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紅手印”第一人 ——我所認識的“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
40年歲月,在嚴宏昌身上呈現(xiàn)出來的,是散落在發(fā)際間的安詳,是隱匿在皺紋里的滄桑,是沉淀在眼睛里的寧靜。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古稀之年的他,并沒有多少龍鐘老態(tài),花白的頭發(fā)梳成三七開,一絲不亂。時常抿著嘴,蹙著眉,目光中透露出一種深邃和堅毅。在改革開放40周年到來之際,我再一次踏進小崗,拜望這位“紅手印”第一人、當年執(zhí)筆寫下“大包干”契約的改革先鋒,追憶崢嶸歲月,梳理改革軌跡,共話小崗未來……
起草生死契約并第一個按下紅手印
小崗村坐落在淮河岸邊,屬于安徽省鳳陽縣管轄,鳳陽縣歷史上出了個“叫花子”皇帝朱元璋。“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到了1978年,那時的小崗生產隊,家家外出逃荒。嚴宏昌當年29歲,是4個孩子的父親,高中一年級輟學后,回鄉(xiāng)務農,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擔任生產隊副隊長。
這年初冬,北風呼號,天寒地凍。嚴宏昌召集全隊在家的18戶戶主,聚集在一家四處漏風的茅屋里,商議分田單干的事情。事情要是敗露了,領頭人輕則被打成反革命,重則要坐牢殺頭。商議了半宿,大家決定闖一闖。于是,血氣方剛的嚴宏昌大筆一揮,起草了一份生死“契約”:“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全年上繳,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要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yǎng)活到18歲?!睂懲晟馈捌跫s”,嚴宏昌第一個簽上姓名,并蓋上了負總責的個人印章。隨后,大家都按上了鮮紅的手印,這就是史稱的“十八顆紅手印”。
嚴宏昌沒有想到,他的這一石破天驚的舉動,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自此,中國航船在小崗這兒拐了個彎,修正了前進方向,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航程。那張編號為GB54563的“紅手印”,被珍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作為歷史見證。
從“跑田頭”到“跑碼頭”
嚴宏昌等人發(fā)起的“大包干”革命,像一劑靈丹妙藥,很快給小崗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后,以“大包干”為核心內容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普遍推開,作為農業(yè)基本政策,一直實行到現(xiàn)在。
小崗村在農村第一步改革中起了帶頭作用,功不可沒;然而,在第二步改革中,卻落伍了。當華西村等地你追我趕、日新月異的時候,小崗人精心侍弄著人均5畝多的黑土地,一年又一年嘆息著“賣糧難”而無可奈何。
嚴宏昌是最早看到這種反差和危機的。他提出既要“跑田頭”又要“跑碼頭”的想法,建議村里“讓出幾畝黑土地,多架幾臺變壓器”。他開始身體力行,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有意識地外出闖蕩,東南西北跑了一圈,了解信息,搜尋項目,研究市場,尋找合作伙伴。還走進中南海,當面向萬里同志匯報小崗發(fā)展思路。他挑頭成立了小崗農工商實業(yè)總公司,與香港旺興達電訊器材公司達成協(xié)議,由對方投資180萬美元,辦起了一家生產鍍錫銅線的企業(yè),他擔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又第一個把子女送出家門,讓大兒子嚴余山到東莞打工,見識外面的世界……
1998年12月28日,嚴宏昌領著當年按手印的兄弟,一起來到安徽省最大的商業(yè)企業(yè)商之都,身披綬帶,站在柜臺前,推銷“小崗牌”鍋巴、花生、瓜子等副食品。小崗村第一次打出了“經濟牌”,這對于一直打“政治牌”的小崗人來說,不能不說是一次觀念上的嬗變。
