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我的大學
來源:中國文化報 | 劉兆林  2019年08月13日07:44

我們的新中國,迎來了七十歲的生日。而與共和國同齡的我,也恰好七十歲,我感慨萬千,不由得想起自己三十多歲時,竟然同時讀了四所大學,最后卻把北京大學,留給了兒子。

我高中畢業(yè)該高考那年,全國大學忽然暫停招生。父親是我們鎮(zhèn)中學的教師,也不過是舊時代中學畢業(yè)而已,但那已是鄉(xiāng)親中的最高學歷了。父親和爺爺最盼望的,是我能考上一所像樣的大學,以圓他們唯有讀書高的夢。這何嘗不是我的夢呢?當時,在我們那個鎮(zhèn)上,只有伯父家的大姐是省城大專畢業(yè)生,分到上海工作,我立志要超過大姐。但那時,人民解放軍這所毛澤東思想大學校正在招人,于是,我被這所大學校錄取,投筆從戎了??蓮娜謪s沒投筆,很快,我就被分配到部隊機關的文化宣傳部門工作。部隊這所大學校,課程主要是兩門,一是政治課,二是軍事課,而我從事的文化工作是少數(shù)人從事的,專業(yè)性很強,想真正干好,不具備大學水平根本不可能。

當時,我們省軍區(qū)文化處有人在長春電影制片廠和省報參加“三結(jié)合”領導班子,他們積極為我們年輕的同志大開方便之門,利用圖書館、資料室,為我們借閱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戰(zhàn)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癌病房》《紅樓夢》《儒林外史》《約翰·克利斯朵夫》《西線無戰(zhàn)事》《喪鐘為誰而鳴》……這些著作,我都是在那時讀到的,使我能在文化饑渴的季節(jié),及時補充豐富的營養(yǎng)。有位從上海入伍、見過世面的老副處長私下有個說法:文化處的人,尤其創(chuàng)作組的人,如果不提高文學水平,就沒有工作權!正好在這期間,全國各個大學又開始重新招生,但分到名額的單位才能推薦考生。我們單位沒有名額,我只好嘆息著加緊自學,比以前學得更理直氣壯了。自學外國文學名著,對我這個高中畢業(yè)生來說,困難不算大,苦讀定能見成效。可是不久,我便被調(diào)到大軍區(qū)創(chuàng)作室。在這里工作,不補好中國古典文學這門課程,是萬萬不行的。而僅僅靠自學,或者靠部隊自辦的那種立竿見影的短訓班,是不行的,杯水車薪。沒辦法,我只好找?guī)讉€志趣相同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guī)?,?jīng)常和他們一起探討。

那時已粉碎“四人幫”,國家鼓勵全國各大專院校千方百計擴大招生門路,多培養(yǎng)人才。我終于得以和軍區(qū)司、政、后三大機關幾十名青年干部,一同報考了遼寧大學中文系四年制古典文學函授班。這等于,我就讀人民解放軍這所大學校的同時,又多讀了一所大學。

大學函授班發(fā)正規(guī)的教材和輔導材料,按片把學員組成交流小組。每月一次老師親授大課,另加函授教材自讀,還有定期的閉卷考試。這些都是利用業(yè)余時間。我們這些學員基本都已做了父母,還要跟上學的孩子們一樣背著書包進課堂、進考場,那情形倒相當動人,真是妻子送郎進考場。雖然點燈熬油、披星戴月,但我們百學不厭。大會場般莊嚴肅穆的大課堂、定期設置的小考場,至今想來仍令我動容!課堂儼如百花齊放的大花園,綠軍服、藍警服、黑西服、紅裙子、紫風衣、黃T恤……真是五彩繽紛,學員還有坐輪椅的,年齡不一、職業(yè)各異的同學們,相同的卻是,在課堂上對知識的如饑似渴。即使出差到外地,一見手中有遼大函授課本的,就仿佛見到了親人。

那時,全國不僅狠抓青壯年的文化課程補習,從娃娃抓起的基礎教育也一浪高一浪。那時我們的生活真是又苦又累,但那苦與累里好似加了甜甜的蜂蜜??嫉煤脮r,同學們湊份子買幾瓶啤酒,找塊草地唱唱歌,或掏出課本朗誦一段屈原的《離騷》、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即使出差,千里迢迢也要帶上課本和輔導材料,抓緊時間學習??荚嚽?,下刀子也會頂鍋往回趕,千方百計也要趕回來參加考試。

