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蒙古族當代母語詩歌概論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19年第6期 | 海日寒  2019年11月27日13:25

內容提要:蒙古族當代詩歌經歷了1940 年代—1970 年代、1980 年代(1978 年— 1992 年)、1990 年代(1993 年—2000 年) 和新世紀(2001 年至今)四個連續(xù)而多變的歷史階段,形成了抒情主義、意象主義和語言詩三個創(chuàng)作方向。其中,抒情主義為主流,意象主義和語言詩為分支。近代以來,蒙古族詩人的創(chuàng)作具有了“世界意識”和跨文化視野,蒙古族詩歌的美學形態(tài)也與世界詩歌思潮有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現(xiàn)實主義、啟蒙主義、浪漫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 包括后現(xiàn)代主義) 是當代蒙古族詩歌創(chuàng)作中共存的四種美學追求。1980 年代以來的蒙古族詩歌形成了游牧、農耕和都市三種不同文化經驗的表達,游牧文化經驗的表達最為充分。

關鍵詞:蒙古族 當代 母語 詩歌 發(fā)展

1947 年5 月內蒙古自治區(qū)成立,翻開了內蒙古文學的新篇章。納?賽音朝克圖的《沙漠的故鄉(xiāng)》和杜古爾蘇榮的《起來,內蒙古的孩子們》等詩歌成為劃分蒙古族現(xiàn)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分水嶺。

起來,內蒙古的孩子們

斬斷奴隸鐵索的時候到了

給膘壯的馬兒架上鞍子吧!勇士們

大草原用怒吼在呼喚你們

——杜古爾蘇榮《起來,內蒙古的孩子們》①

銀沙連綿的大漠

是世代居住的故鄉(xiāng),沿著共產主義的道路

高舉自由的旗幟。

——納?賽音朝克圖《沙漠的故鄉(xiāng)》②

蒙古族母語詩歌就是以這樣雄壯的聲音開啟了“當代模式”,被文學史稱作“群眾詩歌運動”③的詩歌現(xiàn)象一直延續(xù)到1953年前后, 創(chuàng)作了大量宣傳鼓動詩,它們以文學的方式直接參與了解放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改造。

一 連續(xù)而多變的四個時期

蒙古族當代詩歌經歷了1940 年代—1970 年代、1980 年代(1978 年-1992 年)、1990 年代(1993 年-2000 年) 和新世紀(2001 年至今)四個連續(xù)而多變的歷史階段。四個時期的蒙古族詩歌創(chuàng)作與內地的詩歌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獨特的一面,特別是后兩個時期有著很大的差異。

1940—1970 年代的蒙古族詩歌以革命與建設為主題,以塑造革命英雄典型為主要目標, 以謳歌革命歷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和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為主要內容,格調昂揚,風格雄健, 情感質樸,極具清新浪漫的民族特點和地域特色,在當時的中國文壇掀起了一股草原風。當時的詩歌形成了以革命、建設、英雄、理想、共產主義、民族解放、民族團結、民族國家為核心話語的主題形態(tài);形成了以民族化、大眾化為發(fā)展方向的美學形態(tài),民間資源受到極大重視;革命現(xiàn)實主義、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兩結合”創(chuàng)作方法成為唯一創(chuàng)作方法,昂揚的“頌歌模式”被推向極致。與1947 年前的詩歌相比,當時的蒙古族詩歌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大批有才華的詩人迅速成長,形成較大規(guī)模的書面詩人隊伍;世界詩歌資源,包括漢族詩歌、蘇聯(lián)詩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詩歌和進步詩歌被有效利用,拓展了蒙古族詩人的眼界。這一時期的主要詩人有納?賽音朝克圖、巴?布林貝赫、齊木德道爾吉、杜古爾蘇榮、納?塞西亞拉圖、哈?丹碧扎拉森等。納?賽音朝克圖、巴?布林貝赫是這一時期蒙古族母語詩歌的杰出代表。納?賽音朝克圖(1914 年—1973 年) 當時擔任中國作協(xié)理事、《詩刊》編委,其代表作抒情長詩《狂歡之歌》(1959 年)被翻譯成漢文刊發(fā)在《人民文學》④,引起強烈反響。他在新中國成立后出版十余部詩集,其中, 漢文詩集《納?賽音朝克圖》《狂歡之歌》等在國內產生重要影響;巴?布林貝赫(1928— 2009 年)的抒情長詩《生命的禮花》(1959 年)被譯成漢文刊發(fā)在《詩刊》⑤,并分別于1960 年、1962 年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引起全國詩壇關注。他先后出版了17 部詩集,其中,漢文詩集《巴?布林貝赫詩選》《龍宮的婚禮》等在國內影響很大。其他一批優(yōu)秀詩人和作品,如齊木德道爾基的《白靈獸的故事》、納?賽西雅拉圖的《年輕的運動健兒》、哈?丹碧扎拉森的《故鄉(xiāng)》、杜古爾蘇榮的《無法忘卻那可惡的一天》等均在蒙古族讀者中產生強烈反響。

