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胡冬林定點深入生活研討會 >> 正文
我涉獵生態(tài)文學(xué)很偶然,2003年時我接觸了一些北京搞流浪動物收養(yǎng)的婦女,我被她們那種獻身精神所感動,她們簡直是傾家蕩產(chǎn),在所不惜。我想接觸她們,寫她們,讓社會知道她們,給予一些支持。接觸她們后,我發(fā)現(xiàn)動物世界的話題是一個浩如煙海的話題。動物在城市人眼中就是貓和狗,或者就是養(yǎng)在屋里的小松鼠小烏龜,實際上動物分了好多種類,伴侶動物,農(nóng)業(yè)動物,工作動物,野生動物,大概是四大塊。一旦介入其中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與人的關(guān)系由于距離的不同表現(xiàn)得非常不一樣,又涉及到宗教、倫理、法律……一趟進去,我發(fā)覺這潭水很深。我那兩本書是2008年在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我寫了5年,那中間有一段時間我感覺自己根本就不會寫作,甚至有一點要得抑郁癥的先兆,因為一旦用心涉入到動物的世界,你永遠是悲觀的,而且這種悲觀是非常絕望的。不論是哪種動物,在人類的活動中間,永遠處在被支配被擺布,前途和命運都被人類安排的位置上。而我們身為人類,有無法擺脫的屬類劃分,對動物來說,人類與生俱來的地位,可能就是侵害者。這構(gòu)成你內(nèi)心與你所關(guān)注的群體的一種強大對抗,一種矛盾,你一方面要對它們傾注感情,一方面自己又有不可逾越的障礙,那種沉重我現(xiàn)在回想起來是很可怕的。那五年,也可以說是階段性的,我沒有像胡先生這樣長時間的身在其中。甚至在那之后我回避看動物世界,不想看那些你追我我追你的捕獵,原本我對此是充滿好奇心的,結(jié)果現(xiàn)在一看到就想翻過去,這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傷痛記憶。那五年間我看了幾乎所有中文版的有關(guān)動物的書和能搜集的資料,實際上我覺得我最痛苦的時候是我沒有找到一種方式表達,你不斷地把這些信息吞進去,不斷地積累,而你釋放的閘門又沒有找到。那時,我想從輿論上支持搞動保的婦女,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在很多問題上,在討論的時候,會跟她們的想法發(fā)生矛盾。所以原本是一大本書,后來因偶然的機緣被分成了兩本。我完成了對她們的承諾,寫了一本書叫《動物檔案》,寫伴侶動物它們的收養(yǎng),它們的現(xiàn)狀,通過一些動物的微型小說來反映動物在城市的各個階層生活中的位置,最后它們殊途同歸,都被拋棄了。另一本書叫《一只螞蟻領(lǐng)著我走》,花的功夫比較多。
人的“人本”思想認為人是最偉大的,是世界的主宰,這是不可更改的。但是我們走入動物中去,會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可能曾經(jīng)在動物的問題上做過一些思考,但是我不是一個行動者。我這次看到《狐貍的微笑》,我想說胡先生是個行動著的思想者。那五年,我在和動保人士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動保分兩大類,一種是行動者,包括動物學(xué)專家,動物行為學(xué)、情感學(xué)專家;還有一種是理論家,他們提供思想,闡述觀點,發(fā)動運動,最著名的是彼得·辛格,曾寫過一本書叫《動物解放》,后來變成了動物保護的圣經(jīng)。但是我覺得這兩部分人有時會互相撲空,互相脫節(jié)。我接觸到的流浪動物的收養(yǎng)人士,當(dāng)時有一段時間媒體很注意他們,可是我發(fā)現(xiàn),無論他們?yōu)榇烁冻隽硕嗌伲⒈M家財或妻離子散,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我都為他們著急。他們永遠只是說動物是人的朋友,我們要獻愛心,或者有的干脆說,動物就比人好,人是萬惡之源。這個東西說來說去是沉不下去的。搞理論的,如彼得·辛格,他在動物保護組織里,人們都對他心懷敬意。他劃時代的將歷史劃分為三段:奴隸解放,婦女解放和動物解放,這是人的歷史中不可分割,最終會到達的三個階段。等到動物解放的時候回頭去看,就會像看奴隸解放和婦女解放時的場景一樣,這有點石破天驚的意味。但是有一點,他采用的方式是西方的一種工具理論。他說如果全是用同情和憐憫的目光去注視動物,來發(fā)動運動,那么就會有礙于運動的品質(zhì),降低它的社會價值和倫理高度,這完全是理性工具的一種觀點。我認為,一切能夠真心為動物保護做出一定事情,寫出一些好文章的人,一定是和動物有過親密接觸,能夠?qū)游锏母杏X感同身受,這是我們平等對待動物的一個起點。如果你沒有這種同情心,不管你的理論多么高尚,很有可能會跟你的受眾產(chǎn)生隔膜。這兩部分要結(jié)合談何容易。不容易就在,像胡冬林先生這樣,找到了一種和動物親密接觸的環(huán)境,對城市人來說,這種條件少得可憐。這是我們的局限性,哪怕你很想善意對待動物,很想反省自己。我在寫那兩本書的時候有過這樣痛楚的經(jīng)歷,一次在挪威,很多人去買鹿皮,我就沒有買,回來后我還有些自得,至少我因?qū)戇@本書有些自律了。但是下一次開完會,我隨手買了個書包,不幸這個書包是真皮的,同行人指出的時候,我就傻眼了。我們在關(guān)心動物的時候,在為它們鼓與吹的時候,自己不幸身為人類,就會有很多局限性。胡冬林先生這樣長時間的堅持,讓我對他充滿敬意。我們在想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會遇到太多的障礙,想要堅持下來太不容易了。生態(tài)寫作在世界上類別很多,也有很多精彩的著作,但是有很多是行動者和思想者這兩部分人在各說各話,胡冬林先生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是一個行動著的思想者。昨天有位記者問我,為什么現(xiàn)在中國寫生態(tài)的人越來越多,我說這是被逼的。因為生態(tài)被破壞之后,反作用于人類,人覺得受到了威脅,所以大家不得不思考,這并不能說明我們心靈變得高尚了,變得多么善良了,根本不是,實際上可能處于一種自私。但是不得已為之總比不為好,我希望這會成為中國知識界一個新增長的關(guān)注點。
(根據(jù)作者發(fā)言整理)