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深圳特區(qū)報駐京記者 李萍
繼《看不懂的中國經(jīng)濟》之后,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jīng)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韓秀云,攜五年心血之作《中國新趨勢》再度闖入公眾視野。這部新著透視中國強國路,深度解讀中國民眾當下最關注的熱點話題,甫一上市即引起廣泛關注,為此本報記者對作者做了專訪。她說:“未來十年,中國一定強,趨勢不可擋!
以人為目標的現(xiàn)代化
記者:您用五年時間研究和思考,寫出新書《中國新趨勢》,您寫該書的動因是什么?
韓秀云:中國現(xiàn)處在經(jīng)濟發(fā)展轉型期,很多人有困惑。特別是2012年以來,中國經(jīng)濟增速下降,很多人茫然觀望,甚至出現(xiàn)失望情緒、移民潮等。
我一直在思考,未來五年乃至十年,中國經(jīng)濟是向上還是向下?是好還是不好?未來中國的路在何方?中國的趨勢在哪里?企業(yè)的出路在哪里?個人的希望在哪里?基于國人的擔憂和前途的不明朗,我感到作為一個學者有責任,在關鍵的歷史時刻寫這本書,回答國人心中的問號,指出未來十年中國的趨勢。
就像我在書的前言中說到,中國下一步發(fā)展的深度、廣度及輝煌成功還會超出全世界目前最大膽的預期。變革的核心是從過去追求物質產(chǎn)量到現(xiàn)在積累財富數(shù)量,轉到未來滿足全體人的社會需求,徹底實現(xiàn)以人為目標的現(xiàn)代化,這就是中國大趨勢。
記者:從《推開宏觀之窗》到《看不懂的中國經(jīng)濟》,現(xiàn)在又推出《中國新趨勢》,您為什么會把目光聚焦在對中國經(jīng)濟的普及性解讀上?您的書中,“發(fā)瘧疾式折騰”、“打足了雞血”、“九龍治水”等形象的詞語很多,把晦澀難懂、專業(yè)性強的經(jīng)濟問題,用讀者容易理解又愛讀的話寫出來,為什么有這樣的考慮?
韓秀云:十年前,我寫《推開宏觀之窗》,當時是想給國人普及宏觀經(jīng)濟學,因為當市場經(jīng)濟大潮來臨時,我們每一個人都該懂一點經(jīng)濟常識。之后在2007年,中國經(jīng)濟開始熱了,而且有過熱的傾向,我寫了《看不懂的中國經(jīng)濟》,是為了給國人提示經(jīng)濟風險的來臨。十年后寫《中國新趨勢》,這是一個重要的十年,是中國走向強國的十年,這十年的趨勢是什么。只有每個人都知道了,國家就有希望了。我希望政府、企業(yè)、百姓都能讀懂,并從中讀到自己。
經(jīng)濟學本來就是一門實用型學科,它應該從書齋中走出來,服務社會大眾,所以我嘗試用最通俗的語言描述復雜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為的是讓普通百姓都能看得懂,都能夠很好地理解。但這個過程非常艱難。
記者:該書不到200頁,可以說是一本“薄書”,經(jīng)濟社會問題本身涉及的領域很廣,問題很專業(yè),就像您在書的后記中所說,“扎深了出血,扎淺了不痛不癢”。要架構本書時,您是如何考慮取舍的?
韓秀云:因為,這本書寫的是趨勢,但涉及的是各個領域的人和事。對不同人群說話,當然既要指出問題之所在,又要顧及讀者的感受,盡量做到中立。如果扎深了,人們或失望,或不接受,說淺了可能不痛不癢,難就難在拿捏“度”,讓不同的群體都能接受。
為此,我站在讀者的角度寫這本書,在構架這個本書時,我所考慮的是,每一章所談的是不是未來的趨勢?如果是我就寫,如果不是或者不成熟的就不寫。我希望十年后,人們讀起這本書,還覺得它是趨勢。
實現(xiàn)強國夢需政府帶頭
記者:您能介紹下書的主要內容嗎?
韓秀云:這本書從“中國正在走上強國之路”的重要歷史時點出發(fā),書中剖析了中國當下面臨的國際和國內形勢,解讀了中國當下最受關注、備受爭議的話題:從宏觀到微觀、從GDP到財政貨幣政策、從政府簡政到行業(yè)壟斷、從社會福利到公民養(yǎng)老、從腐敗到收入差距、從食品安全到能源環(huán)保、從行業(yè)發(fā)展到民生幸福,以此闡述了未來十年中國的新趨勢。
記者:您認為,未來十年,中國面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是什么?書中您為什么會選“控通脹”、“促消費”、“縮差距”等十大趨勢性問題來寫?