1980 年代(1978 年—1992 年)是內蒙古文學的復興時期。與改革開放的主旋律相輔相成,文學以反思與現(xiàn)代建構為核心主題, 創(chuàng)作上以啟蒙主義為主導,浪漫、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多元共生,人本主義成為作家的主要思想武器;反映社會歷史變革,探索人性,思考民族文化與心理的現(xiàn)代轉型,建構現(xiàn)代民族文化與人格成為這一時期蒙古族文學的主題。其中, 1980 年代的側重點是反思與探索,1990 年代的側重點是調整與選擇。

如果說1950 年代—1960 年代蒙古族詩歌建立了“頌詩”高峰,那么1980 年代詩歌開辟了蒙古文“現(xiàn)代詩”的廣闊道路。以阿爾泰、齊?莫日根、勒?敖斯爾、諾力瑪蘇榮、納?松迪、德力格爾倉、蘇尤格、色?烏力吉巴圖、薩仁其其格為代表的第二代詩人, 進行思想、藝術、內容、形式、體裁全方位探索,讓蒙古文詩歌迅速向世界現(xiàn)代詩靠攏, 產生了《心靈的報春花》《迷路的夢》《齊?莫日根新詩選》《勒?敖斯爾新詩選》《小草與世界》《憶?墳?鳥》等重要詩集。阿爾泰、齊?莫日根、勒?敖斯爾三位無疑是第二代蒙古族詩人的杰出代表。阿爾泰(1949—) 的系列組詩《心靈的報春花》發(fā)表后引起巨大轟動,受到蒙古族讀者的高度禮遇。他出版了《阿爾泰詩選》《心靈的報春花》《阿爾泰新詩選》等重要詩集。齊?莫日根(1944 年—2012 年)的抒情長詩《蟈蟈長鳴》、組詩《灰色兔》,勒?敖斯爾的敘事詩《蘇米亞》、組詩《牧馬人之歌》《祖父的希日塔拉》等也引起巨大反響。老詩人杜古爾蘇榮(1926 年—2014 年)筆耕不輟,俞老彌堅, 從1947 年一直創(chuàng)作到2014 年,一生共創(chuàng)作詩歌757 首,在1980 年代—1990 年代以《杜古爾蘇榮詩集》(1991 年)、《故鄉(xiāng)的夏天》(2000 年)等詩集有力地影響了母語詩壇。

以特?官布扎布、波?寶音和希格、勒?超倫巴特爾、德?斯仁旺吉拉、色?敖特根巴雅爾、仁?斯琴朝克圖、特?思琴、納?熙樂、要?額爾敦陶克陶、策?朝樂門、納?烏力吉德里格爾、烏云格日樂、烏蘭托婭、瓦?哈斯為代表的第三代詩人致力于蒙古文詩歌的現(xiàn)代化探索,實現(xiàn)了蒙古文詩歌與世界現(xiàn)代詩的融合。特?官布扎布(1957 年—)、波?寶音賀希格(1962 年—)是第三代詩人的代表,也是蒙古族“朦朧詩”的領路人,他們分別出版了《二十一世紀的鐘聲》和《另一種月亮》《天風》《雪的郵票》等詩集,成為蒙古族現(xiàn)代派詩歌的中流砥柱。德?斯仁旺吉拉、仁?斯琴朝克圖、要?額爾敦陶克陶、策?朝樂門等詩人更熱衷于蒙古族游牧文化的本土性表達,民族特色鮮明,充分體現(xiàn)了草原詩歌的“奶香”與“馬背風”。他們分別出版了《德?斯仁旺吉拉詩選》《失落的天堂》《英雄的鷹》《傾聽寂靜》等詩集。

