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文學發(fā)展面貌 記錄民族前行的腳步 創(chuàng)造獨具異彩的華章
來源:中國作家網 | 杜佳  2019年09月26日14:35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yè)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傳承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真實記錄少數民族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歷史巨變,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自己的貢獻。

70年來,少數民族文學真實記錄和反映了少數民族人民的心理、情感、思想,書寫了各民族由舊的社會形態(tài)向現代艱難轉型的社會史、思想史和心靈史,具有獨特價值;同時,少數民族文學鮮明獨特的風格也極大地拓展和豐富了中國文學的面貌,成為當代文學極富魅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即將迎來新中國七十華誕之際,多位長年耕耘在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領域的作家、學者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共話少數民族文學事業(yè)走過的70載流金歲月。

少數民族文學概念內涵日臻豐富

1949年,《人民文學》創(chuàng)刊號“發(fā)刊詞”中提出了“少數民族文學”的概念,確立了少數民族文學在中國文學整體格局中“新文學”的屬性和在中國文學學科體系中的地位,少數民族文學從一開始就作為新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重視,這也表明黨和國家促進各民族文學共同發(fā)展的決心,少數民族文學發(fā)展得到了充分的制度保障,少數民族母語文學創(chuàng)作和漢語文學創(chuàng)作快速發(fā)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作協副主席阿拉提·阿斯木認為,少數民族文學概念的提出和內涵的豐富具有時代意義。在中國文學大家庭里,少數民族文學概念的提出,對民族文學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人數較少的少數民族也有了自己的作家,從整體上豐富了中國文學的時代內涵。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黨和國家大力支持民族文學事業(yè)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作協做了大量組織工作,統籌規(guī)劃、面向基層、發(fā)現和培養(yǎng)少數民族作家,推出了一批扎根祖國大地,深入人民生活,講好中國故事,具有愛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作家詩人,推動了民族文學的全面發(fā)展。

甘肅省作協主席馬步升談到,隨著新中國成立,各項社會事業(yè)廣泛開展,我國由原來發(fā)展的極端不平衡逐漸走上了各項事業(yè)同步發(fā)展之路。廣大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尤其如此,都跨越了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成為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一員。這在文學上的表現尤其突出。新中國成立之初,一些人口較多、歷史文化傳承久遠的少數民族,其文學形態(tài)由原來的古典狀態(tài)發(fā)展到現代意義上的文學書寫狀態(tài);許多人口較少民族,更是由口傳文學進入到現代書寫狀態(tài);一些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人口較少民族,則開啟了本民族文學書寫的歷史。幾十年過去,隨著現代教育在所有民族中的普及,各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文學書寫者人數空前增多,這是少數民族文學繁榮和發(fā)展的基礎。如今,無論是人口較多民族,還是人口較少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作家隊伍和代表性作家,有些少數民族作家的創(chuàng)作水平在全國也屬一流。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成就中包含少數民族作家的貢獻。少數民族文學工作者正與漢族作家一道,成為“中國文學”旗幟下不可或缺的成員。

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常務副會長葉梅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不斷豐滿壯闊的少數民族文學,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令人欣喜的風貌,給中國文學增添了亮麗的色彩,56個民族的文學成果在祖國大花園里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從無到有,到日臻完善,如今少數民族老中青作家群落梯隊完整、名家與文壇新秀并駕齊驅,小說與詩歌成就頗豐,各類題材均有不俗之作,以母語創(chuàng)作的多語種文學作品得到進一步傳播,評論及少數民族文藝理論建設顯著加強。

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是精神內核

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成立伊始,就把少數民族文學事業(yè)當作一項關系政治、思想、文化各領域的偉大事業(yè)來看待。宣傳黨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團結、弘揚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少數民族文學事業(yè)一以貫之的精神內核。

