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美術 >> 美術動態(tài) >> 人物 >> 正文

蔡文穎:將科學與藝術完美融合

http://www.marskidz.com 2015年04月15日15:45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王 覓
蔡文穎在紐約的工作室蔡文穎在紐約的工作室
彩虹共振—伊勢丹彩虹共振—伊勢丹
群星之光群星之光
二柱升降泉二柱升降泉
群蕊共妍群蕊共妍
電腦光線電腦光線

  1997年,美籍華裔藝術家蔡文穎將他的感應動感雕塑作品帶回中國展出,如愿將融于科技之中的藝術成果展現(xiàn)在祖國觀眾面前。盡管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他的作品就已在大洋彼岸脫穎而出,很多看過他作品的西方批評家都為作品中含蓄、寧靜和統(tǒng)一的東方魅力所折服,稱他是“令人震撼的藝術”。但當時,蔡文穎在國內(nèi)并不為人熟知。

  蔡文穎是一位畫家、工程師和雕塑家。他早期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機械工程和藝術,1953年畢業(yè)后成為一名工程師。他曾負責建造過原子研究實驗室和藥物工廠,同時還不斷追求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天職,獲得了惠物尼獎金。1965年,他到新罕布什爾州的愛德華·麥克道威爾藝術村做訪問藝術家,在一次漫步中,他被陽光透過森林樹葉的美景所震撼,意識到他的工程專長能為抒發(fā)自己對自然的愛,提供一個全新的藝術方向。

  此后,蔡文穎開始創(chuàng)作由電子和計算機控制的雕塑,其作品已在世界上不少博物館展出并收藏。蔡文穎的貢獻在于,他能通過他開創(chuàng)的動感雕塑捕捉和再現(xiàn)大自然的輝煌。他的雕塑利用金屬、玻璃纖維和光來重現(xiàn)植物狀的有機形體,在顫動和炫目中,配合周圍環(huán)境中的聲音和音樂翩翩起舞。2013年,這位工程師、藝術家在美國紐約逝世。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山姆·亨在1989年為蔡文穎撰寫的評論中說:“蔡文穎所創(chuàng)作的迷人的雕塑,是藝術和科技微妙結(jié)合的成果,這種結(jié)合使不可能做到的事不但具有說服力,而且極富誘惑力。蔡文穎出生于中國,被訓練成藝術家兼工程師,他把他這兩種不同的教育和背景合起來,造出帶有高度抒情意味的雕塑,他是電動感應雕塑的先鋒,是60年代后期第一位將顫桿、閃光照明及回饋控制系統(tǒng)綜合運用,以創(chuàng)造一種對周圍的聲音起回應而震動的藝術的藝術家!

  時至今日,中國學術界始終沒有因為當代藝術的快速發(fā)展而忘記蔡文穎。他將科學與藝術融合創(chuàng)新的探索之路,他醉心藝術、融合東西的執(zhí)著追求對今天的中國藝術仍有啟發(fā)。為深入梳理和研究蔡文穎的創(chuàng)作成就,3月25日,“藝術與科學——蔡文穎創(chuàng)作成就學術研討會”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研討會由邵大箴主持,靳尚誼、范迪安、吳為山、安遠遠、魯曉波、楊力舟、孫振華、張尕、王渝生、尚輝、李建群、余丁、丁寧、夏陽、吳洪亮、邵亦揚、潘晴、張苗苗等美術界學者、藝術家與會研討。

  與會者認為,蔡文穎的雕塑是他非同尋常的藝術視野和科技知識的結(jié)晶,他不斷地展出、探索、試驗、創(chuàng)新,用新的藝術形式來表達對自然的敬愛。蔡文穎自幼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浸染,學習中國畫,他的作品融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與科技手段,展現(xiàn)出與西方現(xiàn)代藝術中的悲觀主義和消極色彩截然相反的藝術精神。他曾用李白的詩“陶然共忘機”來表達所要追求的藝術目的。他的作品旨在讓觀眾忘記生活中的煩惱和現(xiàn)代化帶來的威脅與壓抑,陶醉在藝術的享受中,表現(xiàn)出中國哲學生生不息的樂觀精神。

  正如邵大箴所說,盡管蔡文穎是一位熱心的科技派,“但他不同于現(xiàn)代西方藝壇上一般的科技派,他不僅在于運用了新的科學媒體和新的科技手段,而且賦予這些媒介和手段以新的藝術形象,這些形象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的底蘊和意味,富有自然情趣和人的感情!

  蔡文穎曾說:“運動覺,即對運動的感覺,是我的一部分,共振的活力也是我的一部分。這并非理性的決定。也許我的東方傳統(tǒng)影響了這一特性的形成。對東方人而言,人并不是宇宙的中心,所以人體不一定非得是藝術的主要形式。植物可以作為基本圖形,而不會導致作品減少意義或影響力!彼硎,之所以離開工程,是感覺到自己真正的使命是做藝術家。在他看來,所有的藝術家都是因為有新的思想、新的創(chuàng)作才成就了歷史。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讓觀眾在精神上得到享受,感受到作品與他們在時代生活中的精神相通。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有一點“刺激”作用,讓未來的藝術家獲得啟發(fā),實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造。

  據(jù)悉,2016年5月,蔡文穎回顧展覽將在英國泰特當代美術館舉辦。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