1990 年代(1993 年—2000 年),在市場化、商品化大潮的沖擊下,蒙古族文學堅守理想陣地,在艱難世事中求生存,求發(fā)展, 走向多元共生道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阿爾泰、齊?莫日根、勒?敖斯爾、蘇尤格等老一代詩人延續(xù)著啟蒙主義主旋律;波?寶音和希格、瓦?賽音朝克圖、包?烏尼爾、昂吉特、海日寒、包龍深化著現(xiàn)代主義實驗; 滿全、多蘭、葉爾達、烏?納欽、那?呼和喜貴、馬英、哈?巴圖吉日格拉、齊?那順達來、亞?查干牧仁等人帶有浪漫唯美色彩的詩歌得到了讀者的青睞;而以薩那嘎爾布、色?哈斯烏力吉、恩克哈達、莫?斯琴巴特爾為代表的文化詩歌也從邊緣走向中心,產生了較大影響。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詩集《蒙古人》《溫馨時光》《飛鳥集》《遙遠的預言》《遙遠的雪山》《色瑪》《駿馬家園》《溫暖人間》《火鬃》等。

21 世紀初,內蒙古提出了“建設民族文化大區(qū)”的口號,草原文化研究深入開展,有力支持了民族文學的縱深發(fā)展。草原文化精神的深度探索和底層生存狀態(tài)的關懷成為新世紀內蒙古文學的突出主題。創(chuàng)作方法更加多元化和個人化,書面文學和網絡文學交叉互動, 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相映成趣,文學的網絡化、媒體化、大眾化全面升級。新生代詩人群崛起,他們大多是“70 后”和“80 后”, 如額爾敦巴雅爾、朵仁珠拉、甘旗茂都、海風、都仍吉日格拉、敖其爾巴尼、孟克吉雅、巴雅兀惕?桑杰、納德米德、克?哈斯巴雅爾、格?恩和巴雅爾、色?烏力吉吉日嘎拉等。詩歌界的本土文化熱潮愈演愈烈,從主題、價值到審美全面向本土文化回潮,立志建構游牧文化的審美世界?!痘鸺t的孤獨》(都仍吉日格拉)、《水跡》(敖其爾巴尼)、《第十三月》(納德米德)等詩集集中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而新生代中的另一群體則趨向于現(xiàn)代主義,熱衷于現(xiàn)代經驗的前衛(wèi)表達,他們出版了《詩歌世界》(如朵仁珠拉)、《一棵樹》( 甘旗茂都)、《郊外的秋天》(海風)、《鉛筆畫》(孟克吉雅) 等詩集。詩歌朗誦比賽通過現(xiàn)代媒體的助陣, 成為蒙古族文藝界的一件盛事,“詩歌那達慕” 現(xiàn)象如火如荼,誕生了一批朗誦詩,在民眾中產生了廣泛影響。網絡詩歌悄然興起,成為蒙古族網絡文學的龍頭,全民寫作成為新世紀蒙古族母語文學的獨特景觀。

二 抒情、意象和語言:三個創(chuàng)作方向

蒙古族當代詩歌在1970 年代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抒情主義、意象主義和語言詩三個創(chuàng)作方向。其中,抒情主義為主流,意象主義和語言詩是分支。

(一)抒情主義詩歌觀念

以抒情為詩歌本質特征的抒情主義是當代蒙古族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流。其首創(chuàng)者和實踐者是納?賽音朝克圖和巴?布林貝赫。納?賽音朝克圖的詩歌以直接抒情為特色,情感真摯熱烈,抒情汪洋恣肆,風格樸質明朗;巴?布林貝赫的詩歌集史詩的崇高、民歌的柔婉、贊祝詞的鋪排為一體,注重營造意境,風格精致而雄健。

在酒宴中滌蕩心扉的歌聲婉轉回環(huán)

讓筑巢在蘆葦中的鴻雁盡情舞蹈吧!

在胡琴長笛和弦共鳴的悠揚樂聲里

讓輕健的馬兒揚起長鬃抖擻雙耳吧!

