多米,就是這樣我才要上去。當(dāng)兵,就要當(dāng)守衛(wèi)邊防的兵!”今年4月,當(dāng)連隊預(yù)選“踏冰勇士”時,唐源暗下決心。

可是,能上木孜執(zhí)勤的人,必須素質(zhì)拔尖、能力突出。面對激烈的競爭,唐源給自己定下目標:要當(dāng)木孜哨所的文書。

唐源找到連長馬圣循,向他說出自己的意愿。可連長的一席話給唐源澆了一盆冷水:“木孜哨所周邊環(huán)境危險,選拔時會側(cè)重執(zhí)勤次數(shù)多的老班長們?!?/p>

離開連部后,唐源并未就此放棄?!盁o論什么訓(xùn)練,他都是最認真的一個?!甭犞嚅L們的匯報,馬圣循心中泛起波瀾。

6月1日,宣布16名“踏冰勇士”時,唐源在列。

6月7日,端午節(jié),官兵們整裝待發(fā),踏上冰川旅途。前一天晚上,馬圣循囑咐炊事班,把粽子包好帶上,到哨所吃。

6月8日,官兵們到達哨所。雖然有些老兵曾多次到這里巡邏過,但卻從未像現(xiàn)在這樣駐扎下來。環(huán)境的艱苦抵不過戍邊的熱情,大家圍在一起吃著粽子,補過一個別有風(fēng)味的端午節(jié)。連長馬圣循開玩笑地舉起粽子,大家誰也搶不著,引來一片歡樂的笑聲?!绊斄颂靸海搅说貎骸?,打那以后,便成了戰(zhàn)士們調(diào)侃馬連長的順口溜。很貼切——哨所里最高的個頭,最方正的臉。

這個季節(jié),哨所每天下午5點多的時候,都會下一場雨。被子和褥子常年是濕的。剛住下來時,墻皮總往下掉,早上起床后,滿床都是灰白的渣子。沒多長時間,所有人的皮膚上都長了一片片的小紅疙瘩。馬連長帶著大家把紙貼在墻上,又托人從山下帶上來紅豆和薏仁煮粥,解決大家的皮膚問題。

16個人暫時住在40多平方米的房間里,雖然擁擠,可官兵們的床單依然拉得平展,被子捏得方正。馬圣循借著戰(zhàn)士們打趣他的話說:“不管在什么樣的條件下,身為軍人,就要像我的臉,再艱難也不能丟了軍人‘方正’的樣子!”

幾個月過去,曾經(jīng)的“白面書生”唐源臉上添了“高原紅”,與此同時,眉宇間也多了幾分剛毅。從小家境優(yōu)渥的唐源,已然明白“苦”與“樂”間的深刻含義。他撫摸著臉頰驕傲地說:“這是在高原守防的‘軍功章’!”

想上木孜哨所,必須穿過叢林與暗流,越過陡崖和山丘。

最近的溪流離路只有10多厘米的距離,常常將路淹沒。四級軍士長成俊車一邊走一邊告訴我們:“這是木扎爾特冰川融化后形成的溪流。有的地方今天有路,明天就沒路了?!?/p>

前面就是“一線松”了!成俊車口中的一線松是一棵搭在溪流兩岸上的松樹,是通往對岸的必經(jīng)之地。暴雨讓山體滑坡,路又比較窄,松樹從路旁傾倒,正好倒在溪水上,成為一座橋。

“有了這座松橋,就不用蹚水過河了?!笨缮谒墓俦鴤兏吲d了不到一個星期,溪水變得更加湍急,這棵松樹變成了溪水中間的一座“觀賞橋”。

在木孜哨所,路的變幻無常成為執(zhí)勤時的“老大難”。在成俊車的記憶中,走過的最艱難的路是那段70多度的陡路。

6月28日的10點左右,太陽剛從云層中露出頭來。成俊車和戰(zhàn)友們一起踏上巡邏路。

“沒路了……”巡邏還未過半,成俊車發(fā)現(xiàn),昨天剛走過的路變成了小瀑布。“那也要過去!”大家的意見一致。

一鋤一步,鍬聲一路。成俊車和戰(zhàn)友們手拉著手,一步步走過這段300多米的“路”。其實說是走,不如說是爬。

在木扎爾特冰川的6月,幾乎每次巡邏時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疤け倍?,已然成為官兵巡邏執(zhí)勤的常態(tài)。

每次巡邏回來,哨所官兵“卸甲”的“必要步驟”之一是“磕鞋”,因為鞋里都是冰。成俊車一邊“磕鞋”一邊說:“巡邏路上有水,深處已經(jīng)漫到膝蓋。這里早晚溫差近30攝氏度,等巡邏回來已經(jīng)是晚上,鞋子就結(jié)冰了?!?/p>

除此之外,“必要步驟”還包括將在巡邏路上撿拾的樹枝放置在柴房里。每次回到哨所,背回樹枝最多的人一定是成俊車。哨所曾因山體滑坡、冰川崩裂和雪崩等突發(fā)狀況而成為“孤島”,他們需要盡量做好物資儲備。