內蒙古自治區(qū)文聯名譽主席、作協名譽主席特·官布扎布認為,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里,民族文學之花開滿了中華大地,不僅極大豐富了民族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極大豐富了中國文學的內容與形式。如今,各民族文學已經成為民族兄弟們相互間敞開心扉、增進了解、加深認識的紐帶,為促進民族團結發(fā)揮著獨特作用。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聯副主席石舒清表示,缺失了少數民族文學的中國文學是不可想象的。讀藏族作家次仁羅布的小說《紅塵慈悲》時他在心底感慨,這樣的文學在回族文學里是沒有的,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學里也未必有,但可以引以為豪的是,它確實又是屬于“我們”的文學。

獨特美學豐富當代文學面貌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陸地、瑪拉沁夫等少數民族作家的書寫就以迥異而鮮明的民族風格,詮釋了中國多民族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呈現出少數民族文學的獨特品質。如果說這一時期少數民族文學的民族風格是反映各民族新生活的自然流露,那么,在改革開放之后,民族風格就成為少數民族作家自覺的文學意識。新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對外文化交流和交往不斷擴大,文化語境發(fā)生了新變化,創(chuàng)作群體的民族身份意識更加明確,作品的民族風格呈現出新趨向。在現代化訴求和全球化浪潮雙重沖擊下,不少少數民族作家主動選擇在創(chuàng)作中塑造新的民族形象。在傳統和現代的交匯點上,一些在多元文化視野中重新審視本民族歷史文化的作品被評論家認為是對“世界性”主題的開掘。

中國作協原副主席、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名譽主任丹增認為,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封閉的少數民族文學不僅走向了全國,而且向世界敞開窗扉,涌現出一大批不同環(huán)境、不同習俗、不同文化、不同閱歷的各民族作家。他們在繼承本民族傳統文學的基礎上,大膽吸取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有益營養(yǎng),使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許多優(yōu)秀新作被譯介到國外,許多藝術手法高超的作品在國外頻頻獲獎,許多創(chuàng)作風格獨特、題材內容新奇的作品受到讀者青睞。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一有獨具匠心的生動故事,二有生動有趣的語言魅力,三有真善美的創(chuàng)作要求,站在新起點上,各民族作家必將創(chuàng)作更多富有少數民族文學特點的佳作,為繁榮中國文學大家庭貢獻更大力量。

葉梅談到,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歷史悠久、變化巨大、色彩豐富,有著深厚的文學土壤,少數民族作家常以他們的作品見證民族的變遷,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對自然環(huán)境的敬畏保護,以及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夢想追求。在不斷涌現的少數民族優(yōu)秀作品中,洋溢著龐大的情感力量,形成一種磅礴的氣勢,常將歷史、地域、人物三者融化在一起,或立足于悠久文化的回顧與反思,或扎根于現實生活的開掘與深化,以獨特視角審視歷史與現實的宏大主題,昂揚獨特詩性,彰顯無可取代的文化美學特質。

西藏自治區(qū)作協副主席尼瑪潘多一直在思索文學作品應該表達什么樣的精神,特別是西藏題材作品,應該傳達一種什么樣的訊息。她說,在遙遠的、物質極其貧乏的年代,藏族先民得以在高寒地區(qū)生存繁衍,其強大的精神力量是不可忽略的,這樣的精神傳承至今,體現在堅韌的民族性格和悲憫寬容的人文情懷中。如果要傳達和體現這種精神,必須學會審視和反思傳統文化,懂得拂去罩在生活之上的任何虛浮,抓住生活的本質,在保留鮮明民族性格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具有生活溫度的作品。惟其如此,具有獨特民族性格的文學創(chuàng)造才能被其他民族接受和認同,這樣的文學作品才能夠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南方文壇》主編張燕玲談到,1955年,壯族詩人韋其麟以敘事長詩《百鳥衣》驚艷中國文壇。1958年,廣西省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對廣西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次年,壯族作家陸地以壯族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美麗的南方》為國慶十周年獻禮。從此,廣西作家發(fā)表作品,常常以族別自稱。壯、侗、苗、瑤、仫佬等11個少數民族作家,往往受到特別關注,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為廣西地域文化與民族族群文化交融的鮮明個案。南方少數民族文學有著繁復魔幻的文化傳統,各族群間既有共性也有個性。生機與繁茂,想象與幻覺,同生共長,體現于作家的文本中便透出獨特的邊地文化的異質性,形成了文學多樣性的審美表征。廣西少數民族作家既植根于傳統,又別于前輩多拘于傳統的創(chuàng)作之路,各自創(chuàng)造了具有獨特美感的文學樣貌,或犀利勁道、野性先鋒,或豐潤深厚、靈動隱忍,既體現了文學作品的現實感與時代感,又實現了各自的美學建構,以及廣闊的藝術多樣性,成為中國文學別具一格的風景線。