——納?賽音朝克圖《狂歡之歌》⑥

伊敏河的水平靜得沒有一點波瀾

岸上的柳條安靜得沒有一絲喧囂

兩匹駿馬的步伐叫醒了安靜的柳條

一對青年的歌聲撫慰了平靜的水流

——巴?布林貝赫《伊敏河水》⑦

阿爾泰、勒?敖斯爾繼承并改造了抒情主義,使其更加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如阿爾泰的詩歌,形式上是自由體詩,內容上是包容詩。他視抒情為詩歌主要功能的同時,將敘事、議論、對話功能引入抒情詩,提煉出能夠包羅萬象的自由體包容詩。阿爾泰的詩歌既受到惠特曼自由體的影響,也顯示出蒙古族長調民歌的悠長韻律,龐雜的內容對應了復雜的現(xiàn)代經驗。

老牛車是我的老師

從南艾里出發(fā)

過了夜,慢騰騰

朝驛站趕路的

老牛車是我的老師

“二十世紀快結束了”

兩個輪子在地上兩個犄角在天上寫蒙古族當代母語詩歌概論

著,走來的

老牛車是我的老師

留下的作業(yè)龐雜無邊

老牛車是我老師

——阿爾泰《我的老師》⑧

勒?敖斯爾的詩歌前期是很整飭的格律體,后期演變?yōu)樽兓喽说淖杂审w,體式靈活, 意境明麗,抒情激越,議論巧妙,成為蒙古文抒情主義詩歌的中流砥柱。21 世紀以來,“文化詩歌”和朗誦詩繼承了抒情主義衣缽,更注重文化內涵的表達,強調朗誦性和聽覺效果。

冥遠的雨季姍姍來臨時, 我在黃昏的深處給你屈膝。

生命的光影尚未結束之前,我依舊是你的奴隸。

向你乞求太陽。

向你乞求地球。

在向你乞求大海和生命的日子里, 我是人世間最可憐的乞討者!

我從未告訴過你,泥濘的道路阻擋了我的前行。

昨天的一場冷雨依然綿綿細細,穿過路邊的茅草屋和森林時,你的手長滿了我的所有方向!

——滿全《愛之佛幡》⑨

滿全唯美浪漫的散文詩開創(chuàng)了抒情主義詩歌的新界面,他以生命為靈魂,語言為翅膀, 強調浪漫想象與感傷情調,善于營造虛實相生, 虛無縹緲的審美意境,體現(xiàn)了朦朧、神秘、憂傷的東方美,他的長詩《赤腳女神》《愛之佛幡》和《飛鳥集》都是蒙古文詩歌史上浪漫主義的力作。

(二)意象主義詩歌觀念

1980 年代中期,在國外現(xiàn)代主義和內地“朦朧詩”有力影響下,意象主義成為部分詩人的探索方向,齊? 莫日根的詩集《迷夢》和特?官布扎布的詩集《二十一世紀的鐘聲》就集中體現(xiàn)了這一探索。他們不再滿足于單純的抒情和摹寫,竭力為思想情感尋找客觀對應物,將詩歌定義為“意象方程式”⑩,決絕喋喋不休的言說,而以沉默、直觀、簡潔的意象編寫內心世界的“方程式”,以隱喻、象征、神話的方式重構詩意。

世界,青蛙那般大

在那上邊我躺成了一座山

二十年,從頂針大的天窗

欣賞著世界……

草原,世界般大

五湖四海

被夾在剽悍的馬鬃里

——齊?莫日根《眼》11

一道閃電在手中折斷

我要用問號

重新整理一切

——特?官布扎布《青年時代》12

時間迷茫空間迷茫

宇宙間的一切迷茫了

——特?官布扎布《青年時代》13

齊?莫日根的意象詩簡短而復雜,總是將瞬間的復雜感受聚合為凝練的意象組合,以小見大,一朵花鑒天堂;特?官布扎布的意象詩帶著更多抒情因素,意象如洶涌的江河奔流而來,表現(xiàn)復雜的情感、思緒之流。仁?斯琴朝克圖、斯仁旺吉拉的詩歌將意象主義融合到文化詩歌中,集中表現(xiàn)游牧文化心理和生活情趣;瓦?賽因朝克圖、多蘭等人也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意象主義觀念,與他們的智性寫作有機整合在一起。

