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美術 >> 美術動態(tài) >> 人物 >> 正文

“棗樹畫家”袁丁

http://www.marskidz.com 2015年07月06日11:5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風骨清香   袁丁風骨清香   袁丁
 碧帳隨波接天外   袁丁 碧帳隨波接天外   袁丁

  袁丁,1961年生,曾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國畫專業(yè),現(xiàn)為山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畫院高級畫師,為當代書畫大師孫其峰先生入室弟子。

  袁丁書畫皆工,以寫意花鳥畫著稱。尤其是近30年來,立足棗鄉(xiāng)樂陵,致力于棗樹畫的探索與創(chuàng)作,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筆墨語言,有棗樹畫家之譽。孫其峰先生曾多有題詞稱贊:“袁丁,樂陵棗鄉(xiāng)人也,善畫棗。此幀筆老墨蒼,不類青年人所作也。”“袁丁同學發(fā)古人之所未發(fā),故能自成一格,不與人同也!薄霸∩脮,又生于棗鄉(xiāng),故其所寫棗樹,信手點染,自有一格,筆墨精妙,形神兼得,可謂擅師造化矣!

  袁丁的書畫在全國多有參展、獲獎;作品曾入選《全國青年書法篆刻作品選》《山東省書法篆刻作品選》《當代國畫精品集》等多部專集;曾獲全國魯迅杯書畫印大展一等獎、山東省“五·一文化獎”一等獎等;被中外藝術機構收藏,被多家報刊、電視臺專題報道。

  出版有《袁丁書畫集》《棗鄉(xiāng)情·袁丁棗樹畫集萃》《21世紀有影響力畫家個案研究·袁丁》等。

  名家點評——

  孫其峰(中國美協(xié)理事、天津美協(xié)名譽主席)

  你畫的棗子非常好,我看這個題材可大作文章,古人無畫之者。

  我看你可再向大自然學習,希望你努力干下去,努力和勤奮可以戰(zhàn)勝一切,可獲得一切,歷史上有成績的成功者都證實了這一點。

  張志民(中國美協(xié)理事、山東美協(xié)主席、山東藝術學院院長)

  樂陵是聞名全國的金絲小棗之鄉(xiāng),棗樹那不畏冰霜默然奉獻的品格和氣質深深地影響了這位書畫家,使他后來成為花鳥界藝幟獨張的“棗樹畫家”。

  袁丁最早引人關注還是因為他的書法成就,他書法方面的“童子功”十分過硬,這為他后來在花鳥上取得一系列成就錘煉出了很好的筆墨功夫。

  袁丁的藝術觀念已趨于成熟,因此,他筆下的個人風格與特點也已日漸鮮明起來。想必不久的將來,他必然以其獨特的風格與魅力屹立于當代畫壇。

  乍啟典(著名畫家)

  觀先生之大作,非常好。筆墨老辣,構圖靈巧,氣韻生動,為當代畫棗之冠。祝賀先生開創(chuàng)新作成功!

  陳玉圃(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

  袁丁畫格溫潤、造型生動,早年師孫其峰先生,足見慧心也。袁丁擅書,頗天真爛漫之趣,遂以書法入畫,則使其畫平添了許多文人繪畫的書卷氣,含蓄、雋永,耐人尋味。這在銅臭、作家氣、俗氣、霸氣彌漫的當今畫壇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石齊(北京畫院著名畫家)

  寄來的畫集收悉,見到深受孫其峰畫風影響的畫面非常高興。孫先生畫的白鷹、紅葉作品始終刻印在我的腦子里,其幾筆瀟灑之氣不能不令人欽佩。

  你一方面干公務,另一方面干書畫藝術,這是絕大多數(shù)畫家所不能及的。你獨創(chuàng)的紅棗畫法有很多閃光點,你的書法藝術同樣美意無窮,希發(fā)揚光大。

  賈德江(著名美術評論家)

  以“棗樹畫家”馳名畫壇的袁丁,為人品格正直,他的畫一如他的為人,不肆張揚、平和安詳、不慍不火地敘述著大自然贈予人類的美好,講筆情、重墨趣、抒情感、寫心緒,形成了自己清新、俊逸、酣暢、奔放的藝術品格。質言之,袁丁的作品是歷經(jīng)煉獄的長期以來的徹悟與超脫的精神結晶。

  杭春曉(美術史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袁丁對于藝術有著一種執(zhí)著。他作畫從生活感受入手,多作身邊常見之景,如棗林、雀鳥之類。行筆強調(diào)一種開闊的氣度與力量,別有一番拙味。對造型,在吸取孫其峰先生及一些明清的君子畫樣式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感悟,大膽取舍,顯出一種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自由”。孫其峰先生言其“發(fā)古人之所未發(fā),故能自成一格,不與人同”,或許正是著眼于袁丁畫面中的這種“自由”。

  就今天的狀況而言,中國畫背負的歷史過于沉重了。傳統(tǒng)的筆墨與造型雖然精微而豐富,但有時反而成為畫家前進的障礙。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對于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問題,其實已經(jīng)談得很多了,但一旦具體到實際創(chuàng)作中,情形卻不樂觀。早在多年前,對于傳統(tǒng)李可染先生就提出了“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功力打出來”?蓵r至今日,很多畫家也就只努力在做著第一步。袁丁身上顯現(xiàn)出的源自生活的創(chuàng)新感,對于那些仍然在第一步中滯足不前的人,大概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啟發(fā),最起碼應該能夠引發(fā)一種思考:創(chuàng)新源自何處?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