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面埋伏》 |
大型民族樂劇《又見國樂》近日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這是中央民族樂團繼2013年的《印象國樂》之后,再度聯合導演王潮歌所推出的新作。
“樂劇”一詞來源于德國作曲家瓦格納所創(chuàng)的一種集詩歌、戲劇與音樂高度融合的、極富交響化的大型音樂體裁。中央民族樂團以“大型民族樂劇”定位、創(chuàng)作出的兩部“國樂”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以戲劇化的音樂來展現其在民樂傳承和發(fā)展過程中對現象與觀念的思考。
與 廣泛流行的那種求新求異的“先鋒派”跨界作品所不同的是,《又見國樂》將創(chuàng)作內涵鎖定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范式,在呈現方式上延續(xù)了《印象國樂》的思路,但表現 手法更為厚重。作品區(qū)別于《印象國樂》中各單元反復呈現同一主旋律的創(chuàng)作模式,分別對《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陽關三疊》《絲綢之路》《春江花月夜》 《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春節(jié)序曲》《黃河》《鴻雁》10首經典名作進行了移植或改編。作曲家姜瑩在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基本保持了原作的曲調和風貌,將創(chuàng) 作視野定位于挖掘各種民族樂器的音色表現力和營造經典名曲的樂境表達中。例如,將傳統(tǒng)琵琶武曲的代表曲目《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相融合,以對彈琵琶的 形式展現了“漢風楚雨”之下的劉邦和項羽;將《黃河大合唱》和鋼琴協奏曲《黃河》糅合而成民族管弦樂版《黃河》;將廣為流傳的民族管弦樂合奏曲《春江花月 夜》回嫁到琵琶上,以琵琶與簫合奏的形式呈現于舞臺;將源遠流長的內蒙古烏拉特民歌《鴻雁》改編成民族管弦樂合奏曲等。作曲家的改編手法是以保持旋律的連 貫性和完整性為前提,充分發(fā)揮每件樂器的演奏性能,在烘托、渲染氛圍和深化主題方面收效不俗。從旋律的呈現到音響效果的把握,從演奏者精湛的技藝到爆發(fā)式 的藝術激情,體現出《又見國樂》力求通過對這十首名曲的新時代詮釋,展現民族音樂之美、傳統(tǒng)文化之力。
整臺作品在藝 術設計上,均以中國古典美學為基礎,將中國傳統(tǒng)詩詞、建筑、服飾、繪畫融會統(tǒng)一,使之與音樂協調呼應,從而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在舞臺的呈現上,采用國畫般 的大寫意大留白,以現代多媒體技術將原本平面的舞臺立體化,在影像和視覺的虛實交錯中隨音樂的發(fā)展流轉,呈現出一幅幅跨越時空的、傳統(tǒng)與現代交流與對望的 畫面。在表演上,《又見國樂》延續(xù)了《印象國樂》那種現代的、不同于傳統(tǒng)民樂的演奏和表演方式。它既借鑒了戲劇的形式,有情節(jié)、有故事、有畫面,又保持了 音樂會中大樂隊的現場伴奏和高水準的演奏品質。它繼續(xù)區(qū)別于音樂會式的分段演奏模式,以戲劇手法從頭至尾串聯10首曲目,讓指揮和演奏者開口說話。相對于 《印象國樂》而言,《又見國樂》縮短了直白的語言鋪陳,改用多媒體技術“發(fā)聲”,加大了光影的表現力度,以高科技為音樂造“境”。整場演出從燈光、舞美、 造型、服裝、音響等多個側面展現了“新民樂”的高貴、大氣、典雅、澎湃之美。這種現代舞臺技術的植入,改變了觀眾以往閉著眼睛聽音樂會的常態(tài),帶來全新的 視聽體驗。
我們常常痛感于經典“失寵”,對于那些飽經時代洗禮而源遠流長的樂曲與今天的社會生活愈發(fā)“失聯”而倍感 無力!队忠妵鴺贰芬云渫ㄋ仔、綜合性和時代性的特色,去掉了現代人將民族音樂過于民俗化和符號化的印象,賦予民樂新的身份,將民族音樂送往與西方古典音 樂并舉之位。
但是,所謂一人心里一個西施。有人認為《又見國樂》的形式新穎,音樂富有感染力、表演極具親和力,舞臺 充滿想象力,它一改傳統(tǒng)音樂會的高冷氛圍,拉近了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也有人認為,音樂是與心靈的對話,過于直白的鋪陳打斷了樂思,限定了觀眾對音樂 的想象。從美學的角度來看,音樂是情感的載體,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存在著主體感受的差異性,也正是這種差異性賦予了人們充分自由的音樂想象。如果一段旋律被 賦予了一個具體的意義指向,一部作品過多地考慮實際功能而非音樂本身——當音樂性被過度強調的音響和戲劇效果占據,那么對于表演空間和審美意象的表達也會 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也是大部分愛樂人對“古曲新奏”的態(tài)度較為苛刻的原因之一。所幸,這種將現代元素植入民樂舞臺的創(chuàng)新沒有脫離為音樂服務這一原則。 但是,《又見國樂》在現代和傳統(tǒng)的“沖撞”中,在大眾審美和藝術取向的引導中,在音樂改編的空間和戲劇性表演的借鑒中,可以引申出更多關于“度”和“量” 的商討。
大型民族樂劇《又見國樂》橫跨音樂和戲劇兩大門類,以其傳統(tǒng)立場和現代質感成就了今天的“國樂”風尚。作品 以“移步不換形”的理念在民樂創(chuàng)作的“西方化”“交響化”之外走出一條全新的路徑,為新時代民族音樂的當代性表達,做出新的詮釋;蛟S觀眾在面對二度創(chuàng)作 的作品時,有對技術和風格的爭議,但《又見國樂》的出現,無疑是一種以積極的姿態(tài)正視時代發(fā)展并探索解決之道的有效嘗試。(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