(三)語言詩學觀念

蒙古族詩歌發(fā)展到1980 年代后期,一種新的詩學觀念悄然興起。詩人波?寶音和希格對語言有一種魔術師般的迷戀,這種迷戀通過國外現(xiàn)代詩歌的洗禮,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成熟為一種嶄新的詩學思想——語言詩學。語言詩學即以語言為本體,以語言重新命名存在的詩歌。

在地圖上尋找

故鄉(xiāng)

只是一顆不起眼的淚滴

阿媽寄來的家書說:

別用那一滴淚哭泣

每每讀到此我都泣不成聲

那一滴永不干涸的淚

始終澆灌著我美麗的鄉(xiāng)愁

在地圖上

故鄉(xiāng)用婆娑的淚眼盯著我

故鄉(xiāng)啊

放大我永恒的長生天

我要離—你—遠—去

——波?寶音賀希格《故鄉(xiāng)》14

在語言詩中,現(xiàn)實被解讀為語言現(xiàn)實,語言成為一切;內容與形式合一,主體的語言化、直覺化,非邏輯性、第一次命名,語言與存在合一等成為其主要特征。寶音賀希格出版了《天之風》《九十九只黑山羊》《雪的郵票》等詩集, 成為語言詩的重鎮(zhèn),包?烏尼爾和哈?巴圖吉日嘎拉也在語言詩和純詩方面作出了貢獻,分別著有詩集《獨木林》和《侵襲的五面》等詩集。

自1980 年代—1990 年代以來,三種詩學觀念多元共存,競相發(fā)展,見證了蒙古族詩歌與世界詩歌日益接近的同步性,表明蒙古族母語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了繁榮發(fā)展的黃金時期。

三 美美與共:四種審美追求

近代以來,蒙古族詩人的“世界意識” 逐漸形成,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了跨文化視野,蒙古族詩歌的美學形態(tài)也與世界詩歌思潮有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概而觀之,當代詩歌中共有四種美學形態(tài):現(xiàn)實主義美學、啟蒙主義美學、浪漫主義美學和現(xiàn)代主義(包括后現(xiàn)代主義) 美學。

現(xiàn)實主義美學在這里指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美學。1940 年代—1970 年代革命時期的詩歌遵循了這一美學原則,以反映論為指針,塑造典型形象,主體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抒情上,追求樸素和雄壯的風格,形成了“頌歌模式”, 政治抒情詩和生活贊美詩成為主流。納?賽音朝克圖、巴?布林貝赫等第一代詩人的作品均有濃重的現(xiàn)實主義特色,但由于蒙古族詩歌具有強大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部分詩人的作品也體現(xiàn)了浪漫色彩,如巴?布林貝赫和齊木德道爾吉的詩歌。

在汗水滴過的地方

噴涌出清澈的甘泉!

在熱血灑過的地方

盛開了美麗的海棠!

——巴?布林貝赫《生命的禮花》15

七彩祥云

忽上,忽下

七色駿馬

交錯,奔突

五月五日

狩獵的節(jié)日

馬蹄磨了半寸

大地凹了一尺

——巴?布林貝赫《狩獵日》16

現(xiàn)代化的呼喚和歷史進步的渴望使1980 年代—1990 年代蒙古族詩歌多帶有啟蒙主義色彩。阿爾泰、齊?莫日根、勒?敖斯爾、諾力瑪斯楞、納?松迪、德力格爾倉、蘇尤格等詩人的作品均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了這一美學特征。他們詩歌中的主體在很大程度上是啟蒙主體,作品有很濃重的思辨特質,反思性、社會性和批判性突出,理性、真理、現(xiàn)代化、樂觀的歷史觀成為他們的核心話語。另一方面,由于蒙古族詩歌傳統(tǒng)的強大引力, 他們的詩歌也更多體現(xiàn)出浪漫色彩,具有濃烈的抒情性。

只要惦念著那個夏日

天空就不會老

翁吉拉特的天空

那一夏

藍得悠遠

二月剛過布谷鳥就耐不住寂寞

翁吉拉特山的三月藍色白頭翁爬滿山坡

哦,讓人迷醉的翁吉拉特的夏天!

……

圣主駕臨!

百花點燃千萬佛燈

闊訶侖額吉的故鄉(xiāng)藍幽幽的翁吉拉特草原

升起照耀千古的太陽!

那個夏日那么遙遠!

