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藝苑 >> 正文

“素人”畫“家”:對“小家”的眷戀 對“大家”的熱愛

——記“南方艷陽”陳澄波藝術大展

http://www.marskidz.com 2014年05月05日10:23 來源:中國藝術報 張亞萌

展望諸羅城(布面油彩)  陳澄波

  2月2日出生的人真厲害——不但有名滿世界的肖邦、喬伊斯、海菲茲,如今點擊率頗高的樸槿惠,還有1895年2月2日出生在諸羅(臺灣嘉義)的 20世紀中國美術先賢之一陳澄波。嘉義的2月,想必是一個可以直望南國艷陽的時刻,陳澄波的一生和他的作品,也都充溢著撲面而來的南國熱風。

  陳澄波受家學蒙養(yǎng),自幼便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詩詞、書法等都有相當的了解和接觸, 1924年他考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研習西畫,藝術才華脫穎而出,在校期間就創(chuàng)作了以家鄉(xiāng)風景為題材的《嘉義街外》《夏日街景》等作品,可見他游學海外,仍 心系家園的鄉(xiāng)土情愫。1929年畢業(yè)后,他應聘任教于上海新華藝專和昌明藝校,并在江南一帶寫生創(chuàng)作,成為海上畫壇活躍而著名的畫家。最為重要的是,他曾 參與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具有先鋒意識的“決瀾社”活動,投身藝術革新的熱潮。1933年他回到家鄉(xiāng),在以繪畫為職業(yè)的同時,也課徒授業(yè),推動美術教 育,曾參與發(fā)起臺灣最大的民間美術團體——臺陽美術協(xié)會。正是他跨越海峽在大陸和臺灣從事美術創(chuàng)作、教育和社會活動的藝術經歷,留下了許多值得今天兩岸共 同研究的歷史,也使他的名字嵌印在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美術史冊之中。

  2014年是陳澄波120周年冥誕,由中國美術館、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臺南市文化局共同主辦的“南方艷陽——陳澄波藝術大展”于4月 24日至5月20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呈現陳澄波各個時期的代表作133幅。與此同時,另一位臺灣美術扛鼎人物——王悅之先生的展覽也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兩位20世紀臺灣藝術大家的時空相會,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直言是“策展的巧合” ,而在陳澄波長子、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重光看來,則是續(xù)85年前之約:“陳澄波的一生,看似大部分時間活動于南方的臺灣、上海,乃至日本等 地,但事實上他對北方的北京也始終心懷向往。1929年初到上海任教時,便安排好一場訪京之行,可惜不慎感染白喉入院治療,錯失了此一機會。 ”

  1924年,時任嘉義公學校教員的陳澄波毅然辭去穩(wěn)定工作,在夫人的支持下,以30歲“高齡”東渡扶桑,考入東京美術學校。自此,他創(chuàng)作的一系 列風景、景物、人物油畫作品,如《北回歸線》 《早餐》 《上海碼頭》 ,皆帶有奔放如南方艷陽的濃郁色彩,展現出他豐沛的感性,用筆直抒胸臆,使得作品洋溢出蓬勃的生機。而他最鮮明的“ID” ,則是如同素人畫家一般質樸的藝術質感。

  “素人、稚拙、不安定、未完成……”很多評論家初看他的作品,難免留下這樣的印象。其實,“素人”不是對陳澄波的貶低,而正是他對家園鄉(xiāng)土、風物人生、赤子情懷的顯露。