韓秀云:十大趨勢都表現(xiàn)在書的每一章標題中,我認為,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中國不可能持續(xù)發(fā)展,就算十年后GDP達到很高的數(shù)量,但是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法制社會、人的素質、公民意識、外交政策等方面不相應跟上,我們還配不上這樣一個大國和強國的稱號。所以這本書涉獵的范圍很廣闊。
而且我一直在思考,我們要繼續(xù)這樣一枝獨秀一個輪子向前跑嗎?不會掉溝里嗎?為什么生活物質條件好了,但人們的幸福感下降了,更憂慮未來呢?
記者:書中寫的十大趨勢性很多是涉及政府的,如“轉職能”、“簡機構”、“反腐敗”、“破壟斷”等,您認為,政府當務之急應做哪些?
韓秀云:要想實現(xiàn)強國夢,需要政府帶頭,只有公務人員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改革才有希望,中國才有希望。我認為,政府當務之急應該做的就是:反腐敗、反壟斷、反既得利益。這是政府必須做的。
比如說反腐敗,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十分重要,政府要有公信力,因此反腐敗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本屆政府已經(jīng)下定決心,反腐敗工作正在步步深入。在中國目前情況下,利用網(wǎng)絡反腐只是一個輔助手段,不可全靠它。因為作為一個法治國家,必須利用法律手段打擊腐敗。
記者:書中您還提出“反腐敗還要反壟斷”,這從近日中石油數(shù)位高管被查可見一斑。如何理解,您在書中提出的“打破石油、電信、航空、電力等行業(yè)的壟斷,是中國改革的必然趨勢”?
韓秀云:如果不打破壟斷,就不能讓企業(yè)之間公平競爭,也不可能有公平待遇,這樣不利于市場經(jīng)濟的正常發(fā)展,這正是中國經(jīng)濟眼下遇到的問題,大量移民潮的出現(xiàn),就是一個問題的另一個方面。因此,我在書中提出,中國未來趨勢是,打破所有制之間的藩籬,引進競爭機制,給所有企業(yè)以國民待遇,讓他們公平競爭,中國經(jīng)濟才有希望。
變革時代應找準方向
記者:除了回答困惑以外,您還希望讀者從書中獲得什么嗎?
韓秀云:這本書是寫給13億中國人,我希望每人都能從書中找到自己。
在未來中國走上強國的十年中,在不可阻擋的大趨勢中,企業(yè)能從書中明白如何把握機會,個人能知道應該怎么做。也可以說,我寫此書更大的動機在于,希望閱讀后每個人能從樂觀中看到問題,能從悲觀中看到希望。
記者:如何理解呢?
韓秀云:我希望,讀者閱讀后,能冷靜思考和面對中國變革的十年,不管過程多么艱難,但前途是光明的。而且目前中國的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因涉及利益調整遇到不小阻力。李克強總理說,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都難。但我希望讀者閱讀后,能對現(xiàn)實做出清醒的判斷,不因個人利益而阻礙改革推進,并克服思維的習慣惰性,未雨綢繆,做出自己的合乎理性順應趨勢的抉擇,才有可能抓住機會,獲得預期成果和發(fā)展。
舉例說,近年來的政府機構改革之所以見效慢,關鍵的問題是觀念上的問題,也是對改革認識不足的問題。有誰愿意從公務員的隊伍中下來?有哪個機構愿意被精簡掉?但看了這本書你就會知道,政府的職能為什么要轉變,政府機構為什么要精簡,不這樣我國的財政難以為繼了,所以簡機構是大趨勢。
總之,我寫這本書很重要的一點是,希望轉變人們的觀念,對改革重新認識。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如果每個人都能知道趨勢是什么,中央政府為什么要改革,從而形成共識,那么中國的改革和發(fā)展有望更順利。
什么樣的認識水平就決定什么樣的未來,中國的下一步轉型必將為國民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面對變革的十年,我們是主動應對還是被動應付?我想,無論個人、家庭、企業(yè)還是政府機構都可據(jù)此定位。
韓秀云:清華大學中國經(jīng)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兼任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jīng)濟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央電視臺財經(jīng)評論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jīng)濟顧問。學術專著代表作:《推開宏觀之窗》、《看不懂的中國經(jīng)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