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整理改編傳統(tǒng)戲的新思路——談昆曲《景陽鐘》

http://www.marskidz.com 2015年11月17日10:05 來源:人民日報 王評章

  上海昆劇院演出的《景陽鐘》獲得很好的評價。它開拓了整理改編傳統(tǒng)戲的新途徑,或者說,說明了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審視與認識可以更新,其經(jīng)驗值得研究和總結!毒瓣栫姟犯木幾詡鹘y(tǒng)戲《鐵冠圖》,雖然曾在清末民初、抗戰(zhàn)期間多次盛演,成為一種民族反抗外族統(tǒng)治或入侵的社會心理、族群情感的表達,但因涉及對崇禎和李自成的評價,解放初期被列為“禁戲”,從此塵封絕世。但是演過、看過它的人卻都難以忘懷,尤其“撞鐘”“分宮”數(shù)出,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昆曲《景陽鐘》編劇周長賦充分尊重和保留原劇的藝術精華,同時慎重而有力地重新塑造崇禎。劇本既著重增加了崇禎剛愎自用、生性多疑給國家?guī)砩钪貫碾y的一面,使該戲更具有歷史辯證性和批判力量,又謹慎保留但適度削弱崇禎宵衣旰食、勤政廉政的一面,以加深悲劇的情感基調(diào),也使得精美的傳統(tǒng)表演和音樂有所附麗。

  其實,原作的力量并不止于對封建帝王崇禎的同情,更重要的是原作者借崇禎之死所寄托的明朝亡國之巨痛,這種痛苦是明末清初文人士族集體的痛苦和自責。無論對現(xiàn)實多么絕望,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歷代中國人的精神生命應當是與國家、民族利益相一致的,這是匹夫之責,是生命的底線,也是最基本的精神立場。但是明末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戲通過崇禎的孤獨無助,客觀展示了眾人亡國之時的袖手旁觀,以及自責和無可補救之痛,并且延續(xù)為類似“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反復震蕩的痛定之痛。崇禎作為亡國之君, 他眾叛親離到成為孤家寡人,但還是義無反顧地與國家共存亡,并且留下他表露內(nèi)心真實情感的遺言。他的死所表達的自責、自罰以及失敗、失望,讓當時及后來的文人士大夫震驚、震撼和疼痛。封建帝王固然是具體的個人,但他同時又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其尊嚴是一個國家、民族的尊嚴。所以,崇禎之死有了一種國家、民族尊嚴蒙羞與疼痛之感。該劇是把崇禎當作我們歷史文化的一部分,當作民族血肉相連的一分子來看待,所以產(chǎn)生的疼痛是血緣之痛。這種感受和認識,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有關崇禎的作品所沒有的,但卻是歷史上那個時代真實的感受和情感,對此,我們應該尊敬、珍惜并思考,這是先人思想和情感的集體積累,是民族、歷史的文化果實。

  中國傳統(tǒng)藝術或者說藝術傳統(tǒng),除了“賦”,還有“比”“興”,即作品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載體!毒瓣栫姟防斫獠⑶翌I會了這種歷史文化情感。傳統(tǒng)戲的整理改編經(jīng)過上世紀“化腐朽為神奇”的批判階段、顛覆階段、重造階段,如今進入了溫故知新、返本開新的復興與傳承階段,整理改編者有了對文化傳承的敬畏和自覺意識!毒瓣栫姟返母木,是比較鮮明地體現(xiàn)這種階段更迭的例子。它不僅精心保留了原作藝術上的精華,而且對內(nèi)容條分縷析,在有分寸地保留了崇禎之死的悲劇感的同時,充分保留并強調(diào)原作者所表現(xiàn)的亡國之痛的集體情感,把崇禎形象沿著原作者的情感進行符合歷史的深化或者說復原,從而使同情蘊含了深刻、客觀的反思與批判,同時又不破壞同情所賦予藝術形式的內(nèi)在魅力。從對歷史的一味批判、否定到有條件的理解和接受,《景陽鐘》傳遞的是對歷史和傳統(tǒng)劇目從政治立場到文化立場的視角轉(zhuǎn)換,這是它給我們帶來的最新鮮的感受與認識。

  上海昆劇院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劇團。它有傳統(tǒng)、有積累、有境界、有追求,自信自覺,沉著大氣。尤其一批老藝術家“人書俱老”,百煉鋼化作繞指柔,舉重若輕,俯仰自如,年輕一代也已漸成氣象,更令人贊嘆的是演員們不僅自有所成,而且傳承著劇團的藝術積淀。上海昆劇院追求藝術上的精益求精,走的是以作品的精粹化來獲得永恒藝術魅力的經(jīng)典化道路,不厭其煩地整理傳統(tǒng)戲并追求極致。老戲能做到老而彌堅、老而彌新,能做出境界、做進深處,個人包括時代的新東西也就出來了,即老話說的溫故知新、返本開新。我有時甚至會有一種錯覺,認為上海昆劇院即使不排新創(chuàng)劇目,也不會落后。他們講修養(yǎng)、講根基、講來歷,講臨帖摹碑的功力,技可載道,藝到至境則可不朽。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