上海碼頭(布面油彩)  陳澄波

  一如他的《早餐》 ,頗有野獸派特征的色彩,水果和娃娃稚拙地同居一盤。據臺灣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蕭瓊瑞介紹,陳澄波強烈的個人氣質,使他對“學院訓練”的要求標準,始終保 持一種若即若離的心態(tài)。他容納了許多一般畫家所不能容忍的“概念化”的做法,留存在畫面中,并形成一種獨特而強烈的風格。所謂的“概念化” ,往往給人一種“素人”的感覺,但就陳澄波的作品而言,則表現出一種“視覺恒常性”的特色。“換另一種角度而言,‘視覺恒常性’這樣的思考,正是來自西方 塞尚以后的立體主義的前衛(wèi)思潮,也就是以‘認識的真實’取代以往視覺‘感官’仿真的真實。 ”蕭瓊瑞認為,塞尚的視點移動手法,也在陳澄波的作品中有所落實: 1927年的《嘉義街外》 ,一點透視下的黃土路面,就有一種特別抬高的“超透視”傾向,為的是要強調南臺灣陽光照射下故鄉(xiāng)黃泥土地的熱度。1931年的《我的家庭》 ,已經是一種完全主觀式的表現手法,在傳統(tǒng)學院中應該被畫成橢圓形的桌面,在陳澄波的筆下則是一個正圓形的切半,這絕不是不自覺的“素人”風格,而是立體 主義“認知型”的繪畫表現手法。陳澄波面向“素人”的繪畫趣味,來源于反透視、反寫實的現代表現,汲取后期印象派多種藝術語言的營養(yǎng),這亦使他成為上世紀 30年代“新派洋畫運動”的重要一員。

  以素人之心態(tài)直面大千萬物,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陳澄波對“純真氣質”的重視。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副教授陳水財認為,“純真氣質是陳氏風格 的最大特色,他無論畫人物或風景,都保有一股稚拙之氣,帶點‘素人’畫風。陳澄波能考進東京美術學校,并接受嚴格訓練,自不能以‘素人’看之,‘學院中的 素人畫家’是針對他畫風的檢視” 。

  “作品只要技巧高妙便具有價值,同時能表現自我也很重要,還要讓鑒賞的人也能滿足” ,“將實物理智性地、說明性地描繪出來的作品沒有什么趣味,即使畫得很好也缺乏震撼人心的偉大力量。任純真的感受運筆而行,盡力作畫的結果更好” 。陳澄波曾在筆記中如是說。

  強調“任純真的感受運筆而行” ,表現純真的心理狀態(tài),素人一般的“純真”是畫家浪漫氣質的外顯,也是他藝術追求的重要指標。

  陳澄波素人心態(tài)之根本,或許在于他的“切切故鄉(xiāng)情” 。1933年,陳澄波因上!耙弧ざ恕笔录黄确蹬_,故鄉(xiāng)風土成為他后期戮力描繪的課題,大批充滿土地溫度與情感厚度的風景畫作,構成一般人對他最熟悉 和喜愛的印象。他有很多作品都在描繪他的“家” ,從住所不同角度觀察的街道景觀,家鄉(xiāng)的點滴變化、一草一木,家人的肖像、歡聚一堂的場景……都包含著一種對“小家”的眷戀和對“大家”的熱愛,以“家” 為起點,更以“家”為核心來望向世界。以此,他雖然創(chuàng)作高產而題材寬闊,但縱觀他的藝術,最為感人的乃是他對生活與自然的熱愛:他筆下的蘇杭湖山、上海煙 波以及嘉義鄉(xiāng)野、淡水田園,無不充滿對萬物生命和生活風情的真摯關切,特別是對自然景色的時令氣候、山水草木的生命儀態(tài)有貼切而細膩的感受,如同大自然的 歌者,于行旅間會心發(fā)現,一路吟唱,抒發(fā)著一位藝術赤子坦誠而熾熱的情懷。

  1947年初,陳澄波從“家”的窗花向外望向玉山,畫下了與梵高的《群鴉亂飛的麥田》的視覺感受并無二致的《玉山積雪》 ,成為他的遺作。從恬淡的湖光、溫馨的街景,從追日少年到癡迷艷陽的大師,“素人”一般的陳澄波,始終有一種如同三毛的《素人漁夫》的情緒,那是一種隨心 所欲畫下南方艷陽的“生活的藝術” 。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