7月上旬,木孜哨所成為“冰川孤島”:一次持續(xù)多天的暴雨導(dǎo)致山體滑坡,官兵們的“生命通道”被無情切斷。

暴雨不斷倒灌,泥石流將唯一進山的路堵住,新鮮的食物即將消耗殆盡,與外界通聯(lián)的方式僅剩衛(wèi)星電話,但電量也支持不了幾天了。

“連長咋辦???咱們的物資恐怕堅持不了多長時間……”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戰(zhàn)士們緊張了。

馬圣循第一時間用衛(wèi)星電話向上級報告后,關(guān)機保存電量,并下達命令:“所有人從現(xiàn)在開始減少活動,保存體力!”

“黨員出列!”馬圣循帶著哨所黨齡和兵齡最長的兩個班長劉攀和成俊車,沖進了漫天風(fēng)雨中。

撿樹枝,挖野菜……強風(fēng)吹著暴雨,直往雨衣里灌,三人身冷心熱,一起尋找守護哨所的“綠色生機”。

陡崖上,成俊車抓住一大簇野菜,正想用力拔出來,腳下的石頭被暴雨沖刷滾落,人也跟著滑了下去。危險時刻,馬圣循一把抓住了成俊車的手臂。那天,在戰(zhàn)友們期盼的目光中,3個渾身濕透的人背回了三個大編織袋——樹枝、野菜、野蔥。

半個多月后,道路被疏通,一輛載滿食物的車開上木孜,官兵們相擁而泣。

“雪山亮劍,奮勇當(dāng)先;厲兵秣馬,忠誠戍邊?!泵刻斐霾偾昂屯睃c名時,官兵們會齊聲呼喊連隊的戰(zhàn)斗口號,這是經(jīng)過多次征集大家意見,最終確定的口號。

“一個班一棵樹,炊事班兩棵樹。”8月初,連長馬圣循帶著15名官兵在哨所周圍栽下松樹??粗∷蓸湓陉柟庀率嬲怪θ~,大家都十分欣喜。松樹四季常青,將會像戰(zhàn)友一樣陪伴著他們一起戍邊。

可幾個月前,哨所的荒地上還是寸草不生,鐵鎬刨下去直冒火星,下面全是巖石。就算栽了樹,也活不成。怎么辦?大家犯了難。

“移土!”連長一錘定音。“我們這一代官兵鋪好土層,下一代官兵就能種活樹。”

要翻兩座山,才能取到種樹的土。大家用這唯一的一輛小推車,在66天內(nèi)推回了哨所周圍5厘米厚的土。

8月1日,建軍節(jié)。團里舉辦“紅歌伴我守邊疆”歌詠比賽,其他單位都是通過視頻會議系統(tǒng)開展現(xiàn)場比賽,而木孜哨所因為房間小、燈光暗,視頻連線人臉都看不清,沒辦法參賽。

一個特殊的節(jié)目在馬圣循心里醞釀:用視頻和照片記錄哨所官兵的生活,用歌曲唱出大家的守防意志。

會攝影的中士何劍鋒主動請纓,接下任務(wù)。爬冰川、蹚雪水、升國旗、在界碑前宣誓……何劍鋒拿著相機,在一次次巡邏途中拍下了一幕幕感人的畫面。

“青春年華留給了邊防線,我把尊嚴立在界碑之間,萬里邊關(guān)揮灑愛戀,雪域高原無悔無怨……”官兵們一邊大聲唱著歌,一邊充滿豪情地行走在冰層之上。

每次巡邏出發(fā)前,官兵們都要在哨所的松樹上系上寓意平安歸來的紅布條。想家的時候,大家也會在布條上寫下思念,這成為哨所官兵們一種特殊的習(xí)慣。

在視頻最后,唐源一邊在松樹上系上一根紅布條,一邊對遠在家鄉(xiāng)的母親說:“媽媽,我在這里挺好的,您放心。您的腿冬天里還疼嗎?要照顧好自己。您看,這是我親手栽的樹,我為您綁個紅布條……”

最后,木孜哨所的視頻節(jié)目被評為“一等獎”。

8月中旬,昭蘇突降大雪,而冰川上的風(fēng)雪更加猛烈,通往木孜哨所的路被大雪覆蓋。

8月飄雪,在山里是常事,只不過這回下得更大一些。四級軍士長成俊車告訴我們,有一次,他們8月上去巡邏時,走了3天,換了4次馬,克服重重困難才到達巡邏點位。那段行走在風(fēng)雪冰川上的日子,成為成俊車一生難忘的記憶。

8月17日,迎著風(fēng)雪,成俊車帶著巡邏分隊再次從哨所出發(fā),巡邏終點在風(fēng)雪深處。出發(fā)前,成俊車和戰(zhàn)友們在自己栽種的樹上綁上紅布條。風(fēng)雪中,那一根根紅布條迎風(fēng)飄舞,在冰川的映襯下格外鮮艷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