首次村民直選當選為村主任
1999年10月,小崗村首次以村民直接推舉候選人的方式,選舉村民委員會和村主任。這種“海選”的方式,被普遍認為可以使民心民意得到充分體現(xiàn)。嚴宏昌被村民聯(lián)名推舉為候選人,并在差額選舉中當選。
嚴宏昌在選民熱烈而期待的目光中走上主席臺,面對臺下黑壓壓的眼睛和不斷的掌聲,這位50多歲的漢子熱淚盈眶。他雙手抱拳,說了句“感謝大伙對我的信任”,又將右手攥成拳頭,往上一舉,鏗鏘有力地說:“小崗一定要奔小康!”算是他的就職演說。
上任伊始,他就多次召開村委會,謀劃小崗發(fā)展良策。又一戶一戶走訪當年按手印的兄弟,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礎上,他拿出了小崗發(fā)展思路,得到了村民一致認可。比如大力發(fā)展以養(yǎng)鴨、養(yǎng)魚為主的養(yǎng)殖業(yè);因地制宜發(fā)展林果業(yè);上馬一些容易搞的村辦企業(yè)等。
他利用自己多年“跑碼頭”建立起來的關系網、信息網、人脈網,很快就與縣、市、省內和沿海一批企業(yè)牽上了線,對方看中“小崗”效應,表示出濃烈合作意向。合肥卷煙廠首先拿出10萬元支付給村里,推出了“小崗牌”香煙。張家港市長江村來村里租賃幾百畝土地,建成葡萄園,打出“小崗牌葡萄”品牌。嚴宏昌領導的村委會決定利用這幾筆收入,給每戶承包地附近建一口塘壩,既解決用水問題,又為飼養(yǎng)鴨子提供了水源。此舉得到了村民的一致稱贊,紛紛說民選的村主任就是不一樣。
用花生招待黨和國家領導人
小崗出名之后,經常有各級領導人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來這里參觀、訪問、考察等。這些領導人在村里的活動完成以后,總要來到嚴宏昌家里坐坐,和他拉拉家常。每當這時,嚴宏昌和愛人段永霞就忙開了,用小崗的花生招待客人。
嚴宏昌最早用花生招待重要客人,是在1980年。這位重要客人,是萬里同志,當時的身份是安徽省委書記。眾所周知,是他給予“大包干”充分肯定和鼎力支持。他來到嚴宏昌家,嚴宏昌端出剛剛出鍋的花生,請萬里品嘗。萬里臨走前,特意向嚴宏昌要了一小包花生。在隨后召開的省委常委會議上,他特意請常委們品嘗小崗的“改革成果”。
1998年9月22日,聞訊江澤民總書記要到家里做客,嚴宏昌和老伴樂壞了。老伴連炒了4鍋,連午飯都沒有燒。江總書記來到他家里,態(tài)度和藹,平易近人,嚴宏昌心里暖呼呼的,一點兒也不感到緊張。他請總書記吃花生,總書記掰開了嘗了嘗,說,真香,招呼隨行的同志都吃點。江總書記在他家坐了半個多小時,勉勵小崗人繼續(xù)發(fā)揚團結拼搏精神,把小崗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和嚴宏昌接觸,我感覺他的語言表達力特別出眾,思維清晰,邏輯嚴密,描述準確,像是一個智者。雖年近古稀,卻身板挺直,精神矍鑠。
2014年,嚴宏昌給大兒子嚴余山打了一個電話,希望在外地打拼的兒子能夠回來。嚴余山在東莞、上海、北京創(chuàng)業(yè)多年,先后成立了5個公司,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父親對我說,你一個人富了不算富,能帶動一幫人富了才叫富。而且父母年齡也大了,需要照顧。”于是,嚴余山在公司撤了股,一身輕松地回來了?;氐郊亦l(xiāng),他創(chuàng)辦了一個網店,售賣家鄉(xiāng)的各類土特產。當年8月,嚴余山被選舉進村黨委班子,成為“當家人”。他說:“我要用這么多年在外打拼的經驗,幫助家鄉(xiāng)人解放思想,開闊眼界?!?嚴余山創(chuàng)建了一個“小崗青年創(chuàng)業(yè)交流”微信群,群里有小崗18位青年創(chuàng)業(yè)之星,還有遠在上海、北京等地工作的“有想法有思路”的年輕人,他們經常在群里討論如何讓小崗村發(fā)展更快。
嚴宏昌并不干政,也不倚老賣老,從不對嚴余山指手畫腳。倒是嚴余山很是虛心,經常請教一些問題,聽聽父親的看法和意見,有時還請父親幫助出出點子,拿拿主意。這時,嚴宏昌也不客氣,總能說個一二三四五來。但末了總要特別說一句:“僅供參考,僅供參考?!?/p>
嚴宏昌現(xiàn)在住在自己的平房內,常常坐在桌旁看書。十九大召開后,習總書記報告的單行本他很快買來,反復看了好幾遍。有時,他也和來人喝茶、聊天,談論小崗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