那個夏日那么美好!

——勒?敖斯爾《夏日猜想》17

浪漫主義美學主要體現(xiàn)在德? 斯仁旺吉拉、仁?斯琴朝克圖、色?敖特根白乙等詩人和更年輕一代的詩人多蘭、滿全、葉爾達、馬英、那順達來、沙?莫日根等人的作品中。比起上一代,與改革開放時代一同成長的他們, 其主體中的啟蒙責任、社會擔當、批判意識越來越稀薄,而自由、理想和美成為他們詩歌的核心。他們在歷史觀和價值觀上體現(xiàn)出一種反現(xiàn)代的特質,追求“寶木巴”(蒙古語中的“烏托邦”)理想,緬懷牧歌生活、渴望愛的世界、建構“想象世界”成為他們詩歌的主要特色。

如月溫柔的一個女人剛剛死去

殉葬她的東方黃昏

逃出靈柩

嘆息般陰森的寂靜中

哭得直到無力

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按捺不住自己解開了胸前紐扣

袒露純潔的身軀

在火中安然裸睡的美麗女子

原來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失去母親的孤兒們

沒有互相告訴,就此失散多年

寒冬冷月光下的圓明園

撕裂心扉般的荒涼、荒涼……

——多蘭著,哈森譯《圓明園》18

另一部分詩人的作品體現(xiàn)出強烈的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風格。如特?官布扎布、波?寶音賀希格、特?斯琴、瓦?賽音朝克圖、昂格圖、海日寒、瓦?哈斯、包龍、吉日木圖、朵仁珠拉、甘旗茂都、海風等人的作品。他們的詩歌無論從表現(xiàn)異化、解構理性、重建詩性的主題上看, 還是從孤獨的主體、懷疑的價值觀、悲觀的歷史觀上看,或者從“新神話”、破碎化、零散化、游戲化等藝術追求上看,都烙著深刻的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印記。從蒙古族詩歌傳統(tǒng)看, 他們走得最遠、最義無反顧、最具顛覆性。他們第一次把丑、平庸、荒誕等美學范疇納入到蒙古族詩歌中,并表現(xiàn)出了一種變形美、病態(tài)美和朦朧美。

每晚,星星

成為我無數(shù)的傷口

疼痛

——特?官布扎布《幻覺》19

世紀黃昏陷阱一樣玄奧的微笑里

命運的蒼天迷惑不解勒馬狐疑……

在冬晚的寒風中凍瘡的臉頰上

最后一滴濁淚一樣悲愴的夕陽

將拖著長長身影游蕩的孤獨的朝圣者

撕裂的心兒鋪展開涂滿不幸的顏色

——瓦?賽音朝克圖《世紀末祈愿》20

這些現(xiàn)代派詩歌表現(xiàn)出復雜、畸形的感覺,陰冷、負性的情感,變形、病態(tài)的想象特征,使蒙古文詩歌以桀驁不馴的姿態(tài)加入了世界現(xiàn)代詩歌行列。目前,這幾種美學形態(tài)在當下蒙古族詩歌創(chuàng)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詩人們在各自的道路上繼續(xù)探索前行著。

四 文化之緯:三種文化經驗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長期以來經營著游牧生活方式。清朝末期以前,蒙古族人民的主要生產、生活方式是游牧,因而“逐水草而居” 的游牧文化成為蒙古族的文化主流。到了21 世紀的今天,雖然游牧方式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作為“傳統(tǒng)”的游牧文化仍是蒙古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堅持;隨著清朝末年“蒙地開放”“移民實邊”政策的實施,內蒙古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農墾現(xiàn)象,時至今日,靠近內地的大部分地區(qū)早已變成了全農或半農半牧地區(qū)。生產方式的改變也帶來文化變遷, 蒙古族中有了人口眾多的“蒙古農民”,這些蒙古農民在文學中也有著自我表達的欲望; 20 世紀也是內蒙古地區(qū)城市化迅猛發(fā)展的時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現(xiàn)代化、城市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內蒙古地區(qū)出現(xiàn)了百萬人口以上的中、大城市,包括詩人在內的民族知識分子大量涌入城市,成了“都市人”,他們一方面表現(xiàn)原鄉(xiāng)的回憶,另一方面又必然地去呈現(xiàn)都市,處理當代經驗。1980 年代以來的蒙古族詩歌形成了游牧/ 農耕/ 都市三種不同的文化經驗表達。

