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沙漠入口的“非洲好萊塢”
來源:人民日報 | 劉 慧  2019年12月01日07:50
關(guān)鍵詞:非洲好萊塢

從馬拉喀什出發(fā),沿著東南方向行駛,我們的車一直在深邃的山谷和壯闊峻峭的山峰之間盤旋蜿蜒。窗外望去,磚紅色山體的底色上點綴著西洋杉、杜松、野橄欖和矮棕櫚。4個小時的車程,最高處翻越海拔2260米的阿特拉斯山脈,便到了著名的“非洲好萊塢”——摩洛哥東南部小鎮(zhèn)瓦爾扎扎特。

進入小鎮(zhèn)中心之前,會經(jīng)過一處玫瑰山谷,那里常年擁有著河流的滋養(yǎng),到處是谷類和指甲花,山谷里還有梯田。6片棕櫚林形成了撒哈拉沙漠深處一條美麗的“綠絲帶”。1987年被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就在這里。這個位于沙漠入口處的古老村落便是瓦爾扎扎特最受電影人歡迎的拍攝地點。

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建于公元757年。一眼望去,隆起的山坡上,一座紅褐色古堡仿佛從巖石中升起。夕陽下,錯落有致的紅土建筑群籠罩在一片金黃色的余暉中。這里原是世居于此的柏柏爾人為抗御流寇劫掠而修造的防御型居住區(qū),扼守著一條穿過撒哈拉沙漠的重要商道,是進入撒哈拉沙漠的必經(jīng)之地。

沿著臺階走上去,村落的構(gòu)造逐漸清晰起來。環(huán)顧四周,高大的紅土墻十分牢固,沿用了南部摩洛哥的傳統(tǒng)建筑技術(shù)。作為河谷邊上眾多城堡式村莊中保存最為完好、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它全部用紅土和木材作為材料,以“干打壘”方式,層層疊疊依山而建,頗有氣勢。這種典型的北非要塞建筑被稱為“卡斯巴”,多為三層,底層是馬廄,二層是糧倉,三層是住宅。此外,村莊還建有監(jiān)視羊群的公共小屋、清真寺、村民會議室等公共建筑。光禿的山頂上有一處土房,是村里的糧倉,外敵入侵時,全村人便退守到這里進行防御。

走進屋里會發(fā)現(xiàn),這種紅土夯制的建筑隔熱性能極佳。屋外日光照射強勁,屋內(nèi)卻清涼宜人。屋頂是由一種帶有苦味的柳木條編織而成,散發(fā)出可以驅(qū)逐昆蟲的味道。與村民交流后得知,一直到今天這里一共只有8戶人家,這些建筑物沒有任何藍本效仿,完全是根據(jù)生活在當?shù)氐陌匕貭柸说膶嶋H需求建造的,十分實用。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這樣描述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摩洛哥南部建筑的經(jīng)典范例,一組由高墻圍起來的土制建筑,典型的前撒哈拉居民聚居區(qū)。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建筑形式不僅影響了毛里塔尼亞、利比亞等周邊國家的建筑風(fēng)格,非洲其它地區(qū)的土質(zhì)建筑結(jié)構(gòu)在很大程度上也繼承了北非柏柏爾人的傳統(tǒng)。

原始的土著風(fēng)情、充足絢麗的陽光、未被污染的自然環(huán)境,成為眾多好萊塢導(dǎo)演青睞瓦爾扎扎特的理由。從上世紀60年代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到90年代的《木乃伊》《角斗士》,再到近幾年熱播的《權(quán)力的游戲》。超過200部影視作品在此取景,讓這里獲得了“摩萊塢”之稱,甚至催生了一處影視基地,讓瓦爾扎扎特成為聞名世界的“電影之城”。

如果你也是“沙漠電影”的粉絲,那么你一定能在這里找到熟悉的感覺。似乎這個地方可以為任何古老的沙漠故事提供真實的場景。第一個將瓦爾扎扎特搬上大熒幕的是英國著名導(dǎo)演大衛(wèi)·里恩,他于1962年拍攝了史詩級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此后,包括由布拉德·皮特和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通天塔》等眾多好萊塢大片在這里拍攝。近年來,中國導(dǎo)演也開始將目光投向這里。2018年春節(jié)熱映的《紅海行動》便在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拍攝了大量實景。

摩洛哥被業(yè)界評價為“電影制片人的天堂”,還因為這里“有非常搶手的建筑工人、油漆工、臨時演員和電力資源”。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輕松滿足多樣的角色需求。此外,摩洛哥政府也大力支持本國電影業(yè)發(fā)展,例如為戰(zhàn)爭題材電影提供軍事裝備以及為外國劇組減稅等政策。

黃昏時分,落日將大漠渲染得如夢如幻,坍塌的殘垣、高低不平的粗糙磚塊、遠處的小型綠洲,仿佛都在訴說著這片沙漠的舊時今昔。四周靜悄悄的,只有來自撒哈拉的風(fēng),仿佛看到阿拉伯的勞倫斯騎著他的馬朝沙漠深處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