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素描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
來源:文藝報 | 吳為山  2016年10月21日11:16

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 “2016全國素描藝術大展” 9月23日至10月8日在北京展出。展覽匯聚了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9所專業(yè)藝術院校的師生素描作品近300件。

劉依聞 《素描頭像一》

龐茂琨《華之韻》

《論語·八佾》中有“繪事后素”的說法,唐代張彥遠說“運墨而五色具”。在黑與白、虛與實、疏與密、具象與抽象之間,我們得見古人對客觀世界與藝術描繪之間關系的認識與把握。線性審美形式貫穿中國造型藝術的始終,樸素的線描勾勒了物質世界的形質,也蘊涵了主客相融的神韻。

與東方傳統(tǒng)的線描不同,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傳統(tǒng)素描在方式方法上更注重對客觀世界的寫實性塑造。理性與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使得素描的意義不僅在于構圖、設計、圖案、意圖、光影、輪廓、明暗、結構,更在于由此具有了形而上的精神超越。

20世紀初,一批胸懷復興中國美術理想的藝術家遠赴西方學習,歸國后從事美術創(chuàng)作和教學,系統(tǒng)地引進西方繪畫技法。無論從文化理念還是表現(xiàn)方法上,素描都成為了學習西洋美術的起點與重點。

任何一種技法,其背后總有特定文化的支撐。西方的素描經(jīng)過中國藝術家的理解與再造,便融入了中國文化的意蘊。以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吳作人、劉開渠、滑田友、王臨乙、秦宣夫等為代表的留歐藝術家,通過對從古希臘、文藝復興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以及現(xiàn)實主義的造型藝術的學習與研究,深刻地吸收了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倫勃朗、安格爾、康勃夫、門采爾等大師的素描藝術精髓,運用于創(chuàng)作與教學中。素描開始對中國固有的造型觀和造型方式發(fā)生影響,為中國現(xiàn)代美術的“中西合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處于世紀之交的中國美術融入西方美學觀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開辟了新徑。

從此,素描超越了方式方法的概念,成為西學東漸的重要內(nèi)容。它的背后隱含著關于中與西的文化選擇與融合等復雜的問題。中國畫改良、油畫民族化的藝術問題由此生發(fā)。

新中國成立以來,素描成為美術教學的基礎課和美術創(chuàng)作的基本功。從這一時期留存的作品來看,畫家們的實踐鮮明地顯示著來自西方的影響。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向前蘇聯(lián)派出一批留學生,他們在涅瓦河畔接受了蘇俄的美術教育。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的舉辦也擴大了蘇派素描在中國高等美術教育中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美術新思潮的興起,素描藝術的意義與作用也發(fā)生了很大轉變。上世紀80年代以來,當代藝術的崛起使得素描藝術面臨新的挑戰(zhàn),一方面,在裝置藝術、觀念藝術的沖擊下,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忽略了素描造型基礎的作用,把目光投向了以觀念為主的表現(xiàn)形式?;竟?、造型愈顯邊緣化,素描逐漸失去了往昔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大批青年藝術家用獨特的視角和方式拓寬素描藝術的邊界,他們轉變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素描觀念,突出反映在素描與不同畫種的關系上——油畫專業(yè)重明暗色調,雕塑專業(yè)重空間結構,中國畫專業(yè)重線條表現(xiàn),設計專業(yè)重裝飾構成,版畫專業(yè)重黑白對比等等。表現(xiàn)主義、立體主義、超級寫實等流派的現(xiàn)代理念滲透到素描中,一個開放的當代美術教育在素描的影響中呈現(xiàn)。

由此,“素描教學如何展開”、“如何通過對素描藝術本質的學習傳承人類文明,并在當代文化語境中使素描展示新的藝術生命價值”等成為了新時期的新問題。“2016全國素描藝術大展”,一方面是為了回溯中國現(xiàn)代素描藝術發(fā)展的歷程,特別是結合專業(yè)美術院校素描教學和發(fā)展歷程,彰顯素描藝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特點和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對素描藝術歷史的研究、梳理與展示,為今日藝術創(chuàng)作、美術教育的方向提供借鑒與啟發(fā)。

此次展覽既展示了每個學院素描教學的傳統(tǒng)與特點,也體現(xiàn)了他們在傳承與拓展素描語言等方面的成果。中國美術館組織與策劃素描大展,體現(xiàn)了我們積極踐行國家美術館文化使命與職責的宗旨,除了觀照那些吸引人的、光鮮的藝術,我們也把目光投向孕育和生產(chǎn)這些藝術的基礎教學,由此形成對整個中國當代美術系統(tǒng)的引導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