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強化文學批評的文體意識
來源:文藝報 | 劉川鄂  2018年01月03日07:19

文學研究大致分為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批評三大疆域,它們各有側重又互為關聯(lián)。前二者的學理性不言而喻,其“文體”相對穩(wěn)定相對成熟。作為針對當下文學現(xiàn)象、作家作品發(fā)言的文學批評,因批評主體成員的廣雜、批評對象的當下性,其文體問題就顯得突出一些。時下對文學批評的某些不滿,稱某些批評不像批評,即包含對批評文體的困惑和質(zhì)疑。

比如,過度闡釋式批評。過度的“跨文本”分析,理論淹沒了批評。新名詞狂轟濫炸,讀者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比如借此言彼式批評。借文學所涉及的社會現(xiàn)象,拋開文學之虛構、審美、語言藝術這些核心要素,對社會發(fā)言,其識見并未超出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哲學的既有成果。

這兩種批評,看似學術性強學究氣濃,其實言不及物,不及文學之物。

又比如個人感想式批評。眼里無大師,心中無經(jīng)典,不顧及中外優(yōu)秀文學之偉大遺產(chǎn),僅憑個人好惡、個人的審美趣味品評創(chuàng)作現(xiàn)象,臧否作品高低,隨意性很大,難有說服力。

上述諸種批評,顯現(xiàn)在文體上的缺憾明顯,或生澀難懂,或呆頭呆腦,或不知輕重。

應該說,文學批評的文體問題早已有之,于今為甚。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點。

其一,文學研究界對批評文體輕慢已久。鮮有對批評理論包括文體理論的深入探究,以至于批評文體這一概念的含義含混不清。

其二,當下學術體制的限制。文學批評的主要力量在高等院校,重厚實的學術成果輕當下批評乃大學通病。許多文學批評文章發(fā)表在創(chuàng)作類報刊上,無引無注,字數(shù)有限,在高校不算“成果”,倍受輕視,使批評界疏于對文體的經(jīng)營。

其三,文學批評隊伍廣雜,難以達成關于批評文體的共識。除大學的文學教授外,作協(xié)系統(tǒng)有專職評論家,新聞媒體、文學愛好者也是文學批評的重要力量。學院派重理論闡釋,作協(xié)派重前沿跟蹤,傳媒專注于熱點事件,文學愛好者喜表達個人喜好。批評文體亦是五花八門,差異很大。當下文學批評文體相對駁雜,因此,強化、重塑文學批評的文體意識十分必要。

(摘自《批評家的左手和右手》,劉川鄂著,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