游牧文化經驗在蒙古族當代詩歌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xiàn)。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題材、主題、形象、語言、體裁都與游牧文化經驗緊密相連, 詩人們抒寫草原大漠、牛羊駱駝、藍天白云、蒙古包、勒勒車,抒寫牧馬人、摔跤手、青年勇士、年邁歌手,歌唱故鄉(xiāng),弘揚游牧文化。1940 年代—1980 年代,這些題材、主題和人物都與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主流話語緊密結合,成為民族解放、民族國家建設、改革開放、現(xiàn)代化、啟蒙思潮等主流話語的編碼符號,成為這些權威話語的載體。第一代詩人納?賽音朝克圖、巴?布林貝赫、齊木德道爾吉,第二代詩人阿爾泰、齊?莫日根、勒?敖斯爾、諾力瑪斯楞的詩歌均有這樣的特點。納?賽音朝克圖的詩歌,一方面表現(xiàn)了草原牧民的生活, 另一方面又表達了民族解放、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題,像《藍緞袍子》這樣的經典詩歌,描寫蒙古族少女為自己心愛的摔跤手縫制藍緞袍子的故事,表現(xiàn)的卻是共和國婦女解放,婚姻自由的主題。

遼闊碧綠的原野上

潔白敞亮的氈房里

那聰慧的姑娘像個謎

她心中有個小秘密

……

生在幸福的時代里

男女青年自由歡喜

只要相知又能相惜

他們的事情由自己

——納?賽音朝克圖《藍緞袍子》21

再如阿爾泰的詩歌,所采用的生活素材均來自游牧生活,但表達的卻是啟蒙主題—— 民族文化的反思、劣根性的批判、現(xiàn)實問題的介入等。他的長詩《牛倌兒》就是通過抒寫老牛倌兒“父親”的一生,以點帶面地表現(xiàn)了蒙古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現(xiàn)實生活。其重點不在游牧文化的展示,而在于對歷史、文化、現(xiàn)實的審視、批判和反思。

有了我沒有我

蒙古高原依舊草綠

不與阿爸在一起

我的內心充滿恐懼

跟著太陽

日復一日時光流去

我相信白發(fā)阿爸

永遠不會離我而去真理的眼是一只

就應該擦亮一千次

牛倌的孩子有一萬

也應該無間親密

不用雕刻大理石

也可以把紀念碑樹立

不用蘸著墨水寫

也可以讓生命具有詩意!

——阿爾泰《牛倌兒》22

到了1980 年代中期,詩人的文化意識、本土意識、原生態(tài)意識強勁復蘇,年輕一代詩人筆下,游牧文化擺脫編碼地位,成為本體,形成了“游牧文化詩歌”或“原生態(tài)文化詩歌”潮流。其代表作有德?斯仁旺吉拉的詩集《德?斯仁旺吉拉詩集》、仁?斯琴朝克圖的詩集《失落的天堂》、要?額爾敦陶克陶的詩集《英雄的鷹》、恩和哈達的詩集《駿馬的家園》、色?哈斯烏力吉的詩集《火鬃》等。這些詩歌質疑現(xiàn)代化,對破壞生態(tài)提出批判,表現(xiàn)出濃烈的鄉(xiāng)愁,將游牧文化“烏托邦化”,作為“生態(tài)和諧”的典范來表現(xiàn),贊美“人與自然完美和諧”的精神。如今,這一脈已成為蒙古族大眾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流。

直至1980 年代,蒙古族詩歌中農耕文化經驗的表達還很薄弱,缺乏文化意識和鄉(xiāng)土意識,少數(shù)涉及農耕的詩作也只是以農耕符號表達主流敘事的宏大話語。進入1990 年代以后, 出身內蒙古東部農區(qū)的詩人們的文化意識普遍蘇醒,拿出了一批以農耕文化為特色的作品, “農耕文化詩歌”開始初具規(guī)模。

