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評論集 >> 正文

《詩歌藝術論——全國詩歌理論研討會論文集》(50)

http://www.marskidz.com 2012年12月24日14:22 來源:中國作家網 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研究部 編

  評論家也是讀者 )都可能有自己的標準。《 詩刊 》等刊物曾經開展過關于詩歌標準的討論,參與者甚多,但最終沒有得到一個能夠被大多數人接受的結論,只是推動了人們對詩歌標準的思考。在多元化的詩歌時代,這樣的結局是可以預料的,也是正常的。不過,既然是詩而非其他文體,人們的心目中肯定還是存在著關于“詩”和“好詩”的判斷標準的,比如獨特的精神發(fā)現、語言的精美、形式的規(guī)范、表達的新穎、篇幅的長短等等。在傳統(tǒng)的詩歌寫作中,大多數詩人都要考慮到這些元素,都要考慮到這些元素要怎樣安排、組織才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體驗,適合讀者的需要。但是,在網絡寫作中,作者可以不考慮這些元素,可以不考慮自己寫的是不是詩,而是率性而為,使一些在詩歌發(fā)展中總結出來的優(yōu)秀的詩歌品質受到了挑戰(zhàn),比如詩的音樂性、詩的含蓄蘊藉的張力、詩歌格調的高雅,等等,是不少自由的網絡寫作者不太關注的,于是我們讀到了許多語言散漫的作品,讀到了和散文差不多的作品,讀到了粗俗的、自以為是的作品。詩歌不是物質產品,單一的標準對詩歌來說肯定是不適合的,但詩歌畢竟是具有自身特點和規(guī)律的文學樣式,沒有標準也是不行的。

  ( 二 )缺乏第三方監(jiān)督。“監(jiān)督”這個詞也許不適合談詩,但是在現代社會,由于人們對于自由的無限制的追求,“監(jiān)督”就成為許多行業(yè)、許多領域所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也是保證產品質量的必要手段。詩歌寫作主要是個人行為,別人的“監(jiān)督”是很難實現的。在傳統(tǒng)的寫作中,“監(jiān)督”者主要是報刊和出版社的編輯(

  在發(fā)表、出版后,也包括評論家和普通讀者 )。編輯按照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讀者對詩歌的可能的要求,或者報刊、圖書在出版方面的要求等對詩人的作品進行選擇、修改、編輯加工(

  有時是提出問題,由作者進行處理 )。這種“監(jiān)督”雖然可能使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被忽視,也可能使一些質量不高的作品被推向社會(

  這和其他行業(yè)的監(jiān)督差不多 ),不過從總體上說,即使不是所有編輯都是優(yōu)秀詩人,但他們大多都是讀過大量作品、視野比較開闊的人。能夠通過編輯的選擇在報刊上公開發(fā)表出來的作品大多數還是屬于中等及以上水準的,在藝術上往往也能夠在詩的文體、情感、表達等方面為詩的發(fā)展提供一些正面的效應,為讀者提供藝術上、情感上的一些啟迪。編輯的導向作用對于詩歌的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詩史上,不少優(yōu)秀詩人都是因為遇到了優(yōu)秀的編輯而走向詩壇的。“五四”時期,宗白華曾擔任《

  學燈 》副刊的主編,郭沫若從日本投寄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是通過他在報紙上發(fā)表的,這給郭沫若帶了很大的鼓勵,使他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詩集《

  女神 》中的大多數作品。這些作品是初期新詩的經典,也為新詩的基本定型作出了貢獻。后來,宗白華赴德留學,《

  學燈 》副刊的新主編不再發(fā)表郭沫若的作品,這使他在很長時間內失去了創(chuàng)作動力。在網絡寫作中,詩歌的發(fā)表除了由網站承擔的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統(tǒng)一監(jiān)管之外,詩歌作品是直接走向讀者的,基本上沒有人對其在思想上、藝術上進行監(jiān)督,任何作者都可以隨意發(fā)表作品。自由是自由了,但自由帶來的作品質量的參差,也使網絡詩歌廣受詬病,曾經受到廣泛關注的“梨花體”、“裸誦”等事件就是從網絡上炒作起來的,對詩歌的形象造成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 三 )詩歌經典化的可能性降低。以傳統(tǒng)方式發(fā)表的作品,因為數量相對有限,可以被廣泛閱讀、反復閱讀,一些優(yōu)秀作品被大多數讀者認可之后,就逐漸成為新詩的經典,成為承載民族、時代的文化基因的重要文本。網絡寫作改變了這種格局。除了作品自身的質量之外,網絡作品的不斷被覆蓋、遮蔽,也使人們忽略了對其中一些優(yōu)秀作品的關注和選擇。網絡包含著海量信息甚至云量信息,信息的了解是網絡閱讀的主要目的,淺閱讀是網絡閱讀的基本特點,對于詩歌這種需要投入心力的文學樣式,閱讀者很難像閱讀印刷作品那樣對所有作品進行細讀,這就導致了閱讀頻次的一次化,閱讀效果的表面化,作品評價的隨意化,忽略了對詩歌作品的全面、深刻的美學感悟。這種閱讀方式導致的結果,可能就使網絡作品很難被認為是詩的精品,即使有精品,也很難被遴選出來并受到大多數讀者的推薦。王蒙在談到當下文學的“泛漫化”特點時說,“這(

  指泛漫化——引者注 )是一種文化生活的民主化,也是整個社會走向民主的一個進程。千萬不要以為民主一擴大,文化就能上去,不一定,文化上質與量不一定協(xié)調。大家都參與文化了,如網絡文藝,它也許反映的是大多數網民的平均數,而不可能是文化的高峰,不可能出現文藝的奇葩!雹