各級作協多舉措助推發(fā)展

少數民族文學的發(fā)展,始終是在黨和國家、各級作協組織的重視和各民族作家的共同推動下實現的。

1979年,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成立。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成立;同年,中國作協成立民族文學委員會,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會議召開。1981年,中國作協與國家民委成功舉辦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評獎;同年,《民族文學》創(chuàng)刊,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1984年定名為魯迅文學院)開設少數民族作家班。1983年,《民族文學研究》創(chuàng)刊。這些重大舉措在政策、制度、組織、機構、平臺、學科等方面,為少數民族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80年召開的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會議,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規(guī)??涨暗纳贁得褡逦膶W盛會,此后,1986年、1998年、2003年、2012年又召開了4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會議,從第一屆到第五屆,與會民族數量和代表人數的增加,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少數民族文學的繁榮和發(fā)展。值得提出的是,每一次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會議,都有新的任務和目標,都是少數民族文學發(fā)展的新征程與新起點。

1981年,秉持“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完美統一”的標準,國家民委和中國作協舉辦了首屆全國少數民族優(yōu)秀作品評獎。1999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獎更名為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2004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與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獎一起,被正式確定為由中國作協主辦的國家級文學獎。至2016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共舉行11屆,總計評選出743部作品,746位各民族作家、評論家、翻譯家獲此殊榮,越來越多民族的作家獲得“駿馬獎”表彰?!膀E馬獎”的設立深刻地推動和引領了少數民族文學的發(fā)展,為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經典化和知識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各項舉措的持續(xù)發(fā)力,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會員隊伍日漸壯大。據統計,目前中國作協會員共12211人,其中少數民族會員1464人,占比12.0%,少數民族會員人數逐年穩(wěn)步增加,并覆蓋55個少數民族。人才隊伍的培養(yǎng)與壯大,有力推動少數民族文學各項事業(yè)取得長足進步。

《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談到,作為由中國作協主管的唯一國家級少數民族文學刊物,《民族文學》2009年創(chuàng)辦蒙古文、藏文和維吾爾文版,2012年創(chuàng)辦哈薩克文版和朝鮮文版。出版漢、蒙、藏、維、哈、朝等6種文版,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期刊界是一道獨特的亮麗風景,對推動母語閱讀與創(chuàng)作、促進多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民族文學》緊緊圍繞辦刊宗旨,團結和凝聚廣大少數民族作家,努力出精品、出人才。通過出版專號、專輯、專欄、增刊等形式,推出一大批以反映時代變革與人民心聲為主、其他題材兼顧的優(yōu)秀作品,大力培養(yǎng)有創(chuàng)作潛質的青年新秀?!睹褡逦膶W》漢文版2019年再次擴版,進入刊發(fā)長篇作品的期刊行列?!睹褡逦膶W》雜志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既是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fā)展繁榮的重要體現,同時也以文學名刊的平臺促動著創(chuàng)作、閱讀與評論。

青海省作協副主席曹有云結合自己在青藏高原持續(xù)近三十年的文學實踐談到,包括他在內的一代作家正好趕上了我國少數民族文學繁榮發(fā)展的最好歷史機遇期?!皫资陙?,少數民族文學好比滔滔江河,奔騰前行,波瀾壯闊。值此新中國成立70年之際,尤其慶幸我不是站在岸上的看客,而是這壯闊江河中的浪花一朵,得以匯入文學的巨流、夢想的長河。緣此,由衷感謝中國作協,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和敬愛的祖國!” (文/中國作家網記者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