落日喘息

依著西山歇息

我的阿媽也從無邊無際的高粱地深處疲憊而歸

當她無力地摘下頭巾

紫色山崗后的晚霞

蔓延如一場大火

收割大豆回來的那夜

阿媽沉默無語

沉重的手把白晃晃的鐮刀

掛在西天上

那彎彎的刀鋒

整夜閃著不祥的寒光

——海日寒《農民阿媽》23

杜格爾蘇榮、納?松迪、蘇尤格是最早創(chuàng)作此類詩歌的作者,而更年輕的詩人滿全、海日寒、道潤牧奇、包龍等繼承并光大了這一傳統(tǒng),他們以飽含辛酸的深沉筆觸描寫蒙古族農民堅毅剛強、不屈內斂的性格和他們在逆境中奮爭,在苦難中隱忍的悲壯情懷,在充滿樂觀英雄主義色彩的蒙古族文學審美長廊中開辟出“另類”“蒙古形象”。滿全的詩集《溫馨時光》、海日寒的詩集《遙遠的雪山》、道潤牧奇的詩集《鉆石時光》、包龍的詩集《藍胎記的地圖》等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蒙古族詩人對城市有著特別復雜的心情。他們理性上深知現(xiàn)代化之必然,但情感上又割舍不掉對游牧鄉(xiāng)村的眷戀,一方面他們看到環(huán)境的破壞、生態(tài)的惡化,對現(xiàn)代化深惡痛絕, 但另一方面他們身在都市,不得不成為都市人, 表現(xiàn)都市化感受。1980 年代以來蒙古族母語詩歌中表現(xiàn)的“都市”形象十分復雜,大多數(shù)詩歌均有著“草原/ 都市、游牧/ 市井”的二元對立模式,他們一方面批判都市文明,一方面歌頌正在逝去的天人和諧的游牧文化,表現(xiàn)出難以割舍的眷戀、思念,甚至悲痛,都市在這些詩人那里是不折不扣的“他者”。

雖然真正的都市詩人鳳毛麟角,但還是能夠找到一些直面都市的作品,在齊?莫日根、寶音賀希格、特?官布扎布、包?烏尼爾等人筆下或多或少能感受到都市生活的風情與韻律。

現(xiàn)代轉型是蒙古族百年文學的基本主題。現(xiàn)代化路向與本土化路向是貫穿蒙古族當代詩歌的兩條基本脈絡,它們互為依存,不即不離,在歷史長河中改變著彼此,變得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歷經幾代人的努力,民族詩歌的現(xiàn)代轉型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民族詩歌與世界現(xiàn)代詩歌的同步共進已經不是什么遙遠的夢,它離我們只有一步之遙。

注釋:

①杜古爾蘇榮:《故鄉(xiāng)的夏天》(蒙古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3 頁。

②納?賽音朝克圖:《納?賽音朝克圖全集》(蒙古文)(1),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第395 頁。

③烏?蘇古拉:《蒙古族現(xiàn)代文學史》(蒙古文),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87 年版。

④納?賽音朝克圖,《狂歡之歌》( 同名長詩之第四章),丁師灝漢譯,《人民文學》1959 年第10 期。

⑤巴?布林貝赫:《生命的禮花》,丁師灝漢譯, 《詩刊》1959 年第12 期。

⑥ 21納?賽音朝克圖:《納?賽音朝克圖全集》(蒙古文)(2),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第443—444、82—88 頁。

⑦ 16巴?布林貝赫:《巴?布林貝赫文存》,(蒙古文)(1),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第108、133 頁。

⑧22 阿爾泰:《阿爾泰蒙古風》(蒙古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89—90、155 頁。

⑨ 滿全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keqbl 2009 年2 月2 日博文,該詩原文為蒙古文,滿全漢譯。

⑩ 121319特?官布扎布:《二十一世紀的鐘聲》(蒙古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340、20、32、294 頁。

11齊?莫日根:《迷路的夢》(蒙古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60 頁。

14波?寶音賀希格:《天之風》(序言)(蒙古文), 民族出版社2000 年版,第10—11 頁。

15巴?布林貝赫:《巴?布林貝赫文存》(蒙古文) (2),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76 頁。

17勒?敖斯爾:《勒?敖斯爾新詩選》(蒙古文),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86—88 頁。

1823策?朝樂蒙、滿全、海日寒、多蘭等:《游動的群山》,作家出版社2016 年版,第134、73 頁。

20瓦?賽音朝克圖:《遙遠的預言》(蒙古文),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117—118 頁。

[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蒙古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