  泛漫化也是網絡詩歌所具有的特點之一,這種格局和造就經典作品的語境是存在不小差異的。

  ( 四 )過程的消失淡化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艱辛,詩歌載體的文化感、歷史感越來越弱化。雖然詩歌創(chuàng)作有時是靈感一現的產物,但大多數詩人在醞釀情緒、尋找表達等方面還是要花費大量心血的;有些作品還經過了長時間的、反復的修改。很多詩人都體驗過“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的創(chuàng)作艱辛。在傳統(tǒng)的寫作方式中,一首詩的創(chuàng)作過程、修改信息等等,可以通過手稿等方式被完整地保留下來。這些信息是了解和研究詩人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重要資料,也揭示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艱辛。詩人在不同版本中對作品的修改,也是研究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詩歌版本的重要文獻。因為這些過程的存在,這些創(chuàng)作、發(fā)表、傳播詩歌文化的載體往往也就具有比較厚重的歷史感,容易使詩人、讀者產生對詩歌藝術的敬畏。而網絡寫作則有所不同,詩人的創(chuàng)作過程基本上被淡化了,即使進行過反復的醞釀、修改,但醞釀、修改的痕跡很難被保存下來,這不但使一般讀者忽略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艱辛,失去了對詩歌藝術的敬畏,而且使詩歌創(chuàng)作的心理研究、詩歌創(chuàng)作的過程研究、詩歌的版本研究等等失去了根基。傳統(tǒng)的寫作工具和傳播媒體是可以觸摸的,而網絡則是虛擬的,因此,網絡詩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缺乏實在感、厚重感的,也是缺乏歷史感、文化感的。

  由于網絡寫作的特點和局限,網絡和網絡詩歌在非常熱鬧、繁榮的表象之下,帶給詩歌的不完全是正面的效應,既推出了一些好的作品,也存在大量的質量低劣、格調低下的作品。這種泥沙俱下的現狀,需要閱讀網絡作品的讀者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找出其中的優(yōu)秀之作,享受到網絡傳播、網絡寫作帶來的好處。問題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或者愿意花費這樣的時間和工夫,——人們使用網絡的目的之一就是因為發(fā)表、收集信息的快捷,可以節(jié)約大量時間,——不少人因為讀到了很多質量不高的作品,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對詩歌的熱情和信心,最終敗壞了讀詩的胃口。

  四、應對挑戰(zhàn)的幾點設想

  面對網絡時代和網絡寫作的挑戰(zhàn),詩歌界、詩學界甚至編輯出版界都應該有自己的態(tài)度和策略。要想使網絡為詩歌藝術的探索發(fā)揮盡可能滿意的效果,以下幾個方面是我們應該盡量做到的。

  ( 一 )承認網絡傳播、網絡寫作的必然,承認詩歌的寫作在網絡時代和非網絡時代是有所不同的。網絡已經非常普及,網絡寫作也成為不可逆轉的存在,這是我們必須接受的現實。對于網絡寫作,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態(tài)度,一些不接觸網絡的詩人,因為不了解網絡寫作的狀況,他們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傳統(tǒng)寫作方式,不承認網絡詩歌或者拒絕參與其中;一些有著傳統(tǒng)寫作經驗、又注重網絡傳播的詩人,他們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上傳到網絡平臺上,實現了傳播方式的多樣化與現代化,但他們的作品在本質上還是非網絡寫作;還有一些詩人(

  尤其是年輕詩人 ),他們在平面媒體上發(fā)表作品不多,主要作品都是在網絡上發(fā)表和傳播的,他們的名聲也主要是在網絡世界里獲得的,因此他們依賴網絡,堅持他們的網絡寫作。不管是持哪種態(tài)度的詩人,都應該承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生活方式的轉換,在網絡時代,詩歌與網絡搭上關系是必然的,而且網絡寫作和傳統(tǒng)寫作在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拒絕承認網絡詩歌,是不明智的;不承認傳統(tǒng)寫作與網絡寫作的差異,不是發(fā)展的眼光。

  ( 二 )選擇優(yōu)秀的網絡詩歌,以傳統(tǒng)的方式加以保存和傳播,提高網絡詩歌經典化的可能,也為網絡詩歌寫作提供一些范例和參考。網絡的信息量巨大,一些優(yōu)秀作品被淹沒其中,有時很難被人發(fā)現。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共同存在的今天,我們應該尋找能夠使二者溝通、交流的有效方式,其中之一就是遴選網絡詩歌中的優(yōu)秀作品,在傳統(tǒng)媒體上發(fā)表、出版。對于這一點,一些刊物已經意識到并開始實施,它們開設了自己的網站、論壇,讓詩歌寫作者自由發(fā)表作品,同時又在其中通過讀者推薦、編輯審稿等選擇優(yōu)秀作品在刊物上發(fā)表;《

  詩刊 》、《 星星 》、《 詩選刊 》等刊物還開設了專門的網絡詩欄目。一些在網絡上活躍的詩人可能也意識到網絡的局限,開始將在網絡上寫作和傳播的質量較高的作品,重新在平面媒體發(fā)表,實現和傳統(tǒng)寫作方式的交融。最近幾年,一些詩人或者網站還編輯出版了網絡詩選,比如游承林主編的《 2007中國最佳網絡詩歌 》( 中國文化出版社,2008 )、西葉和蘇若兮主編的《 界限——中國網絡詩歌運動十年精選 》(

  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墨寫的憂傷主編的《 中國網絡詩歌精選 》( 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 )、游承林和黃少群主編的《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