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 文學報刊社 > 文藝報 > 正文
文化強國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沒有文化的強大,不可能有國家的強大。從歷史上看,從秦漢到唐宋,國家的強大無不以強大的國家文化為表征。還是從歷史上看,近代的中國自1912年勉強設立了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有了中國第一個國立歷史博物館,可是,此時建立于1753年的大英博物館已有160年歷史。而國立歷史博物館一直沒有獨立的館舍,直到1959年才有了在天安門廣場東側的立足之地,這都可以說明國家的貧弱。然而,與人民大會堂相對應的原歷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其體量卻不能和人民大會堂相對稱,也說明了國家尚不富裕,所以,當時周恩來總理面對這樣的不對稱,只能無奈地說:等以后國家強大了再解決。
應該說,中國的公共文化設施是在20世紀末進入到大發(fā)展的歷史階段,以國家大劇院(2007年)、國家體育館(2008年)和國家博物館(2011年)為標志的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在21世紀初期的出現(xiàn),以及各省市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的新建和改擴建,奠定了中國走向大國的基礎,而這一切正得力于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當年,沒有場館或不受重視的時候,不只表現(xiàn)了國家的貧弱,公民的素質(zhì)也無法得到檢驗,F(xiàn)在國家經(jīng)濟實力增強,場館越建越大,越建越多,特別是國家“免費”的政策打開了“三館”的大門,人人都可以享受公共文化設施提供的服務,因此,往日門可羅雀的博物館、美術館增加了觀眾,公共文化設施由此也成了檢驗公民素質(zhì)的場所。一個與現(xiàn)代化場所不相稱的公民素質(zhì)問題,一個公共文化設施與公民素質(zhì)沒有同比增長和提高的問題,非,F(xiàn)實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還有與之不相稱的是,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不斷有提案,不斷有立項,不斷有實施,但公民素質(zhì)的提高卻少有人問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成了一個不能忽視的阻礙文化強國建設的文化問題,抑或是社會問題。
客觀來說,在今天博物館、美術館的參觀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第一次進入這樣的公共文化設施,他們的長輩對此則可能是聞所未聞,即使他們的老師可能也沒有參觀過博物館、美術館。在這樣的觀眾人群中,出現(xiàn)種種素質(zhì)問題在所難免。素質(zhì)一方面在教育,一方面在傳承。由于歷史的原因,在20世紀的數(shù)以億計的幾代人中,絕大多數(shù)人沒有在博物館、美術館中接受過歷史和藝術知識的教育,因此,博物館、美術館為何物在中國需要進行啟蒙教育。而當這個啟蒙教育借助于21世紀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初露頭角的時候,免費開放使得人們獲得了超前的享受,然而,教育基礎的欠缺使得教育還沒有來得及為免費作相應的準備。在這樣教育欠缺的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了河北“冀寶齋博物館”這樣一個扭曲和異化博物館的怪胎就不足為奇,它是中國無數(shù)個“冀寶齋”的縮影。對于像“冀寶齋”之類的熱衷于博物館建設卻對博物館缺少認知的承辦人來說,博物館就是建一棟房子放若干收藏,而收藏的真假又另有說法。
公共文化設施自身的品質(zhì)是公民素質(zhì)的一種表現(xiàn),盡管這里的公民已經(jīng)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公民,對于公立者,它表現(xiàn)為公權人,或有文化的權利人;對于私立者,它表現(xiàn)為有能力的企業(yè)家,或有想法的文化人。以“冀寶齋”為例,這個由河北冀州市二鋪村耗資5000余萬元集體興建的博物館,從經(jīng)濟性質(zhì)上來論已經(jīng)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民間博物館”,可以設想的是,一個村子都想建博物館,可見博物館的概念在中國并不陌生,如果是“正能量”的話,那么,完全可以作為博物館事業(yè)在中國高度普及的例證,然而,公權人在完全不知博物館內(nèi)涵的狀況下就辦起了博物館,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公民素養(yǎng)的問題,至少說明缺少對博物館的文化敬畏。如果辦博物館的人缺少應有的素養(yǎng),可想而知,與博物館相關的建筑、藏品、展覽、教育、管理等等方面都有可能是格格不入的。
從小的方面來論,當下中國沒有哪一家博物館、美術館敢不用展柜又不加護欄去展示文物或藝術品,因此,護欄作為一道景觀也成為中國的博物館特色。巴西在世界上既不是經(jīng)濟強國,也算不上文化強國,其圣保羅的國家博物館甚至沒有空調(diào),可是,館中有很多文物是裸展的,它們是依靠公民素質(zhì)來維護文物安全的。波蘭的華沙國家博物館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完全沒有護欄的博物館,公民素質(zhì)為文物和藝術品拉起了一道無形的護欄,也讓博物館里的觀眾得到了尊重,雖然波蘭在歐盟中也不是強國。可見,經(jīng)濟強國是文化強國的基礎,公民素質(zhì)是文化強國的保障。
到“十二五”末,中國的博物館總數(shù)將達到4000個,這是一個看得見的進步,可是,其中有沒有“冀寶齋”,有沒有“冀寶齋”的問題,是需要考量的。公共文化設施應該從追求增加數(shù)量轉向追求提高品質(zhì),因此,在大力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時候,應該同期推動以素質(zhì)教育為主的公民素質(zhì)的提升。只有如此,文化強國夢才有可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