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用精品力作引領風尚
來源:中國藝術報 | 薛晉文  2019年07月12日13:20
關鍵詞:新時代 文藝

◎中華文藝往往以“溫柔敦厚”和“中庸致和”的美感潤澤人的精神和靈魂,以含蓄象征之法盡情抒發(fā)天地萬物人類之大情大義,能夠將個體的情感升華為人類普遍的情感,從而將個性融入集體之中,將個體融入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主流之中,幫助個體看到人類社會發(fā)展曲折背后的希望和光明,幫助人類堅強面對生活和命運中的苦難和不幸,最終將人類情感秩序和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有效調和。

 

歷史地看去,中華美學的“禮樂傳統(tǒng)”深刻地影響了文藝的存在,強調文藝的作用在于“厚人倫、美教化” ,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人是社會歷史發(fā)展根本動力和第一資源,人的綜合素養(yǎng)就是社會的綜合素質,人的文明和信仰程度就是社會文明的高度,魯迅先生反復強調的“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的深意大概如此。通俗地講,優(yōu)質文藝作品具有成風化人的先天性優(yōu)勢,既能夠依托典型人物去鼓舞人、激勵人和引領人,又能夠發(fā)揮審美力量去教育人、感染人和影響人。實際上,人性的完善、人道的孵化和人格的完成,主要還是依托經典文藝作品去實現的,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具有靈魂的基礎,也是一個社會和民族具有信仰的根基。倘若說科學的使命是普惠眾生,那么文藝的使命應當是引領眾生。中華文藝往往以“溫柔敦厚”和“中庸致和”的美感潤澤人的精神和靈魂,以含蓄象征之法盡情抒發(fā)天地萬物人類之大情大義,能夠將個體的情感升華為人類普遍的情感,從而將個性融入集體之中,將個體融入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主流之中,幫助個體看到人類社會發(fā)展曲折背后的希望和光明,幫助人類堅強面對生活和命運中的苦難和不幸,最終將人類情感秩序和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有效調和。由此可見,經典文藝作品既能夠在培根鑄魂方面發(fā)揮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又能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盛世氣象注入無窮的力量。這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文化文藝工作者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來, 《創(chuàng)業(yè)史》《青春之歌》 《班主任》 《人生》 《白鹿原》等優(yōu)秀作品,反映了社會歷史前進中經歷的曲折波瀾,折射出個體精神與社會道德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擔負起社會道德重建中先行者、先覺者和先倡者的重任。歷史可以告訴未來,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善于解剖社會生活中的復雜問題,具有涇渭分明、立場堅定的道德取向和價值方向,充滿了熱愛生活和擁抱時代的人性溫度;同時,歷史也啟示我們,優(yōu)秀的文藝家總能夠在身體力行中明大德、行大道、扛大旗,以高遠的境界和博大的情懷為時代做表率,他們不僅“學高為師” ,而且“身正為范” ,能夠守得住清貧和耐得住寂寞,拒絕與浮躁、功利和庸俗道德同臺合唱,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充當了燈塔和航標的重要作用。經典文藝作品在社會歷史巨變時期,對于個體道德、集體道德、社會公德均有強大的建構和塑造作用,它們積極回應社會訴求和民眾期盼,彰顯了為歷史存正氣的藝術抱負、為社會蒼生弘美德的審美理想,以及為時代分憂解難的藝術情懷,這些文藝作品最大的可貴之處就是具有時代性,敢于發(fā)時代之先聲,善于在時代發(fā)展中抓住關鍵問題有所作為,可以說,對于時代問題不僅號脈精準,而且藥方開得也很到位,從而為藥到病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所以,新時代的文藝創(chuàng)作應當弘揚“文以明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努力用明德引領社會風尚,用精品弘揚社會正氣,用新文化建構新道德、新風尚和新思想,文藝家應該秉持高尚的操守和藝德,努力創(chuàng)作出有筋骨力度、道德取向、人性溫度的好作品,從而為提升社會的整體道德水準,端正社會道德的前進方向,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貢獻力量,最終給個體提升、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健康發(fā)展,帶來源源不斷和無窮無盡的正能量,從而為解釋現實的社會問題,以及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提供文藝的良方,承擔起文藝在新時代該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勇于直面“時代之痛” ,善于回答“時代之問” ,這樣才能做到真正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

中華文藝也歷來有著“文以載道”的美好傳統(tǒng),認為文藝和政治有著緊密而不可分割的關系,正如古人所言“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重視“禮”在差異中維護社會良好秩序的重要性,強調“樂”在內外上下中調理社會和諧的功能性,從而在“禮樂和鳴”中奏響盛世篇章。環(huán)顧世界各民族文藝發(fā)展史,優(yōu)質文藝作品往往具有強烈的政教功能和政教屬性,各民族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文藝的政教作用,善于借助文藝的軟實力在內部安邦定國,在外部傳播自己的價值觀,從而實現“內外致和” ,這就是文藝的無用之大用。文藝既是一面旗幟,又是一面鏡子,可以審視與社會歷史發(fā)展有關的“天下民心” ,可以觀照為政得失的“四方風俗” ,從而為社會和國家的良性發(fā)展發(fā)揮建設性的美好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文藝的政教功能,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文藝直接服務于政治,而是強調文藝以審美的力量和文化詩學的存在,重在對人的塑造作用,重在對情感的撫慰作用,重在對人類社會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就新時代的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研究而言,文藝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就是發(fā)揮這一作用的最好體現,只有“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的“四力”并重,才可能為新時代奉獻大作品和好作品,才可能將作品或研究寫在祖國大地上,寫進老百姓的心坎里面。

總之,面對新時代的召喚,我們應該努力創(chuàng)作大量反映真善美的“治世之音” ,用心創(chuàng)作出反映社會歷史偉大變革的“黃鐘大呂” ,對不健康的文藝創(chuàng)作觀念和文藝價值取向保持清醒,拒絕和惑亂人心的文藝思潮同臺合唱,從而用明德的健康文藝引領社會風尚,一路照亮社會主義文藝的前進方向。

 

(作者系太原師范學院副院長、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