函大第三年時,我被總政文化部推薦參加中國作家協(xié)會文學講習所作家班招生考試。文講所停辦前,所長一直是丁玲。在作家的心目中,文講所比任何一所大學都具有魅力!粉碎“四人幫”后,一批優(yōu)秀作家大多到這所“作家大學”進修過。我喜出望外,在不丟棄遼大函授學習的同時,考上了文講所。那是建所以來第八期,前期畢業(yè)的有蔣子龍、王安憶、古華、賈大山等,我們之后那期,最著名的是莫言。文講所的授課老師,都是國家各大院所的著名教授和著名作家,對中青年作家的培養(yǎng)極有效。這等于是又一所“我的大學”。我毫不猶豫、興沖沖地離開家,到北京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們相聚,像海綿吸水那樣研讀大量中外文學理論和名著,相互交流,眼界大開。和我住同屋的上海同學傅星,星期天還陪我去看設在北京的遼大函授考場。他的中篇小說《嘈嘈雜雜的日子》剛在文學重鎮(zhèn)《收獲》上發(fā)表,他參加了我們遼大函授生的聚會后,由衷感慨:我們這代人,嘈嘈雜雜的大學生活,充滿了詩意!

可是,遺憾發(fā)生了。我們充滿詩意的文講所生活,雖然收獲很多,但因不是高教部辦的正規(guī)大學,發(fā)的證書頂不了就業(yè)文憑。于是,中國作協(xié)順應全國改革開放大趨勢和同學們的強烈要求,決定將文講所延長至兩年,并改名為魯迅文學院,同時也與其他大學一樣,每門課都實行閉卷考試,還外加了英語課。我是文講所八期并魯院一期學委會副主任兼學習委員,因幾年來一直參加遼大考試,已習慣了閉卷考試。而全班四十多名同學中,比我小六七歲的同學還能勉強應付,而那些比我大六七歲又已多年沒考過試的大同學可就慘了。但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一起學得不亦樂乎!你幫我寫標準答案,他向她傳授速背答案的小竅門。而一些名氣大卻格外不擅死記硬背者則公開宣言:這些答案有屁用,既不能寫詩,也不能寫小說,難道成心讓我們越考越不會寫作嗎?!

說歸說,大家個個都硬著頭皮挺了一陣子,后來實在挺不住了,連我這個學委會副主任也參與了集體作弊。當場被老師抓住幾個,有的被談話批評一頓,有的讓補考,有個同學還累病了住進醫(yī)院。學委會不得不集體出面,向作協(xié)領導反映大家的苦衷,最終取消了閉卷考試。同學們一陣歡呼:解放了,寫小說不用閉卷寫啦!

半年文講所加一年半魯院,伴著遼大函授讀下來,一晃四個年頭過去了,我?guī)缀跬瑫r獲得了文講所、魯院和遼大的畢業(yè)證書??墒菢窐O生悲,大家興高采烈一查紅頭文件,只有遼大發(fā)的畢業(yè)證是國家聘用公職人員承認的,文講所和魯院的證書再精美,都不能“明媒正娶”。不得已,同學們又齊心協(xié)力奮斗了一氣,在中國作協(xié)、北京大學和高教部協(xié)調(diào)下,大家披星戴月又瘋狂復習了一陣子,最終,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班錄取了我們。啊哈,舉世著名的北京大學!那是我青年時代做夢都不敢想的最高學府啊,此時北大錄取通知書就捧在我手中!

可是,快三十歲才結(jié)婚的我和妻子,越臨近開學,越坐立不安??吹絼偵闲W二年級的兒子,每天獨自背個大書包走路去上學,早上沒人送,晚上沒人接,而別人家的孩子不是轎車送就是自行車接,我心里一酸,下了決心:把北大錄取通知書留給兒子,將來讓他替我去讀吧!文學講習所、魯迅文學院、遼寧大學中文系,三個畢業(yè)證書,足能支持我將文學之路走到底了。后來,我又加上人民解放軍這所大學校的“畢業(yè)證書”,到省作家協(xié)會報到去了。

至今,三十多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我已從省作家協(xié)會退休數(shù)年,還不時動筆寫點小作品。而我的兒子西元,真的彌補了我當年的遺憾,獲得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也成為專業(yè)作家,并已發(fā)表了一批超過了我的優(yōu)秀作品。望著我珍藏的北大錄取通知書,和兒子的北大博士學位證書,真的感謝國家,幫我們兩代人圓了大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